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K3之旅游记48乌兰巴托城原来是这样形成的

(2023-12-07 09:53:18)
标签:

李兆燕

生活

记录

分类: 中蒙俄K3国际列车之旅
K3之旅游记48乌兰巴托城原来是这样形成的

K3之旅游记48乌兰巴托城原来是这样形成的

K3之旅游记48乌兰巴托城原来是这样形成的

48 乌兰巴托城原来是这样形成的

2019-05-30-13:58-15:40

 

13点58分进入乌兰巴托地区,到14点26分到乌兰巴托城区K3行驶28分钟,几乎间隔不远就是一座平房遍野的村落。如此密集的平房拱卫着乌兰巴托,让我这座城市的形成颇感兴趣。

K3之旅游记48乌兰巴托城原来是这样形成的

上图是由宋哥编著的《蒙古》(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10月出版)书中的插图。可以看出100多年前的乌兰巴托城区和周边的概貌。那时,乌兰巴托周边只要是没有山略平坦的地方,都是由众多村落拱卫着,就像一张摊开的大饼。

 从历史上看,蒙古人是随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信奉的是藏传佛教,他们有文字记载的都城是创建于1639年的乌尔卡(蒙古语“宫殿”之意),这座城乌兰巴托以西400多千米,位于达库伦僧院。僧院里有蒙古佛教的第一位活佛。这位活佛从5岁之后,随都城沿额尔浑河、色楞格河、图勒河一带至少迁徙了25次。

 随着一次又一次迁徙,追随活佛的人越来越多,都城也越来越大。直到1788年,这座都城最终定址于现在乌兰巴托的位置。由于都城的建筑均用便于迁徙的毛毡制成,因此取名为毡城,由活佛统治。随着前来追随活佛的人继续增多,都城的规模也逐年扩大,之后这座都城改称为大库伦(大营地、大寺院之意)。

 1911年12月,随着清朝统治的瓦解,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宣布“自治”,将大库伦定为“首都”,同时更名为京都库伦(意为都城营地)。1924年,蒙古在苏俄控制下独立,京都库伦更名为乌兰巴托(意为“红色的英雄城市”)。

   如今的乌兰巴托已发展成为蒙古国第一大城市,总面积达4700多平方千米,人口达150万人(2020年统计),占全国人口的近半数。

K3之旅游记48乌兰巴托城原来是这样形成的

上图为乌兰巴托的侧视地形图。该城市地处蒙古高原地区的河谷地带,城区沿图图勒河上游布局,海拔1351米,低于蒙古国平均海拔1580米的229米。

K3之旅游记48乌兰巴托城原来是这样形成的

这幅地形图可以更加宏观地看出乌兰巴托在蒙古高原中的位置,整个乌兰巴托呈狭长形。由于乌兰巴托除了城区有少量居民楼,外围南北两侧为座座青山,西面虽为草原,但有机场等公用占地,地质资源也不及东面,只有东面的山谷还算开阔些,更适于居民居住,因此那些众多低矮的居民房和座座蒙古包,就像摊开的一张张大饼,分布在乌兰巴托的东面,也就是从K3上看到的景象。

------------------

 

注:

   1.本游记是我国第—部记述“一带一路”沿途风景的游记。2023年10月17日起在“燕山记忆”微信公众号上持续发布,2023年10月21日起,也在“扎兰屯天津知青”新浪微博上持续发布,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搜索,也可通过网上搜索。作者简介可通过网上搜索。

    2.本游记是我们乘K3国际列车从北京到莫斯科的详细记事和体会,及一路拍照的精选集锦百余篇实际发布的篇目与之前发布的目录略有不同

    3.北京与蒙古国乌兰巴托没有时差,与俄罗斯莫斯科有5个小时的时区差,俄罗斯各地也使用与莫斯科时间不同的地方时间。为了表述清晰,本游记均按北京时间表述。每篇标题下面的时间,为正文所述的当时北京时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