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赤城山导游词(续)

(2010-05-11 10:03:26)
标签:

导游词

紫云洞

济公西院

玉京洞

赤城山

原创

杂谈

分类: 旅游杂记

 

[济公西院]

济公西院的建筑风格奇特,依势造房,体现济公形象、个性。这是天台籍建筑学家——齐康院士的力作。获得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1993年获全国“建筑师杯”优秀奖,1996年被评为浙江省风景名胜区优秀建筑。济公院由破袈裟、破帽、破鞋、破扇、酒葫芦等一系列象形小品组成。并以游廊相接,构思奇特,新颖,妙趣横生,是国内首创之建筑群体。

济公西院的前山门朝东而开,名“袈裟台”。门上高悬“济公院”匾额,两旁有“赤城绀宇传中外,宋代禅师旷古今”门联。袈裟台依山就势建造,柱高13米,从基础直透屋顶。台的结构酷似破袈裟,四面透风,宛若褴褛飘然,有超凡脱俗之感,构成袈裟台屋顶的根根椽条斜插土中,隐喻济公精神永远扎根天台山。屋顶与岩壁间挂有一串环状佛珠,勾勒出一顶济公帽轮廓,谐趣盎然。

院内有二处奇水非常特别,引人注目。左边的叫“风沼”,水从洞顶滴下,奇怪的是旱天滴水不绝,雨天反而无水。右边的叫“龙池”,水自地下流出,终年不绝,人称“仙水”,传说能治皮肤病。

主院形似济公的破帽,取名“八盖阁”,隐喻济公帽法力覆盖四面八方。当中的济公立像,左看似笑,右看似哭,正面看则似非笑非哭,再现了济公幽默、洒脱的形象。八盖阁内上悬“千古圣僧”匾额,四柱两副楹联刻画了济公佯狂度世、惩恶扬善的精神。其一为:“两只芒鞋,到世上扶贫济困;一把破扇,分为间正道邪风。”其二为:“不诵经,不谈禅,不守斋规,专管人间不平事;无挂碍,无恐怖,无边法力,要救天涯无辜人。”阁内栏杆连椅,可供游人小憩。

还有葫芦斋,整个建筑形状像一个横放的葫芦,在这里吃狗肉面,喝葫芦酒,别有一番情趣。站在游廊上,我们还能看见山下有一葫芦塘,据说就是济公的酒葫芦变的。顺着这台阶走下去,还有像济公破鞋的只履门和形似破扇的小客房的建筑。

葫芦斋下行便是“只履门”(即后山门)。其建筑形如济公的一只破芒鞋。山门四面敞开,顶上藤蔓缠络,野趣盎然。上悬“桑梓饱德”匾额一块,寓济公行侠一生,功德圆满。壁挂济公画像,衣不蔽体,只履过桥,飘逸潇洒。画上题词:“帽儿破,衫儿破,两袖清风,流水小桥,去世何妨仅只履;名儿夸,德儿夸,寸心明月,浮云富贵,修行岂必在山门。”

“松月轩”建在“只履门”门外西侧,为游客接待室。雅室数间,坐北朝南,冬暖夏凉,其结构前宽后窄,形若济公的一把破扇子,寓济公持扇行侠之义。周围苍松环抱,环境清幽。应景联:“月与苍松寻旧约,轩迎墨客作新诗。”道出了松月轩的特色。

[济公东院]

济公东院位于济公院东边、十八盘上端三岔路口,拓展白云洞,依山势而建,面积1704.7平方米。其山下有葫芦形池塘一口,月映池塘波光粼粼,有“葫塘洗月”之景。

济公东院山门朝西南而开。门口高悬“济公东院”匾额,有门联“活佛神奇传世代,赤城灵秀甲东南。”山门内为门厅,柱上有一副用活泼诙谐句法撰写的对联:“上上弯弯弯上山门朝活佛,来来往往往来世路度凡人。”进山门,仅见一条露天楼梯,楼梯头高外敞门上写着“台岳南门”匾额,寓赤城山为天台山南大门之义,是济公堂的入口处。跨进此门,金碧辉煌的济公堂即呈现眼前。

济公堂坐北朝南,四开间,建筑面积410平方米。正门悬挂“济公堂”匾额,金光闪闪,为全国书协顾问权希军老先生所书,笔力苍劲,清秀潇洒。堂前平台,中有近百平方米,视野开阔,群山历历在目,是月夜观赏“葫塘洗月”的观景台。堂门有联:“葫塘洗月、绿树婆娑、清夜钟声连广宇,石窟迎曦、红霞灿烂、吉晨仪礼祭高僧。”

进济公堂,迎面见一尊高3.08米,庄严慈祥的济公金身坐像。像用香樟木雕成,纯金妆贴,以禅宗五十世道济禅师,明代画像为蓝本,为返朴归真的济公圣像。这是台湾省台北市圣寿宫诸大德所助。像上方悬“扶危济困”匾额,旁有联:“生疑求智眠云悟月霞城立庙怀高士,革故鼎新行侠修心赤县讴歌济公。”四柱所挂两副对联颇富处世哲理,其一云:“夺利争名,冠冕堂皇能几回;霸权欺世,乔装美善不多时。”其二云:“做人正直无私,若走歪门邪道求我何用;行事方圆有度,能否绳矩循规看你所为。”济公像的座墩分上下两层,上层八边形,条石琢磨砌就,上雕刻天台山“八大景”;下层乱石叠砌,错落有致,八脉相通;象征活佛端坐天台,慧光照耀大千世界。

济公堂后方为白云洞,洞高8.5米,宽27米,深10米,内供济公佯狂度世的百态像,每尊济公像表述一个济公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的小故事,发人遐思。洞上方高悬“排云洞”、“圆觉大师”匾额,两旁有联:“百态三身除腐祛邪升正气,九门一洞更新换旧胜当年。”

傍倚白云洞东西两首,建有颇富特色的“双联亭”。上下三层,飞檐翘角,游廊通联,情趣盎然。左为“永宁亭”。以济公出生地命名,寓永远安宁之义;右为“心远亭”,以济公法名命名,含心胸高远之意。设计者之匠心独具,令人叹为观止。

[悟月楼]

悟月楼是一座玲珑剔透的亭台建筑,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台门上悬挂“悟月小筑”四字。门内为一花木扶疏的小院,北倚山,南临崖,“悟月楼”横匾悬于楼上,楼柱有联:“美丑自区分,水镜无尘堪朗照;仙凡相距近,蟾宫有路任遨游。”点出此处的两大美景——“飞檐挂月”和“水镜映月”。

大家知道,济公是禅宗高僧。禅宗是主张“顿悟”的,就是通过“静虑”,突然觉悟。济公在瑞霞洞读书之余,常常独自对月深思,有一次突然感到心如明镜,悟出了禅机,于是决定出家,这也是文人雅士对月把盏、吟诗作赋的好地方。

[玉京洞(赤城道院)]

自悟月楼循游步道拾级而上,须臾便可达玉京洞。山门朝西,上悬“第六洞天”匾额(现改为赤城道院)。门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取唐山水诗名家王维的诗句,道出洞内环境的清幽。1936年,蔡元培游此,曾手书对联一副:“山中习静观朝槿,竹下无言对紫茶。”上联相同,下联不同,别有意趣。

门内为一面积近100平米的院子。屋因穴结、水洒岩唇,丹壁翠柏,交相辉映,古井岩笋,融为一体,极其古朴清幽。

玉京洞就隐于丹崖之中。洞高10余米,宽20余米,深7米。洞内供奉道教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像。供桌下有一块近1米见方、雕刻有莲花的青石板,传为 魏夫人升天之时,“地上突涌金莲台”的遗址。昔时此“莲花石板”上供有魏夫人立像。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曾来玉京洞游览,如夏竦、余爽、洪适、王十朋、杨维祯、曹文晦、范理、许君微、徐霞客、潘耒、齐周华、康有为等,皆留下不朽诗文。其中宋胡融的《炼丹井》诗:“藓石已摧剥,云萝见清幽。忆昔抱朴翁,炼液栖高丘。”颇具新意:名句“举瓢酌寒泉,一勺消百忧”竟使后来玉京洞者,鲜有不饮丹井之水的。炼丹井就在玉京洞前的院子里,井水清洌甘甜,确实非同寻常。

[餐霞洞]                

玉京洞右上方有一个洞叫餐霞洞,每当清晨霞起的时候,阵阵云霞都飘进右边这个岩洞中,好像被吞吃掉一样,所以这个洞叫“餐霞洞”。 洞旁边有水井为掬井,“掬”字,就是双手捧出之意。清末天台才女齐秀兰,因丈夫病死,无钱埋葬,就用双手捧上葬夫,竟然捧出一个很深的凹坑,后积水成井,后人称之为“掬井”。崖上“秋霜比洁”四个字是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为表彰她而题的。站在洞前,人在霞光映照下显得容光焕发,老年人也变得年轻了,所以这里也是早晨锻炼身体的好去处。

赤城山上到处有美丽的传说,而且似乎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如无尾螺、烙焦鱼还存活着;刀斫岩依然依次排列着。这一切的确让人们惊叹不已。早在1600多年前,佛教禅宗高僧昙猷不远万里自我国西部云游至天台山,居住在赤城山多年,建中岩寺。昙猷曾在中岩寺附近的水井地方洗净自己的肠子,又凉晒在井边的岩石上,后人称为洗肠岩。关于他的传说至今还留在人们的心中。

赤城山东边的法云洞、水仙洞、刀斫岩和金钱池等景点尚在开发之中。

[梁妃塔]

梁妃塔耸立于赤城山顶,四面七级,似一柄利剑直刺苍穹,昂然与云霞相吞吐,蔚为壮观。明颜迈有诗云:“古塔凌云妃子迹,层岩削玉羽人家。”梁妃塔始建于梁大同四年(538),系南朝梁岳阳王萧察为王妃所建,比国清寺隋塔要早半个多世纪。萧察是我国最早诗文总汇《昭明文选》主编萧统(昭明太子)的第三子,“好学善属文,尤长佛义。”大通中封岳阳王,为东扬州(辖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刺史。

唐会昌五年(845),唐武宗下诏灭佛,拆毁天下寺院4.6万余所,史称“会昌法难”。梁妃塔、国清寺均未能幸免而遭敕废。唐咸通六年(865),僧宗立劝募修复,三塔仅留其一。五代周显德七年(960),国韶禅师重修此塔,从旧塔中取出舍利子49颗,21颗安放他寺,28颗仍埋在梁妃塔下。据旧志载:塔四面七级,高约20丈,砖砌。每层开一扇假门,层间有短檐突出。古朴仿佛杭州的雷峰塔。国韶重修之塔经历了漫长岁月。入民国后,上三级已毁,下部也破损不堪。民国三十六年(1947),兴慈法师偕同上海居士重新翻造梁妃塔。塔分七层,每层四面,各开一扇拱形假门,门左右各开椭圆形小窗。每层下部,置浮雕栏杆,看似回廊,其实只是一种紧贴塔壁的装饰。层间挑出短檐,每面檐下承8行斗拱。檐转角略昂起。塔顶加履斗状瓦盖。最高处安置橄榄形塔尖。此塔既秉承原塔古朴之风,又蕴含诸多创新之举,给人以潇洒洁净之感。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梁妃塔。

“文革”中,底层塔壁被拆穿一个大窟窿,然总算万幸,塔未坍塌。1978年,县文管会又重新大修一次。

梁妃塔旁有飞霞寺遗址,飞霞寺变为萧察建造梁妃塔时一起建就。一代高僧定光禅师曾居此寺。梁亡寺废,定光辗转至金地岭头结庵清修。陈太建七年(575),智者大师率徒入天台山,遇定光招手示谶,留下许多佳话。如“北峰银地,汝当居之”,后智者大师遂建成修禅寺;“寺若成,国即清”,后智者留下遗愿,晋王杨广遣使依智者所绘蓝图建成国清寺等。

站在梁妃塔下极目四顾,方圆几十里风光尽收眼底,东国清寺近在咫尺,隋塔耸云,林木葱郁,古寺金碧辉煌;南望天台城就在脚下,古城新城,滔滔始丰,诉说着天台的历史与未来;西望桐柏仙山若隐若现,道教南宗、抽水蓄能,古老与现代完美结合;北望天台山莽莽苍苍,层峦叠翠,气势巍峨,新天北线为山区人民打开致富之门。自然与人文、古老与现代、历史与未来,在这里可一转身间尽情领略,酣畅淋漓。可惜现在树木生长繁茂,已不能顾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