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山导游词

标签:
导游词紫云洞济公西院玉京洞赤城山原创旅游 |
分类: 旅游杂记 |
http://s14/middle/678cccb4g85c15dd770ad&690&690
游览路线:山门——停车场——中日友谊林——紫云洞——济公西院——济公东院——悟月楼——玉京洞(赤城道院)——餐霞洞——梁妃塔
[山门]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前方看到的就是赤城山的山门。牌坊上书“赤城栖霞”,点出赤城山的自然景观特色,而赤城栖霞为元代曹文晦所题“天台十景”之一。牌坊背面题写“济公故里”,有两层意思,一者点明天台是济公的老家,二者,赤城山是济公读书、悟道的重要场所。
[停车场]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今天的参观路线,我们沿着左边的小径一直向上,先去紫云洞,随后沿着十八盘参观济公东院、西院,之后是悟月楼,玉京洞。经餐霞洞,登上赤城山最高处—梁妃塔,下山后我们从右手边经望霞亭、中日友谊林返回停车场。全程约4公里,2小时左右的参观游览时间。
[望霞坡]
各位团友,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赤城山。赤城景区景区面积1.3平方公里。赤城山又名“烧山”,高306.5米,山体由水平的中生代红色砂岩、砾岩层叠而成,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赤城山孤峰卓立,“土色皆赤、状如云霞,望之如雉堞”,与四周诸山迥异,有“不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仞”之誉。旧时,台州称“赤城郡”,天台县称“赤城”,皆因此山而得名,故赤城山又是台州和天台的标志性名山,李白曾在《天台晓望》中写到“门标赤城霞”,东晋文学家孙绰也有名句:“赤城霞起以建标”,都点出了这层含义。
赤城山上多岩洞,其中有名称的就有18个。诸洞之名大多带有“云”字和“霞”字,如紫云洞、白云洞、香云洞、栖霞洞、瑞霞洞、餐霞洞等,大概因“赤城霞”和“赤城潮”而命名。这些岩洞均留有佛教、道教胜迹,汉高道葛玄、茅盈于此炼丹,晋高僧昙猷于此建寺,唐天台宗九祖湛然居此讲经,宋活佛济公居此读书,因而,赤城山又是一座佛道双栖的仙山,这在全国也不多见的。
赤城山早在千年前即已名闻华夏。晋孙绰《游天台山赋》中就有“赤城霞起以建标”的千古名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来此游览,如唐许浑、刘禹锡,宋陆游、洪适、元杨维桢、曹文晦,明徐霞客、王思任,清潘耒、齐周华等,留下了浩如烟海、弥足珍贵的诗词曲赋和山水游记,为名山增辉。北京颐和园澄爽斋南城楼,至今仍高悬着古匾额“赤城霞起”,可见赤城山早已名扬京城。
[赤城栖霞]
“赤城霞起”为天台八大景之一,也是赤城山每天均可见到的云霞美景。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之时,白云出岫,彩霞栖塔,赤城飞霞互相辉映。“丹壁排空叠彩虹,云破余霞出半峰”,流光溢彩,璀璨夺目,美不胜收。元曹文晦的《赤城栖霞》一诗就赞美了这一胜景。
[山门]
赤城山山门位于国赤公路北边,距天台城关或国清寺均为2公里。七路公交车在此设有停靠站,站旁竖有大型的景区指路牌。山门与赤城宾馆毗邻而居,门外路旁竖有景区简介和导游图,景区内诸景点一目了然。进山门,古色古香的石牌坊扑面而来。牌坊正面额题“赤城栖霞”,背面额题“济公故里”,点出了赤城景区的特色。
[中日友谊林]
停车场西北面有一座矮矮的馒头状小山。山脚竖有一块醒目的石碑,上书“中日友谊林”。中日友谊林就在这矮矮的馒头状小山上,郁郁葱葱。这是1996年4月在纪念智者大师圆寂1400年的日子里,中日天台宗僧侣和有关人士亲手所植。树种有苍松、翠柏、桂花和日本樱花,隐喻中日友谊万古长青。
游步道至此分为两条,一条往前直达山麓的紫云洞,一条住右上山经过望霞亭、十八盘通往山腰的济公院。
[望霞亭]
望霞亭建在中日友谊林所在的馒头状小山顶部,为一座六角仿古石亭,是眺望“赤城栖霞”美景的佳处。上山的游步道穿亭而过,系条石铺设,建筑游步道的资金为菲律宾钟鼓善信同侣解囊相助,亭柱有联:“红霞璀璨,原从太极丹烟出;缁衣蹁跹,许是海潮碧落生。”
[紫云洞]
紫云洞位于赤城山麓,俗称下岩。洞口镌刻“赤城霞”三字,字径80厘米,为明万历年间遗墨。洞高、深各10米,宽30米。洞顶危岩,凌虚而出,势欲下坠,实则安如磐石;岩唇滴水,如雪消融,终年不绝,饮之清心净尘。
晋兴宁年间(363——365),敦煌高僧昙猷不远万里云游至此,并在此依洞结屋建造中岩寺,至今已有1600年多年历史。传说当年昙猷在此坐禅,虎怪、蛇精屡欲侵犯,但终为昙猷佛法所困而不敢动,最后远遁他乡。宋夏竦唐时达鼎盛,天台宗六祖章安、九祖湛然都曾在此讲经说法。现在有十数间二层楼房,为浙江省著名的尼姑庵。黄墙青瓦,掩映于古柏苍松修竹之中,肃穆、幽静。
紫云洞山门朝东而开,门上悬挂龙飞凤舞的“紫云洞”匾额。山门内有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院子,古柏参天,花木扶疏,十分清幽。大殿朝南,傍岩洞而建,黄灿灿耀人眼目。洞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和观世音菩萨,晨钟暮鼓,香火十分兴盛。
紫云洞东端高处有一小洞,原为昙猷大师坐禅处,后因五代南齐慧明禅师在此供奉卧佛而名“卧佛岩”。明清时期卧佛毁坏,乡人为纪念战国时齐国田横等五百壮士不愿事秦、跳海自尽,改祀“五百大神”,称“五百大神殿”。清乾隆年间礼部侍郎齐召南曾为“五百大神殿”题写“义得高士”匾额一块。现在恢复供奉长3.1米的卧佛。
与卧佛岩相连另有一小洞,门临丹池,窗开绿杪,洁净可爱,名“立雪处”。立雪处乃清乾隆礼部侍郎齐召南致仕前读书处,昔时乡人称其为“里宿处”,传生员若能居此读书一个月,应试必能高中并成为爱国爱民的清官。
卧佛岩、立雪处前有一澄清水池,面积近20平方米,池周围以石栏杆,名“龙池”,为紫云洞的消防池。池内原有莲藕,每当夏月荷花盛开,亭亭玉立,分外美丽。
大殿前走廊上竖有两块石碑,其一为“建文帝度岁处”碑。传说明朝建文帝遭永乐废黜,微服出逃,削发为僧后,曾两次潜游此处并度岁于此。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来此目睹此碑,曾感赋《五绝》一首,其诗云:“瑶池称仙境,远游紫云幽。敝履帝王贵,赤城遁隐游”。其二为明代诗人杨文骢的《赤城赋》碑,陈寒山手书。字迹依稀可辨,辞句古奥华美,赤城风光跃然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