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物中的“吐舌礼”和文言文中的“嗟”呼

(2021-07-15 07:37:10)
标签:

历史

文化

藏地有吐舌之礼,这种礼节曾引起了西方人的好奇,被拍摄成纪录片、照片和明信片等介绍之。这是一种表示致敬或敬畏的礼节,藏语叫“节注之肃”(  je szhug gi sol ),这个“节”(  je )就指舌头,“注”是动词。

西方旅行者这样描述说,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一个陌生的藏民,在你身边停下,整个身体向你的方向倾斜,右手举起帽子,左手挠头至于右耳,同时把舌头向你伸出,然后将帽子戴回自己头上,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继续走自己的路去了。

有民俗研究者说,藏族在表示尊敬或者告辞时,都会弯腰并吐出舌头是语言崇拜的一种体现意为我尊重你,没有诅咒你”因为,吐舌头是不能念咒语的。

笔者以为,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舌头是整个身体之王,“王”亲自出来迎接了,当然就是最高礼遇,最诚挚的示好了!

作为一种古老的肢体语言,现在已慢慢消失中,只有在偏远乡村和牧区还继续存在。有旅行者说,山区尼泊尔迎接客人时也是这样吐出舌头来表示欢迎晚辈对尊敬长辈要双膝下跪,前额轻长辈脚尖施礼才算完成

 

文物中的“吐舌礼”和文言文中的“嗟”呼


上世纪20年代英国明信片上的西藏吐舌礼


文物中的“吐舌礼”和文言文中的“嗟”呼


西方旅行者摄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藏地吐舌礼


文物中的“吐舌礼”和文言文中的“嗟”呼


西方旅行者1920摄于西藏江孜左,一个较有身份者在行吐舌礼,右,两个行乞犯人在街上用吐舌磕牙的方式向路人行礼。


文物中的“吐舌礼”和文言文中的“嗟”呼

文物中的“吐舌礼”和文言文中的“嗟”呼


纪录片中行吐舌礼情景

 

文物中的“吐舌礼”和文言文中的“嗟”呼

尼珀尔老人的吐舌礼

 

吐舌礼在青藏高原出现的历史肯定已经非常久远,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基于原始苯教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民族心理特质而产生的礼节,是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大显著特征,也只有青藏高原之上,有这种习俗得以延续下来的深厚文化土壤和独特人文条件。

笔者以为,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吐舌礼可以成为追溯华夏文明源头何在的线索,成为确定“华夏文明的青藏之源”的可靠证据。

因为在先秦以至史前礼器中,能找到吐舌礼曾在中原大地上长期流行的信息,它在告诉我们,在整个华夏文明起源过程中,至少在上层统治者中此种礼节曾广泛存在,只是没有被史书明确记载下来而已:


文物中的“吐舌礼”和文言文中的“嗟”呼


石家河文化谭家岭遗址中出土的羽冠人首吐着舌头。


文物中的“吐舌礼”和文言文中的“嗟”呼


石家河文化钟祥六合遗址出土的羽冠人首吐着舌头。

 

石家河文化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500-5000年,首先发现于湖北天门山石家河遗址命名。石家河城址与山西陶寺、陕西石峁、四川宝墩一起被认为同一时期遗存与华夏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四大古城。  

石家河文化分布范围很大,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都有发现,这里水网密布,宜于稻作,属于农耕定居民族的传统居住区,但为什么这里的出土器物会呈现出藏文化的特征?

 

文物中的“吐舌礼”和文言文中的“嗟”呼


美国芝加哥艺术馆收藏石家河文化神人玉佩整体以琼鸟展翅造型,神人长着猴的脸,猴的大圆眼,嘴呈吐舌之状,舌分四条下垂,又像四颗大门牙,阔舌头下面还有类似牙璋的分叉舌尖。


文物中的“吐舌礼”和文言文中的“嗟”呼


石家河文化连体神人头像,整体以玉玦造型,嘴皆呈吐舌之状,虽没有明显刻出舌头,但口型是在吐舌中。

 

石家河文化玉器都发现于瓮棺中,吐舌神人也不止上图几个。笔者推测,瓮棺是用来殓葬火葬、天葬或狗葬之后的剩余遗骸的。

这些玉雕神人都呈吐舌之状,已经把墓主人的来源地显示出来,他们应是终极来源地为青藏高原,具有原始苯教背景的古羌藏类游牧民族先民。

所谓“终极来源地”,是指他们最初的出发点。虽然江汉平原、洞庭湖地区与青藏高原的直线距离并不遥远,但他们不一定就是顺长江源头而下的,也可能是先去了中亚草原,而后又东返,通过阴山山脉迂回南下再进入长江中游地区。

古代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和传统农耕区的路径是多种多样的,“吐舌礼”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青藏高原,再无其他发源地。


文物中的“吐舌礼”和文言文中的“嗟”呼

 

湖南博物馆藏商代人面纹鼎38.5厘米,1959年于出土宁乡内壁铭文“大禾”字样,注意,四面人脸的嘴都呈吐舌之状。


文物中的“吐舌礼”和文言文中的“嗟”呼


鼎上的人面神情极为诡异怪诞,因为是猴脸造型,它们是否在吐舌,从侧面看才能看得更为清楚。


文物中的“吐舌礼”和文言文中的“嗟”呼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雕人头,嘴也呈吐舌状。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所有玉雕人都在吐舌,只是嘴和舌被连在了一起,乍一看,像是嘴唇特别厚一样,不仔细看简直分辨不出哪是舌头了。


文物中的“吐舌礼”和文言文中的“嗟”呼


西周早期的宝鸡鱼国墓地M13出土青铜钺,上部有人首,吐着舌头。

 

拥有这些礼器的墓主人和他族群,如果没有吐舌礼,根本就设计不出如此这种礼器来。商周时代,可以肯定,贵族统治者内部流行吐舌礼。这种吐舌礼可能只限于高级贵族内,所谓“礼不下庶人”,普通人是无权使用,不让使用的。

 

这种以“舌”为尊的习俗,也在古代汉语即文言文(或曰雅言)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典型例子就是文言文中的招呼语气词“”(ji),它毫无疑问地来自藏语舌头的读音“节”(  je )。

例如史记·五帝本纪》:尧曰朕在位七十载汝能用命践朕位应曰鄙德忝帝位。”“尧又曰嶽,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又如舜曰:嗟汝平水土维是勉哉

这些“嗟”都指舌头,并且是尊称,不是什么人都可用的。因为“四嶽”原本就是帝尧、帝舜的“四个舌头”。就是说最初的“嗟”应是实词而不是虚词。

 

尚书·大传》:子乎此盖吾先君文武之风也夫

 周书·泰誓上》: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听誓。

 诗经·商颂·烈祖》:嗟嗟烈祖,有秩斯祜。

诗经·卫风·氓》:于嗟鳩兮,无食桑葚。

诗经·邶风·击鼓》: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经·周南》:吁嗟,麟兮!

诗经·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诗经·小明》: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战国策·赵策》:嗟!嗞乎!司马空!

《庄子·大宗师》来,桑户乎!而已返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韩非子·内储说下》:嗟乎臣有三罪,死而不自知乎

史记·越史家》: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

 

所有这些“嗟!”都是尊称,是对尊贵者的招呼、喊叫之声。只因为《礼记·檀弓》中有这样一句陈述语:予惟不食嗟来之食”,后来这个“嗟”竟被错误地认为是带有轻蔑语气的招呼,与“”同义了。

试想,商人以嗟嗟烈祖称自己的祖先,岂会有轻蔑之义?只是时过境迁,人们早已不知道“舌头崇拜”为何物而已。

但是在藏语中,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个jie”(    je )至今仍是藏语中对上、对尊贵者的叫喊声,属于“敬语词”,例如:

嗟!老师,请听吧!      

je dge rgan cur gson dang.   读作:“嗟!格根 出尔颂当!”)

嗟!朋友,请听吧!      

je ma chogs bo cur gson dang    读作:“嗟!玛错波 出尔颂当!”)

 

 

 

附图,更多先秦时代的吐舌礼器

 

文物中的“吐舌礼”和文言文中的“嗟”呼

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龙,吐着舌头,嗟嗟烈祖是也。


文物中的“吐舌礼”和文言文中的“嗟”呼


西周玉雕卷龙,吐着长长的卷舌。


文物中的“吐舌礼”和文言文中的“嗟”呼


私人博物馆收藏的先秦文物

 

文物中的“吐舌礼”和文言文中的“嗟”呼

私人博物馆收藏的先秦权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