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语言把凤鸟叫作“辛雀”?

标签:
历史文化 |
笔者已经指出,古汉字“雀”“燕”“鳦”“琼”等,原本都是指乌鸦,因为它是原始苯教中祖先神灵的形象。
在漫长的文明起源过程中,同一个神灵形象出现多种称呼是不奇怪的,乃是“文化词”的一个共同特点。
文明起源,本质上是一种民族融合的过程,人类文明不会在单个民族中自发产生。这种融合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方言中的不同称呼最后被广泛接受,同名异读就这样出现了。
值得特别提出来的是甲骨文“凤”字,明显是由“辛”和“雀”组合而成的:
上图这些后来被标识为“凤”的字符,甲骨文中几乎都这样由“辛+雀”构成的。是什么语言把凤鸟叫作“辛雀”的呢?——正是古藏语!
例如,敦煌藏文献《历代赞普传记》载有“娘氏之歌”。囊日伦赞(松赞干布的父亲)征服雅砻古国“森波杰”后,把名叫“念几松”的城堡,连同一千五百户奴隶,赐予有功之贵族“娘曾古者”,娘氏于是作歌颂扬赞普兄弟俩,曰:
“属兮天牛种,族兮神之裔,伦赞伦虢
这个“辛恰”(
甲骨文“凤”字,就这样把一个重大的历史秘密显示出来:刻下这些甲骨文的人到底说什么语言?——说的确是多音节的古藏语,而不是单音节汉语!
山东博物馆藏甲骨文残片。上有“凤”字,它是甲骨文中最为频繁出现的字符之一,就这一小片就出现了两个。
藏语并没有一词一音节观念,藏文的分隔号里常常有二个甚至三、四个音节,例如:达喇喇嘛授予蒙古黄教首领的称号“眨雅班智达”(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甲骨文中的许多字符,并不是一字一音节的,当时可能读作两三个音节。
只是中国的古汉字研究者,基于传统文明起源观,如何能接受得了,如此“残酷”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