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之”的来源看文言文源自什么语言
(2020-05-05 14:28:38)
标签:
历史文化 |
先秦文言文的奇特之处是与汉语口语相去甚远,差别之大,犹如两种互不搭界的语言,此情此景,真的犹如鸡同鸭讲。
用文言文与人说话,那是绝对听不懂的,即使是那些饱读诗书的人,也是听不懂的,除非你已经把讲稿交在他的手里,他是紧盯着讲稿在听你说话,并且你也是一字不差地按照讲稿读着说的。
中国历史上,从没有人这样疑问过:文言文如此奇怪的语法,它是怎么来的?
文言文的另一个特点是,通篇都是“之乎者也”,这叫“虚词”,有人统计了《韩非子》中常用虚词的使用频率,发现频率最高的就是“之”,共有5248个,占到总字数的八十分之一,因此这“之”是名副其实要排在第一位的。
笔者已经发现,“之”来自古羌藏语,在藏人的语言中,至今还是极频繁地使用着的,用法一如文言文。
文言文“之”有三个作用,1. 助词(相当于“的”);2.连词,3.代词,分别举例如下。
用作助词的“之”(相当于“的”):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民之主也。
不能毁魁父之丘。
用作连词的“之”: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赵策》
寡人之于国也。
用作代词的“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鸿门宴》
“师之所谓,郑必知之。”《左传》
爱公孙段,欲立之。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非曰能之,愿学也。
怅恨久之。
幸来告语之。
学而时习之。
藏语中用作助词的“之”(相当于“的”):
藏语中用作助词的
金色的太阳:
他的垫子:
上方的神境:གོང་གི་སྷ་ཡལ།
缘觉教法:sangs rjas zhi cuos ,读作“尚家之措”。
苯教bod zhi cuos, 读作“蕃之措”
上部落:stod zhi sde,
下部落:smad zhi sde,
这在藏语叫作“领属格”,这ཀྱི་亦叫“不自由的虚词”,有多种异写:གི་
藏语中用作连词的“之”:
所谓“连词”就是把词组或两个句子联系起来的虚词,例如:
于阗国授记:ལི་ཡུལ་གྱི་ལོ་རྒྱུས།(拼音转写
猫儿蹲之灶台上:ཞི་མིས་ཐབ་ཀྱི་སྒང་ལ།(拼音转写xi
mis
藏语中用作代词的“之”:
藏文的གིས་
我脚痛:ང་
རྒང་པ་ན་གིས།
ང་我;རྒང་པ་脚;ན་(动词)生病。
他们正在看书:
他经常喝酒:
洛桑想家乡
བློ་བཟང་ཕ་人名;ཡུལ་家乡;དྲན་(动词)想念。
念着三句悼辞:སྨོན་ལམ་ཚིག་གསུམ་རྒྱག་གིས།
由此可知,文言文“之”的用法,能与藏语用法全面对应起来。已经告诉我们,先秦文言文奇怪的语法到底自什么语言。
文言文的直接源头是《尚书》之类帝王文告,以及《诗经》之类说唱歌谣,这些都是“韵文”,因为韵文比口语显得更为庄重的缘故,而“之”当然就会更多。
藏语中的“之”因为有“元音和谐律”支配,比文言文更为复杂。由复杂而至于简单是很容易发生的,反之,由简单而复杂就无章可循了,因此不可能发生的,就是说“之”只能来自古羌藏语,而不可能是藏语中的“之”来自古汉语。
如果先秦文言文最初表达的不是远古羌藏语,就不会把这种奇怪的语法残留在古汉语中,至于华夏文明起源的真实场景,就蕴藏在这种残留和烙印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