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300个汉藏对应雅言字——兼论金力等《语言谱系证据支持汉藏语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起源于中国北方》
(2019-05-18 07:43:29)
标签:
文化 |
什么是“文明”?华夏文明起源应以什么为标识?对此笔者《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书中这样说过:“所谓文明,就是那种能把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有很多,但只有文字能把人与动物彻底区别开来。因此,文字可以成为文明起源的标识。可以这样理解,‘文’就是文字,‘明’就是出现,文字的出现即标志着这个文明开始形成,故描述汉字起源可以成为华夏文明起源的切入点和代名词。”
探寻先秦雅言字的读音来源,就是在探寻华夏文明源头之所在。任何一种关于文明起源的假设或理论,如果无法描述和回答古汉字的起源,都将是一种空中楼阁,成为中看而不中用的东西。
这300个雅言字,要说明的是,不全是笔者的研究成果,很大一部分是前人的研究,但已经过笔者重新辨别、修正的工作,其中一部分是笔者的独立发现,是在研究藏文化过程中不断累积记录下来的。
这种审音、辩义的工作是很麻烦的,且是毫无报酬的,但笔者知道,这是一种基础性的研究,不可或缺工作,它能为别人继续探寻开辟道路,为他人登高望远提供垫脚石,这样的工作必须有人去干,这就是笔者不辞辛苦去做,并不断公之于众的原因。
这些字都具有严格对应关系,对应的是原始本义,本义在汉字中已有改变,甚至荡然无存了,但在对应的藏语词汇中还原封不动地保持着。
这些藏语词汇均来自藏文词典,它的拉丁文转写依据藏文拼读法,以约定俗成的方式进行。藏文是拼音文字,所记录的其实是中古时代的藏语读法,带有复杂的复辅音,还有汉字没有的韵尾音。据说现在只有嘉绒藏人和安多藏人还能完整地读出藏文词典中的古藏语读音,在拉萨藏语中已被简化,人们甚至发不出这种古音了。
藏文中的前缀音r- s- g- d- l- ph- kh-等,组成复辅音,发音部位细微变化,这是近义词差别所从来,因为这些前缀原本是有含义的,不过是虚化了而已。
藏文的拉丁文转写可以看出,藏语发音与汉字读法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并且藏语后面通常带着一个虚词,这更是汉字所没有的。藏语其实是一种多音节的黏着语,非真正的单音节语言,因此,汉语和藏语之间不可能存在什么同源性。
笔者推测,古藏语可能是最原始的阿尔泰语。因为古藏语特有的复杂的复辅音、复声母系统,为转变成阿尔泰语式样的读音提供了条件,只需把其中的复辅音、复声母稍稍加强一些,它就成了今天蒙古语、满洲语式样的词汇了,对此可去自行体会。
雅言字最初表达的应该是远古时代的羌藏语,汉字已经历过一种跨语系的传播和演变过程,这就是华夏文明起源的秘密之所在!
这些复辅音读法很容易就演变成单音节读音,不过被简化、被缩音了而已。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且是有规律性可寻的,快读即成。反之,要把汉字读音转变成藏语式样的复辅音读法,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为无章可循。可以推定,这种逆向的演变历史上从未发生过。
雅言字的历史至少可上推到三千年前,但直到今天,很多仍停留在书面语中,并没有进入汉语方言口语中。在藏语就不同了,都是藏人日常口语中使用的词汇,即使不识一字的藏人也是在频繁使用着的。对此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些词汇和读音原本就是古羌藏语所固有的。
笔者推测,战国时代是雅言字读音演变的关键时期,汉语普通话亦从此时开始孕育,这过程可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如此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古汉语与汉语方言口语如此脱节,不识字的汉人是完全听不懂的,识字的汉人不捧着书看着也是听不懂的,就是因为雅言字最初表达的不是汉语口语,而是远古时代的藏语和多音节的阿尔泰语。
以300个雅言字的读音、本义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