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内容介绍
(2018-01-24 08:01:55)
标签:
新书计划 |
介绍《猴祖观念的源流——华夏文明的青藏之源》内容前,让我们先来看一段纪录片的场景:
西藏的林芝地区,雪山下一座宁静的藏人山寨。有一天,一群藏猕猴突然闯进了村寨,也不知它们是从那片密林下来,它们时而掀翻屋顶的瓦片,时而抢夺藏民手里的食物,上蹿下跳,吱吱乱叫,全不怕人,摆出一副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态度。到后来,这群藏猕猴再不肯回转,要据此村寨为家了。但是,藏民没有一人因此迁怒于猴,大家商量后做出决定:既然猕猴要长期居住在这里,为不打扰它们的生活,所有村民都应搬到其他地方去居住。就这样藏民们集体搬走了,把辛苦盖起来的房子全留给了猕猴。从此这里变成了猕猴们的乐园。已搬到远处安家的藏民还不时地回来,为猴群带来食物喂养它们。这就是纪录片《藏地密码》中的一段故事。
显然这种故事只会发生在青藏高原上,绝无可能发生在中原汉地。河南等地至今还有“耍猴”这门行当。但藏人就是这样对猕猴充满了敬畏,因为在藏人的观念中,猕猴就是他们的祖先!
藏文化中有无处不在的猴崇拜遗迹,而这正是打开华夏文明起源奥秘的钥匙!考古显示,华夏古人同样有猴祖观念,并且无处不在地表达在了出土文物中,只不过还没有被中国的考古学家认识而已!
在整个华夏文明起源过程中,发源于青藏高原的羌人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炎帝、夏禹、商汤、周武,皆从羌氐中来。古人早有断言曰:“舍羌氐而无华夏。”古羌的重要特征就是有“猕猴种”的观念。他们的观念必然会在华夏文化的方方面面留下深深的烙印,只要把它们指认出来,寻迹而去,就能找到华夏文明的源头所在。
猴祖观念的历史如此久远,早在上万年前的贺兰山阴山岩画中就已大量存在。后来它又广泛地表达在于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史前文物中,以致不了这种观念,就无法真正读懂中国的出土文物。
例如“龙”,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龙”是红山文化玉猪龙,造型中就有猕猴的影子,乃是猕猴与野猪的结合体。红山文化中的陶塑神像也无一例外地是猴脸造型,因为猴就是古人心目中“神”的形象。
在先秦礼器中,猴祖观念最直接地表达是塑有猕猴形象的祖宗神龛和祖宗神车,但随着秦朝覆灭汉王朝兴起,这种青铜礼器很快消失不见了。
古籍中的“羌”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有大量西羌名号,几乎囊括了北方游牧民族使用过的所有族名,与之对应,猴崇拜习俗在古代突厥人、蒙古人和满洲女直人中是一直延续着的。
中国范围内,考古发现的史前文化的确呈满天星斗的状态,但在文化特征上它们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原因就是这些史前奴隶主王国的统治者有共同的猴祖观念和猴崇拜习俗。
华夏文明起源之迷雾,就是在猴祖观念慢慢隐去之后产生的,要想还原真相,必须把它重新显示出来,用文物史料证明出来,舍此别无他途。这是一种追根寻源的过程,也是在追溯人类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已走过的心路历程。
有猴祖观念和猴崇拜习俗正是华夏文明区别于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为显著的特征,它会告诉我们,仍在流行的华夏文明“西来说”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就是无法与考古事实对应起来。书中的所有描述都有出土文物的佐证,这也使此书有了一种史料保存的价值。
在追根溯源的同时,本书还描述出了一条史前人类洲际迁徙的路径,指出美洲印第安人的迁徙原点不在别处,也在青藏高原上。了解一点印第安文明的特征将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上认识华夏文化的深层内涵与历史成因。
至于作者,仍不改早已表达过的自信与承诺:你确可以期待,通过抽丝剥茧的工作,终将揭示出华夏文明一个重要秘密,这就是,华夏文明虽有农耕文明之称,却是以游牧文化为内核形成的。你将清楚地看到,当古人在贺兰山、阴山石上刻下猴脸岩画的时候,他们其实已经刻下了这个文明不可磨灭的基因密码!
《猴祖观念的源流——华夏文明的青藏之源》
目 录
序言
内容介绍
第一章
1.
2.
3.
4.
5.
6.
7.
8.
第二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第三章
1.
2.
3.
4.
5.
6.
第四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第五章
1.
2.
3.
4.
5.
第六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第七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契丹的本义
11. 殷墟妇好墓中的乌克申
12. 华夏古人心目中的猪象关系
第八章
1.
2.
3.
4.
5.
6.
7.
8.
第九章
1.
2.
3.
4.
5.
第十章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