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的菩萨脸为什么是黑的?
徐江伟
在敦煌石窟壁画中,菩萨的脸、脖子、手的颜色几乎都是黑的。为什么会这样?有人甚至据此推测,菩萨可能是顺着丝绸之路而来的非洲黑人!
已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是,敦煌壁画刚画成时,菩萨那个个是面容姣好,粉嫩肉色的,肤色是白里透红,光彩照人的,但颜料经过上千年的与空气的接触,起了化学反应,变成了黑颜色。
敦煌学家还有更专业的解释:古人画菩萨的颜料含有铅的成分,铅在空气中会慢慢氧化,从而使菩萨都变成了黑人的模样。还提供了铅与氧化学反应的分子式予以证明。说得可谓言之凿凿、信誓旦旦。
但笔者对这个解释表示怀疑,如古人的颜料会氧化变色,为什么菩萨衣着上的色彩不变呢?如古人使用的颜料含铅,为何画菩萨以外的房屋、草木、动物的颜料不含铅,还保持着原来的色彩呢?
笔者的观点是,壁画中的菩萨原本就是画成黑色的,因为佛教源自蕃苯,菩萨一开始画成黑色是古老的苯教习俗的一种延续。


敦煌壁画中的菩萨几乎都成了黑人模样
敦煌壁画因其古老存在整体褪色的情形,但菩萨脸部几乎就不褪色。严重变黑的都是早期的壁画,唐代以后就不再出现了。对此专家的解释是,唐以后使用的颜料成分有变,不含铅了。
笔者以为,敦煌学家们的解释臆想成分太多,因为在同一幅画中,人物也是有的变黑,有的不变,这不可能是颜料的原因。如图:

上图两幅壁画中的人物明显是帝王、天子身份。居中间的自然最为尊贵,脸是黑的,而两边立着的两位皇后,一位也是黑人,或者用黑圆罩头,她明显就是第一皇后,第二皇后就只能是白脸白肤的了。这说明当时古人作画就是用颜色的深浅来表示尊卑等级关系的。
在汉语环境中,说“抹黑”就是诋毁、说坏话。但在古人观念中,“抹黑”就变神、成圣了!中外敦煌学家这样煞费苦心地往颜料氧化变色方面推想,是因为今天人们已经无法想象古人观念中的菩萨竟然是黑色的!
壁画中菩萨原本就是画成黑的,还可以从壁画的描绘手法中得到印证:

上图左,中间佛祖是黑的,但围绕着他的小神,听道者就不黑了。并且壁画中间的大菩萨总是深黑色的,而旁边的小菩萨则是浅黑色的。上图右,供菩萨使唤的天兵、鬼怪都是浅黑色的,他们虽也属神灵,相比菩萨,尊贵度就低多了,故只是略微带黑。


上图菩萨、飞天都是黑的,但眼睛、眉毛和鼻子是用白色点衬出来的。如果他们的脸原本不黑,就无需用白色来点衬了。这种绘画手法也在告诉我们,菩萨的黑并不是颜料氧化变黑所致。

与黑色的菩萨形成明显对照的是,敦煌壁画中的罪人、贱人、常人的脸色都是正常的,无发黑现象。
近来已有物理学家用先进的激光分析法对敦煌壁画颜料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菩萨脸部的颜料与壁画其他部分颜料含铅量并无不同。这些颜料主要来自天然矿石,再辅以少量的植物颜料。天然矿物颜料如朱砂、朱磦、黄丹、银朱、赭石、青金石、石青、氯铜矿、石绿、土红、石黄、雄黄、铜绿、滑石、高岭土、白垩、方解石、云母等等,化学结构是相当稳定的,也因此敦煌壁画虽历千百年沧桑,大多依旧光彩如新。
笔者以为,菩萨画成黑色的文化源头非常久远,一直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彩陶器上去。
史前彩陶器上图案的颜色就两种,黑与红。此外还有通体乌黑的“黑陶”。礼器的颜色与古人的宗教观念密切相关,在原始苯教观念中,黑色就是天祖、神灵的颜色。

仰韶文化“人面鱼”彩陶盆和彩陶罐
上图两个彩陶器一个出土于甘肃,一个出土于陕西。都画着一个闭眼睡着了的黑头人。颊边各被一条黑鱼衔着,意为即将变龙升天。此人头圆如太阳、月亮,上下部分都是黑的,下部还画有表示天地交合的对三角符。这个黑头黑脸的“黑人”就是古人心目中的祖先神灵形象。
但以黑为尊的观念到了汉代就在中原地区消失不见了。今天我们只有在藏文化中还可以看到这种观念的存在。西藏寺庙壁画中的佛像许多就是涂成黑色的,如图:

西藏夏鲁寺中的菩萨壁画,肤色是黑的

西藏萨迦寺中的菩萨肤色也是黑的。该寺中亟待修复的古老壁画,如左图,已模糊褪色,但仍可看出菩萨的脸原是黑色的

西藏萨迦寺在举行“羌姆”跳神盛典,此神灵的脸、手都是黑的

跳神仪式中的萨迦寺僧人,脸颊上画有两个黑圆,应是古苯涂黑面习俗的一种延续,相当于与天祖神灵沟通的资格证。
我们确可以从藏人神秘庄严的跳神场面中,遥想远古时代人们祭天、祭祖是怎样一个情景!

文物工作者正在修复甘肃麦积山石窟中的佛像
天水麦积山石窟最早开凿于后秦,石窟中的佛像带有很多西域人种的特征。特别要注意菩萨的脸,至今仍是浅黑色的,背景则是深黑色的。
这些都在说明,唐代以后敦煌壁画菩萨肤色不黑了,不是因为颜料变了,而是人们观念改变的结果。当汉文化不断向西扩展,程度日益加深之后,古老的蕃苯习俗就慢慢消失不见了。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