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龙“扎根”的语言来源
徐江伟
英语的“龙”写作dragon,读作“扎根”['drægən],来自《圣经》。
17
世纪初沙皇俄国崛起,他们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延用了东罗马帝国的双头鹰国徽,另一方面,他们也继承了蒙古金帐汗国的版图,就像双头鹰一样,一头向西,一头向东,意要统治东西方。面对西方,俄国皇帝自称“沙”(shah),但对东方则称“扎根汗”,就是“龙可汗”,因为东方的专制皇权自古皆以“龙”自称。
英语“扎根”到底来自什么语言?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却从未有人专门研究过,或者说从未有人把它说过明白。
笔者以为,这个龙的古老读音,蕴藏着龙起源的重要秘密,蕴藏着东西方古文明之间从遥远时代起就存在内在联系的历史信息。
这“扎根”不可能源自古希伯来语或古希腊语,因为龙的观念,龙图腾都产自东方,西方不存在龙崇拜,在西方人的语言中是找不到其原始本义的。作为龙的一个古称,只能来自东方民族的语言,不过是被古代犹太人或古希腊人用他们的拼音文字准确记录下来了而已。
笔者发现,英语“扎根”来自藏语,乃是古羌藏人对龙的称呼,与他们的猴祖观念及猴眼崇拜密切相关。
藏语“看、眼睛”读作zha,在藏语是词根词,是没有词性的,其对应的雅言字是“眨”。藏语的zha对应的正是扎根之“扎”。
藏语通也读作zhan,乃是zha后缀了-n音的结果,有此后缀后就转义为“看的”了,其对应的雅言字是“瞻”,如有成语“马首是瞻”。
藏语的zha还有学习、礼赞、领教之义,如:
藏语“学校”读作“洛扎”(lab-zha,本义是“朝上看”)
藏语“大学”读作lob zha
qin ba
藏语“西藏大学”读作“吐藏·洛扎·西莫”
藏语“头发”读作“扎嘎儿”(zha-gar,意为“眼睛之上”)
藏语“额头”读作“瞻库”(zhan-ku,意为“眼睛所在的”)
藏语“头”读作“瞻瓦”
藏语“僧侣”读作“扎巴”(zha-ba),是为尊称
藏语“声明学”读作“扎立”,意为规矩、法则
藏语“财神”读作“瞻巴拉”(zhan-ba-la)
藏人把黄河之源叫作“扎曲”,也把澜沧江叫作“扎曲”,属于敬称,意为“眼睛河”。藏语“河”读作qiu
据《贤者喜宴》记载,藏人最早的六大姓氏中就有“扎氏”,西藏山南地区至今还有“扎囊县”,传说就是这个氏族的发源地。
作为词根词、文化词的zha在阿尔泰语中是普遍存在的,如:
维吾尔语“市场”读作“巴扎”(bāzār),本义是“看人的地方”。
满洲语“节日”读作“扎兰”,本义是“看人(展示)之时”。
满洲语把大巫师任命的副手(二神)叫“瞻里”(uzha-li),也是尊称。
古代蒙古人把他们的祖宗之湖呼伦贝尔湖叫作“扎赉·诺尔”,意为“眼睛海”。
《蒙古秘史》中,通过登祭得来的“神告、神旨”叫作“札阿邻”,古代蒙古语把“山”读作“阿邻”。并把可汗派驻各地的监察官叫“札撒兀勒”,从构词方式看,就是“地眼、察地之人”的意思。“地”读作sa,“兀勒”是“人”。
元世祖忽必烈的太子名“真金”,其实蒙古语是叫作“瞻卿”(zhan-qin)的,乃是藏人国师海云喇嘛为其“摩顶立名”,从本义看,就是“瞻人、监国之眼”的意思。
蒙古土尔扈特人还建国于南俄地区时,其权力机构叫“扎尔固”(zarku),组成人员原本都由可汗任命,沙皇为加强对控制,下令所有扎尔固大臣必须由沙皇任命,如此可汗就被架空了,渥巴锡可汗这才萌生了东返的念头。此“扎尔固”就是“眼睛人”的意思。
清代外蒙古的首府叫“库伦”,又名“扎布·哈拉特”,这“扎布”也是“眼睛人”的意思。清代内外藩蒙古的地方行政首脑叫作“扎萨克”(zasaku),由蒙古王公、台吉充任,本义也是“地之眼”的意思。sa,地也;-ku人也。
藏语、蒙古语“旗帜”读作“扎拉玛”(zha-la-ma),因为君王都有旗帜,旗帜也是用来仰望的。
满洲人习俗:皇帝对大臣发话后,大臣要立即低头跪地称“喳!”(zhā),有“看到了、听到了、遵命”之义。《清文鉴》的解释是“对尊贵之人使唤时的应答声。”但笔者怀疑此“喳”来自藏语,历史已非常久远。
再来看英语扎根之“根”,其实是个尊称后缀音,是藏语固有的,蒙古语中也很常见,如:
藏语“老师、上师”读作“格根”(hege-gen
),也叫“根拉”(gen-la
)
藏地有名寺叫“申根”(shen-gen)寺
蒙古语“火”读作“奥特根”,这“奥特”意为“火”,后缀-gen是敬称。
蒙古语“明珠”读作“葛根”(gae-gen)
蒙古人的传统美名“孟根”(meng-gen),是对女孩的美称
这些都说明,英语的dragon(扎根)在藏语就是“眼睛人”的意思,而这正是“龙”的起源。有红山文化玉猪龙为证:


上,天津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玉猪龙
下,浙江余杭后山头出土良渚文化玉猪龙
所有这些玉猪龙,不管出土于何地,无一例外都长有大而圆的猴眼。其造型中虽有野猪的獠牙、鼻皱,但眼睛明显不是猪眼,自然界中的野猪眼睛都是小小的,也不圆,只有猴子的眼睛是这样又大又圆的。
红山文化玉猪龙是考古发现的“龙”最初的形象,但可以肯定,古人不会是这样称呼的,我们确有理由推测,它原本就是叫“扎根”的!
以猴眼代表王者和尊贵,是原始苯教所固有的,与古羌藏人的猴祖观念密切相关。在猕猴的社会里,猴王就是用眼睛来管理猴群的,当猴王用眼光扫视猴群时,猴子们必须立即有所表示,就是缩起头颈,表示瞻仰,同时用力磕响自己的牙齿,发出“咯咯”的声音,稍有迟疑必遭猴王的一顿猛揍,自然界中的猴王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管理它的子民的。就是说玉猪龙头上的大圆眼睛是人类特有的联想思维的结果。
贺兰山阴山上的远古时代猴脸岩画告诉我们,这种以眼睛指代天祖、天神的思维方式,历史已经非常久远,至少一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很多猴脸岩画已简化成了只剩两个大圆眼了。
其实以“扎根”为号的古代藏族圣者仍可见诸史书,如有“吞弥·桑布·扎根”( ཐསྟོན་མཡི་སོམ་བྷོསྟོཌ 也写作:吞弥•桑布·扎),相传就是他为藏王松赞干布创制出了最早的藏文字母,他就有尊贵的“扎根”之号。
藏人的起源故事中,从天而来公猴名叫“扎帕”(zha-pa),从构词方式看,就是“眼睛猪、第一猪”的意思,而居于泽当山洞中的女猕猴名叫“扎申木”(zha-shen-mu),则是“眼睛猴、第一猴”的意思,藏语的-mu表示女性。
至于“龙”的观念,乃是原始苯教固有的,苯教重要经典就叫《十万龙经》,里面描述的就是世界的“母龙”起源故事。藏人习惯把青藏高原叫作“十万大山、十万江河”,他们认为天上地下都有龙,每山每水都由一龙注视、监管着。所有玉猪龙的身体都雕刻成了玉璧状,而玉璧就是代表女阴的,因此这些玉猪龙或许原本就有“母龙”之义。
苯教描述的世界秩序是,位于西藏西南部的冈仁波切山是宇宙也是世界之中心,天神在此山顶上对世界进行着鸟瞰,冈仁波切山因此就是整个人类、一切生灵的瞻仰中心。


上,西藏阿里穹窿银城遗址中发现的苯教神像,长有特别巨大的眼睛
下,发现于西藏阿里古代佛塔边石板墓中的黄金面具,金人长着猴的圆眼

青藏高原上的六字真言玛尼石都雕刻有大圆眼睛
玛尼石在青藏高原上,山间、路口、湖边、江畔随处可见,有的地方堆成了小山。我们款到,所有藏文六字真言都雕刻成了“天眼”或曰“慧眼”的形状,显示只有藏人至今还保持着以大圆眼睛指代天神的思维方式。
可以想见,在遥远的过去,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或雪线的下降,这片高原的气候日趋严酷,游牧于此的古羌藏类游牧民族被迫不断迁出,他们四出征战,所到之处建立起奴隶制王国,华夏文明就这样起源了,他们的原始苯教也在这个过程中广泛传播开来,到最后,亚洲内陆高原上的所有游牧民族都有了这种以眼睛指代君王的思维方式。
可以想见,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会把苯教观念中“扎根”带到西亚,带进欧洲,最后就留存在了西方人的记忆和语言中。
不过,汉文《圣经》里的“龙”是被意译成“古蛇”的,它是专与上帝作对的魔鬼“撒旦”(Satan)的化身,英语“撒旦”亦叫the
great dragon。因此在西方人的观念中,龙并不是什么好东西,而是一种邪恶的怪物。
在西方,龙被想象成了一种巨大的蜥蜴,但它又长有翅膀,故能飞也能爬。英语dragon
的引申义是凶恶的人、暴徒之类,在英语中,如果把一个女人叫做dragon,意思是她很凶,令人厌恶。
在华夏文化中有神圣含义的“龙”,到了西方文化中竟完全变了味!但这就是东西方古文明之间的一种“内在联系”——多么耐人寻味的人类文明起源发展史啊!
附图:贺兰山阴山猴脸岩画,有的已简化得只剩下两个圆溜溜的大眼睛

内蒙古乌海桌子山上猴脸岩画

贺兰山一块巨大岩壁上画满了这种大圆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