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是神的起源

标签:
轩猿申神 |
“神”的本字是“申”,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写作申。申原本就指猴子。当表示猴子的申被“天干地支”借用之后,古人又用形声方式造出了这个“神”字,但这已经是很迟以后的事了。
如此这种借而不还的情形在汉字发展的历史上是普遍存在的。如祚的本字是乍,祝的本字是兄,祀的本字是巳,等等,后来出现的形声字都加上了表示祭祀的“示”偏旁,以表示本义与祭祀、敬拜有关,并与被借用的本字区别开来。
“申”的本义与造字方式都在告诉我们,华夏古人一开始是以猴为神的象形的,猴子就是古人心目中的天神。如图:
上面四个申字乍看似乎没有什么共同点,这也难怪,天神的形象谁也没见过,只能凭空想象,一开始萨满巫师的描摹很难统一起来。
但只要细看,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第一个申字画的是猴子的两个大圆眼睛,并以此来代表猴子。第二个申字着重刻画了猴子特有的蹬跪之状。第三个申字中间画一条龙的形状,龙身上有两个爪子护卫着。这种爪子既代表乌爪,也代表猴子的手(这可能是阴山猴脸岩画边常有手印符的原因),这在金文中是可以清楚地看出来的。第四个申就是篆文的写法,由两个爪子护卫一条竖线而成。此直线表示准则或准绳,即由天子或上天制定的尊卑礼制(“中国”原本是个等级概念,中国的“中”也是这种造字方式的产物,由中间一“口”,口中穿过一条直竖线而成,这“口”就指军事盟主的话语,一切以其为准绳的意思)。
猴子就是古人心目中的天神形象,这可在古代突厥语和现代蒙古语中得到了印证,此两者猴子都读作“孛申”( bo-shen),阿尔泰语本义是“天之猴”。阿尔泰语中“孛”(bo)是“天”的意思。
且“孛”在古代鲜卑语中也是天的读音。《魏书》关于“拓跋”(托拔)含义有言曰:“黄帝以土德王,北俗以土谓托,以天谓拔,故以为氏。”意思是说鲜卑语中土读作“拓”,天读作“跋”。此“拔”正是“孛”的异写。
古代突厥有血缘贵族名号叫作“别乞”(《金史》中写作“孛堇”,相当于蒙古语中的“台吉”)。别乞就是由“bo + qin”构成的,突厥语本义是“天之人”!鲁国第一代君王名叫“伯禽”,秦人有大将名叫“白起”,其实都是“孛堇”的同名异写,都是“天人”的意思。
以“申”为号的君王在先秦时代也是很多的,周幽王就是被“申侯”招来犬戎袭杀在骊山,西周至此终结。这个“申侯”必是一个以猴子自称的方国君主。
当我们知道了猴是神的起源的时候,我们也就知道了为什么《山海经》把黄帝写作“轩猿”了!
猿的本义是最大的猴,古代汉语中始终猿、猴不分。黄帝作为一代战神,自然就是最大的猴了。但“轩猿”仍然是“轩辕”的异写,只是又多了一层意译在里面。乃是黄帝部族有猴崇拜习俗的明证。
不仅是黄帝,古代画像石中的伏羲、颛顼、大禹都以这种非人非鬼的形象出现。笔者曾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突然明白,其实就是猴子的形象。因为他们都是战神,都是“申”。只是后来他们换了马甲,隐去了猴子的身份,变成了“神”,他们留在古代画像石上的诡异的形状就再也无人能看懂了。
其实整个先秦时代,猴子始终贵族的代名词,贵族不是以猴子自称,就是以野猪自称,“绅士”是也!
绅,会意字,由表示猴子的“申”加上表示有血缘关系的丝带“系”组成,这种系丝带习俗在满洲女直人中是一直延续着的。绅的造字方式已经告诉我们,其尊贵源于他们是猴子猴孙。而“士”与“豕”读音相同,也不会是偶然的,其祖上必有尊贵的“豕”称号,他们属于豕子豕孙。应知先秦时代是一个以严格的血缘关系分别尊卑贵贱的“礼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