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词反映语言背景(一)

(2011-09-13 09:15:19)
标签:

汉字起源

单音节

百越语

多音节读音

匈奴语

文化

           

 所谓“文化词”指古代汉语中能反映先秦时代上层建筑情形的词汇。

人类语言中早就存在了的一般性名称,如手,头,山,草等等,以及表示行为方式的一般动词,如走,吃,砍,烧等等,还有那些表示自然对象一般状态的词汇,如上,下,大,小等等,都不属于文化词的范畴,一般性词汇是人类认知自然的最初成果,在人类思维中属于低层次概念。只有那些反映先秦时代特殊社会状态,即上层建筑形态的词汇才属于文化词,乃是“华夏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必然成为华夏文明起源的研究对象。

具体地说就是先秦古籍中的国名,官名,以及属于社会风俗习惯的词汇,特别是那些专为统治者创造并使用的词汇,不应当被忽视,它们产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对考证先秦社会统治者的语言背景有重要作用。

令人吃惊的是古代汉语中许多文化词在汉语口语中从不使用,始终没有融入汉民族语言中去,如果不查字典很少有人能知道它的本来含义,现举例深入分析之。

 

lin是一个古老的会意字,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指仓库,但这个汉字只在古代汉语中使用,如《管子·牧民》曰:“仓廪实而知礼仪”,《管子·山国轨》:“民之且所用者,君以廪之矣”。 甲骨文如图:

文化词反映语言背景(一)

    此字的上部画一个亭盖,下面画两圈垣墙,而金文廪字下面画着钱贝的形状,显然是指贮藏财物,要小心看管起来的地方。

拉施特《史集·合赞汗传》记载了蒙古合赞汗登基后,下令建立国库,还详细记载了可汗仓库的管理制度,并说对于可汗的仓库,蒙古语读作“纳邻”。

古代汉语中的“廪”确是指诸侯王的库藏,非指一般人的地窟木箱,笔者推测其原始读音可能就是“纳邻”,今天的读音是后来单音节化的结果,方法很简单,去轻音留重音即可。

成吉思汗蒙古人发迹之前没有使用文字的传统,他们的语言才是原生态的,原生态的语言是比较稳定的,因为没有来自文字语言的影响。“纳邻”称呼必出自蒙古人的口语,由祖祖辈辈口口相传而来,它竟与这个古老汉字的音义双重吻合,那么,它不是这个汉字的原始读音又会是什么呢?

历史上游牧民族始终扮演者定居农耕民族税收人的角色,不管是在中亚还是在中原地区,情形都是如此,因为游牧民族有无可匹敌的军事优势,征战掳掠就是他们的生存方式,掳掠所得要全部上缴单于或可汗,再根据每一个参战者的血缘等级和功劳来分配,随之而来的是部族首领贮藏财物仓库的出现。

中国文明史可以说是从《禹贡》开始的,大禹作为一个广大地区的征服者和税收人,自然会促成这个“廪”字的出现,而中原王朝最终都会像宋王朝那样,慢慢变成北方游牧民族的纳税人,虽然中国史书一概称之为“岁赐”,常常是作为皇恩浩荡,泽及戎狄蛮夷来记载的,但历史研究者心里都明白,此非中原皇帝的自愿,而是草原民族军事威逼下的无可奈何的贡献。

 

bi,会意字,由左右两个“弓”,中间一个“白”组成,白者伯也,这个汉字的本义就是指常在君王左右的辅佐守卫之臣。《尚书·泰誓》言:“尔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这个弼就是指周王的辅佐大将。

但此字在汉语口语中从不使用,完全属于雅言,可我们发现,在蒙古语口语中有它的身影,《史集》记载,蒙古人把在可汗身边的辅佐之臣称为“阿答毕”,意思是辅相大臣。

《史集·贵由汗传》有这样的记载:“基督徒‘合答黑’曾在贵由汗身边担任阿答毕一职,贵由汗慢慢受到了他的影响,此后‘镇海’(也是一个基督徒)又加强了这种影响,以此之故,贵由汗始终容许神甫和基督徒们在可汗的地方传教,由于合答黑和镇海经常在场(指常在可汗的大帐中),这就足以摒弃伊斯兰教了,故基督徒的事业在贵由汗统治时期占了上风。”(第二卷p230

笔者推测这个“阿答必”就是“弼”的原始读音,弼字中的两个“弓”明白地把它的来源指向了阿尔泰游牧文化,只有这个蒙古语读音能与这个弼字音义相符的缘故。

 

先秦时代有这样的习俗,诸侯王出嫁女儿,必定要有一些同姓娣侄相随,外加许多奴仆和财产作为陪嫁,如此这种陪嫁叫做“媵”ying

《韩非子·外储说》:“从衣文之媵七十人”,沈约《奏弹王源》:“且买妾纳媵”,都用了这个汉字的本义。

但在汉语方言中你是找不到这个词汇的,而蒙古人确有此种习俗,这种陪嫁蒙古语叫做“媵哲”inji,《史集》中记载了成吉思汗以及历代蒙古可汗出嫁女儿时所用“媵哲”情形,从书中得知,这种陪嫁有时是数个氏族,光是人口就多达数百甚至上千。拉施特还说,此外蒙古语对分封给汗族子孙的份地采邑也叫“媵哲”,笔者推测这就是这个汉字的原始读音。

问题是这种具有鲜明阿尔泰游牧民族特征的文化习俗,为什么出现在先秦时代而不见于农耕汉民族习俗中呢?为什么“媵”不见于汉语口语中,却出现在没有文字传统的成吉思汗蒙古人中呢?这正是先秦时代的社会背景,华夏文明起源的实际情形,也是当时统治者语言背景的残留痕迹,他们原本是说多音节语言的。

 

pao,古代汉语中指厨子,伙夫,这个汉字同样只在雅言中存在,汉语口语不用。《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 就用了这个汉字的本义。

但蒙古语称厨师为“豹里”,蒙元时代可汗的御林军中有“豹里赤”,专门负责可汗的伙食,“赤”是蒙古语人的意思,笔者推测“豹里”是这个汉字的原始读音。

 

会意字,意思是国家,这个字出现得极早,从甲骨文看,邦与封同源同义,两者字形和写法基本相同,且都是指封邑或疆土。《诗经·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蔡仲之命》:“乃命诸王,邦之蔡”,都用了其本义。

“邦”字虽然被广泛使用着,但仍然是一个书面语用词,汉语口语或方言中没有发现有单独以“邦”来指称国家或疆土的。

蒙古语中“国家”读作“宝木巴”,蒙古族有大型说唱史诗《江格尔》,所描写的就是江格尔和他的12个勇士通过征战掳掠,建立起一个巨大“宝木巴”的故事,笔者推测这可能就是汉字“邦”的原始读音,只是后来被单音节化了。

 

    副字在古篆文中是会意字,由左右两个形如盛器的“畐”,中间一个杀人的刀组成,显然是一种权利符号,或者说指一种权利架构,如图:

文化词反映语言背景(一)

    《蒙古源流》记载,蒙古语称可汗的左右翼大将为“阿忽勒呼”,此为称号而非人名,常常附于该大将本名之后,笔者怀疑这个蒙古语读音是汉字“副”的原始读音。

 

域,

会意字,此字在甲骨文中就频繁出现了,由“土”和“国”(或)组成,本义就是疆土,《论语·季氏》:“且在邦域之中”,《汉书·韦玄成传》:“以保尔域”,用的就是其本义。

在古代汉语中这个“域”和“国”一样,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起初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意思就是国家国土。

蒙古语称游牧部族的传统游牧地叫做“禹儿惕”(惕 –ti,蒙古语后缀音,表示复数或男性),字根为“禹儿”。《史集》对此有专门解释,曰:“各种突厥部族的专有游猎区叫禹儿惕”。拉施特在介绍每一个突厥部落历史的时候,总是先描述他们的“禹儿惕”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描述得如此到位,他的地理学知识就非一般历史学家所能相比了。笔者以为蒙古语“禹儿”就是就是汉字“域”的原始读音。

 

古代突厥语和蒙古语称可汗的妃妾为“必里”,必里的地位低于可敦(皇后)。《史集》记载了许多“必里”之名,如“哈剌·旭烈兀”(术赤之子)有一个妃妾名叫“兀鲁忽乃·必里”,此人很有名。

由此笔者想到了汉字“妣”,此字可能来自突厥语,金文写法如下:

文化词反映语言背景(一)

    妣由一“女”,一“人”,或者二人组成,这个汉字本义是指具有女性祖先身份的人,如《诗经·小雅·斯干》:“似续妣祖,筑室百堵”,但这个妣只在古代汉语中存在,从来没有进入汉语口语中去,应是一个外来词,笔者推测其原始读音可能就是蒙古语的“必里”。

 

形声会意字,由水,草,口,以及表示进出之穴的符号组成,本义是部落或聚居氏族,应知这个汉字原本没有“从高处往下掉落”的意思。

文化词反映语言背景(一)

    《后汉书·匈奴传》记载,到了公元一世纪时,匈奴败于鲜卑而迅速衰落下去,大批鲜卑人自辽河上游的潢水一带西迁到匈奴故地去了,匈奴臣服于鲜卑,并开始以鲜卑自称了,曰:“匈奴余者十余万落,皆自称鲜卑”。这里的“落”就用了这个汉字的本义。

蒙古语把有幕帐,妇幼和牲畜所在的辎重车队叫做“奥鲁”,《史集》中有这样的话:“失烈门(窝阔台孙子,曾指定为汗位继位人,后被蒙哥汗投入水中而死)将自己的奥鲁留在了巴斯克地方,自己率500骑兵轻装前进(他企图袭杀蒙哥汗,见第二卷p247)。”

笔者由此推测“落”的原始读音可能就是“奥鲁”,落字的其他含义是后来从本义引申出来的。

 

这个汉字显然只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单独使用,对古人来说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意思就是人的等级地位或贵贱次序。《荀子·强国》:“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而蒙古语称社会等级地位为“介米史”jamisi ,重音在“史”。拉施特《史集》有言:“成吉思汗以非常严格的扎撒(法律)为各征服地区建立了‘介米史’”。

鉴于这个“秩”不见单独存在于汉语口语中,但它与蒙古人的“介米史”吻合,故推测其为原始读音。

 

《史集》记载,蒙古可汗的法令或训话,蒙古语叫做“必里克”,拉施特记载说,成吉思汗生前有这样的规定:“万夫长,千夫长和百夫长,每一个都必须在年初和年终,一年两次,从自己的领地,到时前去聆听可汗的必里克。”

由此笔者想到了汉字“诰”,这个汉字在金文中频繁出现,意思就是君王的律令,如《尚书·多方》:“成王在宗周,诰庶邦”,《文选》曰:“诏诰教令之类”,都是这个意思。

鉴于成吉思汗的“必里克”与汉字“诰”音义相近,故推测其为原始读音(拉施特记载,牢记背诵历代可汗的“必里克”是王子的职责,今天“必里克”一词在突厥语中已经有一层“知识”的意思了,但这显然是后来才产生的)。

 

古代汉语中指宠妾,《战国策·楚说》:“左抱幼妾,右拥嬖女”,就用了其本义,而蒙古语小妾读作“嬖只”,可能就是汉字“嬖”bi的原始读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