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5  两河之地

(2010-08-08 08:51:53)
标签:

文化

汉字

文明起源

汉字起源

阿尔泰语

游牧民族

历史

 

黑洞效应不仅出现在黄河长江流域,也呈现在美索不达米亚,显示出人类文明发生发展存在规律性的东西。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是“两河间的土地”的意思。那是两条大河冲击而成的平原,四面被荒漠包围着。两条河都起源于北面的高原山地,雪山草地的融水汇集起来,奔腾南下,又缓缓地流过荒漠平原,流向波斯湾,荒漠由于河水的滋润,出现了一大块绿洲,肥沃丰饶,宜于人居。

远古时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周边地区,那里有世界上最为复杂多样的民族分布,这块欧亚非交界的地方汇集了各种肤色,各种风俗,各种语言的人。东面贫瘠干旱的伊朗高原上有众多的游牧民族,全都对高山下的那块宝地垂诞欲滴。北面安那托利亚高地上有非常好战的部族,他们不断顺流而下,早已轻车熟路。西南散布着许多闪米特游牧人,没有任何天然的屏障能阻挡他们向绿洲迁徙。因此人类的征战可能首先发生在这里,这里可能是人类争夺最频繁的地方。考古显示美索不达米亚周边有苏美尔人,古希腊人,古埃及人,腓尼基人,闪米特人,亚述人,犹太人,古波斯人,阿兰人,赫梯人等等,他们从远古以来就不断侵入两河流域,征服与被征服在这里最早发生,民族融合在这里最早出现,人类文明的曙光在这里最先呈现出来。

民族间的征服和融合是人类文明发生发展的唯一途径,文明不可能在单一民族,单一文化中高度发展。哪个地方民族最为复杂多样,哪个地方战争最为频繁,哪个地方就最早出现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

历史上的征服战争都不是入侵者把原来占据在那里的民族赶走杀尽,后来的征服者不过是取而代之成为统治者,因为入侵者与原来居民相比一定是少数,最后这些入侵者不可阻挡地被黑洞效应吞没,慢慢消失在其中了。文明的沃土在民族征服中层层变厚,人类文明在文化融合中悄悄萌芽,这便是文明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有征服就会有悲剧,悲剧总是用鲜血与眼泪写成的,民族的,人类的悲剧永远上演着,无数的眼泪和鲜血洒落在同一片土地上,无数的尸骨筑就文明的高地,深重的苦难化作文明的沃土,文明总以极不文明的方式实现的,就象人类依靠毁灭无数的其他生灵来换得自身的繁衍一样,文明常常是以牺牲整个民族,无数个体利益为代价的。

所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其实是一个文明圈的概念,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圈包括了古埃及文明,古代安那托利亚文明,古代伊朗阿兰文明在内,这些古老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

美索不达米亚早期文明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其远古历史可以划分为多个互不相属的历史时期,文明在那里好像是一次次被推倒重来。不同民族建立的邦国和朝代使用不同的语言,互相之间好像是听不懂的。不同民族建立的朝代都建有自己的都城,全都建在不同的地方。由于这个地区的官方语言在不断变换,以致同一个历史文献会有许多不同的抄本。由于历史上人们崇拜的神灵不同,建立的神庙也风格迥异,即使是同一个神灵,也有许多不同的称呼。如此种族融合,文化融合并最终导致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的情形在这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特别要指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不会像西方史学家所称的那样,纯粹是印欧人种民族创造的文明,笔者以为,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形成过程中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即匈奴的作用不可低估。

古代伊朗的阿兰文明有匈奴的影子:

伊朗的古代史从阿兰王国开始,阿兰王国时代大约起于4700年以前,延续了1500年之久。

这个王国的开端被史书称为“三王时期”,大体相当于中国的三皇五帝时期,三王之一名叫“塔塔”,大约4500年前在位,笔者推测那是“鞑靼”的异写。

关于阿兰王国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泥板文中,从中人们得知伊朗高原上的阿兰人始终是苏美尔人城邦国家的最大祸患,他们不断侵入那片绿洲,时常与苏美尔人发生战争,苏美尔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乌尔第三王朝”也灭于阿兰人,连国王也一起虏走了,从此苏美尔人消失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史上。继苏美尔而起的是闪米特人建立的阿卡德王朝,也是被阿兰人打垮的。阿兰人的祸害直到公元前1200年才结束,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撤一世东征最终捣毁了阿兰人的王国,从此西方再没有关于阿兰人的记载了。

笔者以为这个“阿兰”(有时异写成“埃兰”)就是《殷本纪》中的“恶来”,也就是《金史·百官志》中的族名“斡雷”。

阿兰人的南方首都名叫“苏珊”(中文《圣经·旧约》记作“舒善”),,地处伊朗高原的西南边,在高山之下的一块平坦区域,其地理位置犹如我们的北京,苏珊处在东来的游牧民族侵入两河平原的必经之路上。笔者以为“苏珊”是“柔然”的异写,就是说这个地名从阿尔泰游牧民族的传统国名中来,阿兰王国的真正国名就是“柔然”。(中亚历史上以“柔然”为国名的朝代还有“萨珊王朝”,时在公元226——公元650,存续时间与我国的南北朝大体同时。)

考古学家已经在伊朗高原和苏珊周边发挖掘出大量古代阿兰人的遗址,许多是贵族墓葬。考古发现阿兰人盛行殉葬,其中一处陵墓殉葬了一千多人,有一个王陵中44具保存完好的尸骨,好像都是他的妻妾。史料表明阿兰王国实行的是兄终弟继制,与殷商帝位继承方式相同,也与成吉思汗蒙古人在中亚建立的汗国继位习俗相同。葬制和继承制与匈奴一致的现象不会是一种偶然巧合,显示出来的是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背景。

考古表明,阿兰人的祭坛为方形,高大如小山,层层向上,祭物放置于最高处,同样的方形祭坛不但出现在红山文化中,也出现在良渚文化中,表达的都是萨满教祭“天”的观念。

阿兰人从苏美尔人那里学会了使用楔形文字,但用来拼写他们自己的语言,考古已经挖掘出许多阿兰人留下的楔形文字泥板。西方学者发现这是一种不为人知的语言,埃兰语既不属于印欧语系,也不属于闪米特人语言,在欧洲和中东至今没有发现与埃兰语近似的派生语言,这是一种什么语言呢?笔者推测,埃兰语极有可能是古代阿尔泰语言,也就是匈奴的语言。

安那托利亚古文明中的“赫梯”人也有匈奴影子:

安那托利亚指今天土耳其一带,那是一片山区高地,远古时代那里曾经有过赫梯人建立的强大帝国。考古发现5000年前赫梯帝国就已经存在,直到公元前1200年才最后消失。考古发现帝国都城在土耳其中部高原上,在一条叫做“哈里斯河”的河岸山崖边上,那里到处是崇山峻岭,交通不便,也无处耕作,这些人显然不是农耕民族。赫梯都城所处的地理环境与我国云冈石窟所处的地形环境相似,云冈石窟原本是北魏鲜卑拓跋大单于之居所,他们的祖先原本是大兴安岭中的游猎之人,也只有游牧民族才会选择这样的地形作为都城,因为他们原本就是崖居族,窟居人。把都城设在如此地方显示着民族背景,就是说赫梯人与鲜卑拓跋人可能有共同的起源!

1935年考古学家在那里发掘出一座4300年前赫赫梯贵族大墓,发现大量制作精美的金银制品,还发现一把铁制匕首,说明那时他们已经能冶铁了,文明程度已相当高了。

《旧约》中有赫梯人的记载,并说他们的大本营在幼发拉底河尽头的北部山区,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献从来没有提到过他们,因此一直以来人们并不知道这个帝国的中心在哪里,直到1905年,欧洲考古学家通过挖掘才揭开历史之谜,证明《旧约》记载属实,并发现这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远古文明。

历史上赫梯人不断侵入两河流域,闪米特人建立的巴比伦汉摩拉比王朝就是被赫梯人终结的。根据古埃及文献记载,赫梯人与埃及人为争夺美索不达米亚的霸权,常常发生战争。

根据古埃及文献记载,公元前1322年,年轻的埃及法老图特卡蒙死了,他的遗孀成了埃及女法老,但她的统治权受到来自王族内部的严重威胁,于是这位女法老派出使者向赫梯国王送去一封求助信,她要求赫梯国王赶快派一位王子来与她成婚,并成为埃及的新法老,信中有这样的话:“你有许多皇后和儿子……”史料记载,赫梯之王在帐蓬中接见了使者,但因为仓促间无法了解到埃及宫廷中的真实情形,对是否派去儿子犹豫不定。女法老急不可耐,又发出一信,信中对赫梯王的迟疑不决表示气愤。见此情形赫梯王急忙派出一位王子赶赴埃及,但为时已晚,埃及宫廷已易主,那个赫梯王子也再无下文,可能是一到埃及就被杀了。从中我们得知赫梯王是住在帐蓬中的,并有众多的妻妾儿子,显然有匈奴的影子,其时高大的宫殿早就在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但赫梯王仍然住在帐蓬中,象个成吉思汗。

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年,即公元前1275年,埃及与赫梯人再次暴发大战,古埃及文献记载,赫梯王聚集起“从海的尽头而来”众多国家约四万人,与埃及决战,结果互有胜负。能聚集起众多游牧部族结为战争同盟确是阿尔泰游牧民族的特长。

赫梯人从何而来?他们属于什么人种?其实赫梯帝国都城宫门上的青铜像已经传递出明确的信息,这几尊被称为“斯芬克斯”,守卫宫门的神像,制作与公元前1230年,明显是蒙古人种而非印欧人种。

 

 

85 <wbr> <wbr>两河之地


 


 

赫梯都城城门上的守门神像

 

笔者推测阿兰人与赫梯人属于匈奴的一种还有史书依据,《隋书·铁勒传》明确记载“赫梯”和“阿兰”是铁勒(“敕勒”的异写)的一种,也就是古代的阿尔泰游牧民族,其书曰:

“铁勒种类最多,自西海(里海)之东,依据山谷,往往不绝,独洛河(土拉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伊吾以西,焉耆之北,旁白山(天山)这有契弊……金山(阿尔泰山)西南有薛延陀……康国(撒马尔罕)北,傍阿得水(伏尔加河)则有诃咥(赫梯)……得凝海(黑海)东西有苏路羯……(东罗马)东则有恩屈(按出),阿兰……北海(贝加尔湖)南则有都波等,虽姓氏各别,总谓之铁勒……分属东西两突厥。”

由此可见直到数千年之后的隋代,这个“阿兰”并未完全消失,“赫梯”也继续存在(诃咥的“咥”读die),他们都是“铁勒(敕勒)”的分支,或者说是突厥之一种。

他们的远古祖先在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上创造的巨大帝国虽然早已消失,但总会有一些后裔存留下来,保持着原生态,顽强地保持其远古祖先的生存方式,继续着祖先的文化和习俗,传承着祖先的名号和语言,一个民族是不会完全消失的!隋代处东罗马帝国东部地区,里海沿岸草原上的“阿兰”人即其遗类,而伏尔加河流域的“诃咥”必与《旧约》记载的“赫梯”人有关,他们有共同的族名,怎么可能无关呢?既然是铁勒的一种,那么他们应是说大体相同语言的人,总之他们是蒙古人种的阿尔泰游牧民族,也就是《史记》所称的“匈奴”。

“敕勒川,阴山下”之句原是同指,这个阴山下的“敕勒”川就在内蒙古草原上,或许那里就是“阿兰”人与“赫梯”人的故乡,阴山或许就是他们的发源地呢!

笔者要特别强调的是,必须对“敕勒”两个字的本义有足够的重视,它是一个族名,它与“蒙古”族名一样曾被如此广泛地使用,成为所有阿尔泰游牧民族的自称,且这个“敕勒”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蒙古”所不能企及的。

“敕勒”女直语是“天”的意思,努尔哈赤未称汗之时,他自称“淑勒贝勒”,就是“天贝勒”,“天之弓箭。《史记·匈奴传》记载匈奴单于的全称叫做“撑犁孤涂单于”,这个“撑犁”其实就是“敕勒”的注音异写,意思是“天”,“孤涂”古代突厥语意为“儿子”,单于就是“天”的儿子,“天子”是也!萨满教的核心是也!游牧文化的核心是也!语言背景是也!民族背景是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