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孔子和殉葬
(2010-05-20 09:38:01)
标签:
文化汉字文明起源汉字起源阿尔泰语游牧民族历史 |
历史上儒家在刻意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孔子对殉葬持何态度?
孔子对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过一些评述,好像唯独对殉葬没有表达过自己的观点,这是为什么?真是这样吗?
孔子时代殉葬还非常盛行,《墨子·节葬》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这便是当时人的明确记载,考古挖掘也证明春秋战国时代没有殉葬的贵族墓几乎不存在。那么孔子为什么视而不见呢?
其实不然,孔子不但看在眼里,而且津津乐道于此,他是殉葬的坚定支持者,因为殉葬本来就是“礼”的重要内容。
《礼》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
孔子确是古老的殉葬制度的专家。上文“五重”、“三重”、“再重”,指棺槨的层数,墓主人的等级与层数有严格规定。“八翣”、“六翣”、“四翣”指殉葬的妻妾或侍女数目。“翣”,形声会意字,意指头上饰有羽毛的嫔妃。后世儒家为回避殉葬这个令人难堪的话题,刻意回避礼制固有的殉葬内容,竟把这个汉字曲解成棺饰,那是为圣人“讳”。
杀人献祭和殉葬本来就是游牧文化的固有内容和典型特征,其历史已经无比悠久,可能与人类的历史相当,而《周礼》把它格式化,明细化,条律化了,孔子作为礼制的狂热拥护者,岂有反对之理?
献祭和殉葬是同义互通的,原本出于同一种观念,故殉葬可以看成献祭的一种方式。对于血淋淋的杀人献祭,孔子总是津津乐道,赞美有加:
曰:“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
意思是说“三代”杀人献祭时取用人体的哪一个部位是有区别的,就是说他们的祖先神灵喜欢享用哪一个部位有所不同。献祭的尸体如何摆放也大有学问:
曰:“周坐尸,诏侑武力……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
曾子曰:“周礼其犹醵与?”
意思是说周礼规定献祭的尸体要弄成坐姿,夏人则把尸体立起来,一直到祭祀完毕才放下,周礼献祭最丰厚,规定每次献祭需用六具尸体。“旅”这个形声会意汉字的本义就是众人在旗帜下杀牲献祭。孔子传授周礼时他的学生曾子感叹说:“周礼是最醇烈(庄严)的啊!”
孔子认为所谓“敬”、“仁”、“忠”、“义”全都体现在祭祀之中,就看祭礼是否隆重:
曰:“祀帝于郊,敬之至也,宗庙之祭,仁之至也,丧礼,忠之至也,备服器,仁之至也,宾客之用币,义之至也,故君子欲观仁义之道,礼其本也。”
儒家从来把“礼”看为道德的核心,认为仁义道德本乎礼,而礼本乎祭,衡量道德高下就看祭祀场面是否壮严,献祭是否丰厚。孔子特别讲究献祭要货真价实,不可弄虚作假:
曰:“涌诗三百,不足以一献,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不飨之礼,不足以大旅(旅酬六尸),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
意思是说只有实实在在地杀牲献祭,才是唯一能够取悦祖先神灵的方法,即使这样做了也仍然要处处小心谨慎,以防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到位,怠慢了“天”。
孔子把献祭看得如此这般重要,他有可能去反对殉葬吗?《孟子》记载,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上面的话被儒家刻意曲解,说这表明孔子反对殉葬,因为俑有人形,孔子对此有仁慈恻隐之心。但这并非事实,也不可信。
孔子时代已经出现用木偶来代替部份活人殉葬的现象,这是社会的一种缓慢进步,但孔子把它看成是“礼崩乐坏”的一种表现,这是孔子所坚决反对的。孔子上面的话其实是在诅咒那些用俑来陪葬的人,说:你们的祖先算是白生养了你们,竟用一些木头来糊弄死去的祖先,如此弄虚假的人该让他们断子绝孙!这就是孔子对殉葬的态度,他确是血腥献祭和残酷殉葬的坚定拥护者。后世儒家刻意回避孔子与殉葬就是因为担心有损圣人形象,他们用心良苦啊!
所谓现代文明,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开始关注和尊重生命的价值,并由此导致人文精神的出现,这种人文精神在人类社会的萌发,提升和扩散,就是现代文明在这个蓝色星球上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我们确不能在孔子学说中找到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子,这种价值取向只能通过移植而来,孔子关于殉葬的立场已经清楚地表明孔子学说与现代文明是如何格格不入了。
殉葬和献祭都包括在古人那种“飨”的概念中,古人认为“天”(神与祖)都是“血食”者,故血祭最为“天”所喜爱享受,它成为“礼”的重中之重也是一种必然。
“尸位”是中国古代对地位最尊贵的人的代称(如《尚书》“太康尸位”),因为举行祭祀之时,最尊贵的人处在用于献祭的尸体的最前面,这是古老的杀人献祭习俗在华夏文化中烙下的痕迹。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字“吃人”,这是文学家的一种反思和表达方式,但鲁迅的描述可谓入木三分矣,鲁迅的说法可谓恰如其分矣,鲁迅的文字可谓触目惊心矣!《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徐江伟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3722157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