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徐江伟
徐江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105
  • 关注人气:1,8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6  汉字单音节化的原因

(2010-05-18 19:45:12)
标签:

文化

汉字

文明起源

汉字起源

阿尔泰语

游牧民族

历史

 

语言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根本区别不是词汇,词汇只是语言表层的东西,语言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发音基础,多音节语言与单音节语言发音基础截然不同,那才是两种语言不可混淆、无法替换的东西。

词汇因为处在语言的表层,可以被轻松地替换掉,外来词汇可以大量地移植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甚至可能逐步取代那种语言的基本词汇,发音基础却无法移植,它处在语言的底层,牢固地存在,犹如磐石,难以撬动。

汉字原本是游牧民族的匈奴创造出来,原本表达的是多音节的阿尔泰语,但最后竟变成了单音节读音,看似不可思议的奇迹,却是规律使然,不可抗拒。

文字读音向汉语演变根本上说来乃是由人口数量决定的。在中国范围内占人口大多数的是汉民族先民,他们说单音节语言,虽然不是统治阶级,但人口数量上占有极大优势,汉字只有单音节化后才能根植到他们的语言中去,别无选择。

历史上游牧民族总能以少胜多,进而成为农耕民族的统治者,因为他们有战争优势,但南方农耕人口数量远远超过北方游牧人口的情况早就存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如此了,因为农耕有更高的土地利用率,能养活更多人口,游牧民族在人口数量上永远是少数,他们有无法改变的“少数民族”身份。他们成为奴隶主后养尊处优,不可避免地减少了流动性,不可避免地汉化了,于是失去一些战斗力,被更加原生态的游牧民族取而代之,到时一部份人必然降格成为被统治者,并消融进农耕汉民族之中。沉降下来的那部分人会把他们使用的文字带进汉民族之中,最后他们连同带去的文字一起被彻底汉化,文字的读音变成了单音节,这就是汉字曾经有过的演变过程。

阿尔泰语虽然是远古时代那个奴隶制社会的强势语言,但终究不能取代被统治者的语言,强势语言也无法撬动占大多数的社会人口的发音习惯,强势语言也不具备扛杆效应,汉民族单音节语言的发音基础如此深厚,那是一个磐石般的无法替换的基底,换言之,汉字单音节化乃是由人口的占比优势决定的。

游牧文化特别强调尊卑等级,具有强烈的种族隔离作用,高贵的奴隶主们不会让卑贱的奴隶使用他们的语言,在那个社会中农耕奴隶也没有任何机会上升到统治阶级中去,就是说汉民族先民语言的“阿尔泰化”之所以不存在,乃是由游牧文化的特质所注定了的。

如果你对汉字读音的这种演变仍然不能理解,如果你对“禹”的原始读音竟是多音节“药逻”仍然心存疑虑的话,那么就让笔者再举一个时代较近,方便考证的例子来说明吧:

佛教是从印度经过中亚传到中国来的,汉民族接触佛教最早可追溯到汉武帝时代。《史记》记载: 汉武元狩之年,大将霍去病出征西域,击败匈奴休屠王,“(汉军)获其金人,帝(武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 《魏书·释老志》曰:“金人”就是“菩萨”, 汉武帝的行为便是“佛道流通之渐也”。此前中原汉人从未接触过佛教,汉武帝把其当作一位神仙供奉在甘泉宫中。佛教真正传入中国是一百多年之后的东汉时期,汉人终于知道那个“金人”名叫“浮屠”。

“浮屠”又写作“佛陀”,印度梵语的本义是“觉悟者”。梵语是多音节语言,故其读音也是多音节的。但是“佛陀”来到汉语环境中后,很快便被单音节化了,读成了一个音节“佛”。

因为汉语只允许定语性质的,可分割开来的多音节词组存在,如“大佛”、“金佛”之类,难以容忍不可分割的多音节词汇存在,“浮屠(佛陀)”两个音节不可分割,分割之后就失去意义了,这种词汇对汉语来实难容忍。汉语仿佛存在一种非把它改造过来不可的“语言意志”,就像“台吉”必须意译成“太子”才能在汉语中获得生存权一样。正是这种不可抗拒的语言意志促使“佛陀”简化成“佛”,促使原本是多音节的汉字全部演变成了单音节读音。

让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当我们乘时空飞船,沿着时空隧道返回到夏桀时代,如果你这样问帝桀:“禹”是何人?他肯定会莫明其妙。因为他不知道你是在问夏后王朝的开 国之君,帝桀的这位祖先名字是多音节读音,读作“药逻”,他当然不知道“yu”是何人了!就象今天的印度人不知道“佛”是何物,他们只听说过有“浮屠”。《血色曙光:华夏文明和汉字的起源》徐江伟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3722157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