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一直 图 Lee
打开卫星地图你会发现,在北美五大湖区的北面,大大小小的蓝色水域星罗棋布,事实上,数千年前,印第安人给这个地方起名叫“安大略”,据说就是“波光粼粼的水域”之意。从加拿大最大的都会区多伦多或是首都渥太华,去领略钢筋水泥之外的这另一种美,不过是“一脚油门”的功夫。但同样是水,或野性,或静谧,或灵性,它们又可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孔。
http://s1/middle/678ae995gb898e2c29810&690
http://s10/middle/678ae995gb898e2d05e19&690
http://s3/middle/678ae995gb898e2cc3a22&690
http://s11/middle/678ae995gb898e2e3252a&690
http://s8/middle/678ae995gb898e2ddc097&690
http://s15/middle/678ae995gb898e2dbb7de&690
http://s13/middle/678ae995gb898e2eeae4c&690
http://s6/middle/678ae995gb898e2e8dd95&690
http://s16/middle/678ae995g78dc16b2a56f&690
http://s7/middle/678ae995gb898e30e2c76&690
从多伦多市中心,取道Gardiner Expressway出城,走Queen
Elizabeth Way(QEwvW)即可直达Niagara
Falls城外(QEW有一段与Highway403重合),然后转入Highway420进城。Highway420的终点是加美界桥,此桥位于大瀑布下游不远处。所以,路牌认准美国方向即可。此程130km左右,约90分钟。
水之野性,上天入地尼亚加拉
这一路很好走,指引标识也很清晰,QEW从安大略湖的北岸在Burlington附近开始转向西岸之后,就开始紧贴大湖前行。一路美景,很适合当做看瀑布前的铺垫。当我们得知,我们将会上天入地、穷尽观瀑的一切方式,更是一路神往。
当然,所谓穷尽,是指穷尽加拿大这一侧,不包括从美国那边延伸到尼亚加拉河上的那座玻璃“断桥”。大自然对加拿大真是厚爱有加。虽然按照宽度来算,尼亚加拉大瀑布的三分之二都在美国境内,包括山羊岛。山羊岛将瀑布一分为二,分别名为马蹄瀑布、新娘面纱瀑布,其中新娘面纱的全部、马蹄的一半都属美国,但因为尼亚加拉河在瀑布下游的一个大拐弯,让壮美全给了加拿大。界河两侧,同样名为Niagara
Falls的小城,属于加拿大的这座,一条水岸大道以及众多酒店因大瀑布而占尽地利。
所有观瀑方式中,最令人期待的,当然是上天鸟瞰。所以,到尼亚加拉的第一天,我们就赶紧打电话确认,然后于午餐之后驱车前往机场。直升机场在小城郊外不远处,还没下车,心已随轰鸣声不安起来,是那种因期待、兴奋而特有的不安。
开始等待。直升机起降之间,男女地勤兼做模特,每次引导一组乘客登机,他们都以灿烂的笑容与乘客一起合影留念。终于轮到我们。直升机的爬升速度远超想象,那些熟悉的航拍图一下子就来到眼前。近乎全玻璃的直升机机体,给人以全方位的鸟瞰角度。因为深深的河谷、巨大的湖泊,以及落差极大的瀑布,还有岛屿、城市、葡萄园、水电站、水库、运河……尼亚加拉地区的地貌本就很丰富,而且立体,在高空俯瞰这一切,有看照片时绝然想象不到的体会。而且,此时,因为高度的原因,人以及人的痕迹比如城市变得渺小很多,但瀑布、河谷,那些自然景象,却更具震撼力量。
回到地面已是四点多,驱车回到酒店休息片刻,傍晚时分,我们去史凯隆塔(Skylon
Tower)的旋转餐厅吃饭。我们决定把车留在酒店,沿河步行前往。小城沿尼亚加拉河的水岸大道,一侧是深深的河谷,一侧是宽阔的绿地,城市还在比绿地更高一些的地方。午前在河谷的一侧走过长长的一段路程,景色很好,且这会儿阳光已经温柔许多,正好可以步行。
史凯隆塔我们已经见过,午前,我们从高速公路上下来一进城,就先把车停在塔下的停车场,然后步行穿越这片绿地,直奔“雾中少女”号(Maid
of the
Mist)游船码头,穿上雨衣登船,一点点接近大瀑布,在滂沱大雨和雷鸣般的水声中,感受“只有大瀑布的世界”。是的,那会儿,整个世界只有重重地砸在脸上的水,以及水的轰鸣。因为性价比高,这是尼亚加拉最受欢迎的观瀑方式。
可以在瀑布底部近观,也可以上到顶部纵览。在岩桌(Table
Rock),也就是主瀑布马蹄瀑布巨量的来水开始滑落的地方,碧水如玉,尤其是当你把眼睛停留在其90度倾泻的部位,时间越长,如玉的感觉就越是强烈。岩桌也是午餐的好地方,坐在看得见瀑布的窗前,纪录片中那些为探险或因意外而滑落瀑布或生或死的故事,就曾发生在眼前。
在这一高一低之间,听说还能从岩桌坐电梯钻进山体去到马蹄瀑布的背后去瞧瞧,我们怎能放过?这个名为Journey Behind the
Falls的行程位于隧道背后的隧道里,隧道墙上的图片显示,这项观瀑活动已有百多年历史了。隧道有一处通往瀑布边的观景台,这是仰视瀑布自天际倾泻而下的最佳位置。与站在中少女号上一样,这趟行程也有雨衣附送,但因为角度问题,打到身上的水会少很多。所以,大可脱掉雨衣,径直走上前去,仰视即可。
第二天一早,我们才知道头天的“上天”决定是多么英明。一夜之间,晴天丽日就不见了踪影,甚至能感到些许凉意。要不要按原计划登上漩涡喷气船(Whirlpool
Jet
Boat),逆尼亚加拉河而上,去享受“被折磨”的乐趣呢?要知道,那可是需要换上泳装、在码头套上湿漉漉的救生衣然后登船,在湍急的河谷中“激流勇进”的。
深深的尼亚加拉河谷,有不止一处90度的大拐弯,除了马蹄瀑布那里,另一处就位于瀑布下游一个叫尼亚加拉漩涡(Niagara
Whirlpool)的地方。尼亚加拉河在这里向右做了一个大转弯的同时,在左侧留下一个巨大的圆形“池塘”。“池塘”上空,还有一个缆车游览项目,载你去到漩涡的正上方,去感受旋转的力量。
这个喷气船之旅,就是要穿越险滩,逆流而上,然后在这个漩涡附近兜个圈再返航。一路上,美女教练在制造气氛的同时,与船长一起在险滩之上再“加码”,一次次地制造出“惊涛骇浪”。溅起的河水打在脸上,像是暴雨一般,除了死死地扣紧救生衣与雨衣的领口,我们就只能祈祷,快些靠岸吧,怎么还不靠岸?!最后,终于上岸之后,狼狈的一船自虐者,从码头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更衣室,但也不忘兴奋地大叫。
码头所在,其实已是另一座小城,Niagara-on-the-lake。顾名思义,这里临湖。事实上,小城是在尼亚加拉河流向安大略湖的“入海口”。小城临湖一侧的“外滩”,风极大。虽然驱车来此不过十几分钟车程,但这座小城Niagara-on-the-lake安静,充满生活气息,与之相比,大瀑布旁的小城Niagara
Falls则张扬许多,更像是个游乐场。
与Niagara-on-the-lake小城的气质相吻合,路上我们还得以在一家酒庄驻足,品尝了几种佳酿。尼亚加拉地区是加拿大最重要的产酒区,其冰酒尤为出色,堪与德国齐名。路边的杂货铺同样值得停留。除了本地的新鲜蔬果,还有各种果脯、干果、果酱出售。北美的水果中,车厘子最是诱人,尤其是可以免费品尝的车厘子。
饱了口福之后,在一派田园风光中,驾车返回酒店。像是我们这么奢侈,在尼亚加拉居停两晚者实在不多见。因为距离多伦多如此之近,所以绝大多数国内来的观光客都不会在尼亚加拉过夜。除了因为多停一天、行程更丰富之外,同时也多了很多因为居停而生出的乐趣。比如在喜来登酒店的“瀑景”房间醒来,躺在床上看最安静的尼亚加拉。
再次醒来,已是第三日的清晨,告别还在沉睡中的尼亚加拉,我们开始向金斯顿进发。
从Niagara Falls出城,走Queen Elizabeth
Way向多伦多方向原路返回,但是在Burlington附近的立交桥要注意,同样是往多伦多方向,认准Highway403然后接401,千万别走Highway407。407是少有的收费公路,且只延续到多伦多东部。上了401公路就可以放心往前开了,这条路直通金斯顿城外。此程380多公里,需时4.5小时。
水之静谧,游弋千岛湖
因为一早出发,又是周一,从尼亚加拉经密西索加前往大多伦多地区的公路车流量很大。但我们发现,拥挤的车流中,最左侧车道却鲜有车通行。问身边的当地朋友才知道,为鼓励市民拼车出行,这最左侧的车道只允许乘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的车辆使用。这么一说,我们才注意到,这条车道与其他车道之间是用长方形的格子线分隔的。真得感谢这新举措,我们一行四人迅速地将右侧的滚滚车里抛在脑后,于午餐时间顺利抵达金斯顿。千岛湖的航程开始前,还能有时间填饱肚子。
这千岛湖位于安大略湖与圣劳伦斯河交汇处,星罗棋布的小岛散落加美两国之间,因此,加美两国绵延几千公里的国界在这里是最为曲折与复杂的。没错,浙江也有一个千岛湖,它们都很美,但不同之处在于,浙江千岛湖是人工修建水库的产物,而加美两国之间的这个千岛湖,则完全是大自然的造化。
因为之前研究过资料,看过卫星图上那一个个静谧的小岛,所以当我们登船之后,反而有些遗憾。因为船开出去没多久,刚刚进入圣劳伦斯河、开始在宽阔的河面上看到一个个自成世界的小岛,船就开始返航了!一问才知,因为我们时间有限,当地的朋友给我们订的这艘船,是1.5小时航程的Islands-Harbour
Cruise。夏季,千岛湖开行三种游船,除了这个1.5小时的之外,还有两小时的Sunset
Discovery(周一周二)、Sunset Islands-Harbour(周三到周日),以及三小时的Heart of
Islands Cruise以及Lunch Cruise和Dinner
Cruise。一定要多留点时间,参加三小时的航程,深入千岛湖腹地,才能不留遗憾。
从金斯顿前往渥太华,
最快的路线一般是取道Highway401东行,然后向北经Highway416接入Highway417进入渥太华。
但我们选择Country Road15,沿里多运河北行,在一个叫做Smith
Falls的小镇停留之后,再上7号公路接入Highway417进入渥太华。
我们此行共185公里,用时3小时,其中从金斯顿到Smith
Falls约为100公里,用时1小时40分。这段3小时的车程其实完成于第三日,也就是离开千岛湖的那个下午。
水之灵性,穿行渥太华
在渥太华之前,靠近美国边境的金斯顿是加拿大首都。因为当年英军与美军在金斯顿附近的战事,英国人认识到,从金斯顿往东连接五大湖与大西洋的圣劳伦斯河海道太接近美国,如果再起战事,则出海通道堪忧。于是,作为五大湖联通大西洋的第二选择,里多运河诞生。这条在金斯顿附近南接安大略湖的运河,在渥太华国会山脚下汇入渥太华河。渥太华河是圣劳伦斯河的支流,所以航船由此继续向东,在蒙特利尔附近进入圣劳伦斯河之后,就能直抵大西洋。连接新老首都的这条里多运河,曾是加拿大国脉所系,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因为渥太华河而成为木材交易中心,因为里多运河而成为政治经济枢纽,水,在为渥太华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为这座城市注入灵性。认识里多运河,才能真正认识渥太华。所以,此行第三天的下午,离开千岛湖,从旧都金斯顿北上渥太华,我们没走高速公路,而是把方向盘转向15号乡村公路,沿里多运河前行。
远离高速公路的这段行程,很有乡野气息。北方温寒地带特有的乔木,以及满山坡的牧草,铺陈在车窗外,间或出现几座木屋。这里是打发时光的好地方。来这里买个牧场,住进某个木屋,倒是不错。
乡村公路虽然简单,但安全设计却很周到。双向两车道,经济实用,但每隔一段距离又会增加一段超车道。所以,要超车的话,别躁,慢慢开,安全地带就在前方。
田园风光持续了一个多钟头,乡村公路将我们带进一座名为Smith Falls的小镇。Smith
Falls是里多运河一系列梯级船闸中的一座。看这名字就知道,小镇以及船闸得名于一座瀑布。如今,船闸依然还在。只是和三峡比,已不算巨大。但它却是当时运河系统中一系列航运枢纽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如今里多运河博物馆的所在。夏日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它静静地躺在小镇一隅。
加了油,我们继续赶路。约一个多小时后,路边,北美常见的独立住宅逐渐密集,渥太华到了。离开公路没多久,成片的独立住宅突然被两侧的高楼取代。在市中心与城市外围之间,建筑高度的这种突变,我们在多伦多也见过。国会山很快就出现在窗外,我们过桥,入住威斯汀酒店。进到酒店之后发现,陪我们一路的里多运河还在,它就在酒店房间的窗外。
窗外,是桥的上游。这段运河非常平缓,不时驶过的游船,经过河边绿地,水岸餐厅,国家艺术中心(National Arts
Centre),以及一座学院派建筑。学院派建筑的门廊上,隐约可见Government Conference
Centre的字样。一打听才知,这里原是渥太华的火车站,有百多年历史,而我们窗下的河边大道原是一条条铁轨。1960年代,铁轨拆除,艺术中心、画廊、会议中心,火车站的命运几经周折,直到最近,有人提议让这里回归其最初使命,将其建成渥太华地区城市轻轨交通的枢纽,但巨大的地下轨道工程仍是个难题。作为会议中心,这里最知名的一次会议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愈来愈声名显赫的G20,不过那时的G20还只是各国财长的聚会。
如今的运河沿岸地区,是闲来信步、进而认识这座城市的好地方。那家水岸餐厅名为Le
Café,可直通国家艺术中心。不同于桥这头的柔美,桥的下游,运河尽显阳刚的一面。从桥底到运河汇入渥太华河的河口,不过一两百米的距离,但落差极大,所以,整个河段就是一级级的船闸。河道两岸高耸,左岸即为国会山,像是大多数初来这座城市的人一样,国会山也是我们到访这座城市的首站。从国会山下来,沿桥头拾阶而下,一艘游艇正在一级级的船闸中缓缓下降。河谷中惟一的一座房子,是名为Bytown
Museum的博物馆。By是英军一位中校的名字,他同时也是英国皇家工程师,当年,里多运河就是由这位John
By中校在复杂的地形中主持开凿的。运河是如何开凿的,是如何改变这座城市的?这座古老的房子里存有真实的记录。近一个小时之后,我们离开博物馆,过河,穿过右岸的一座公园,去到国家美术馆。国家美术馆与国会山隔运河相望,也是初来此地必游之处。从原住民到现代,丰富的馆藏中甚至还包括从一座中国北方的村子运来的建筑残片。
右岸不远处,还有一处以By中校命名的去处不能错过:拜沃市场(Byward
Market),是加拿大最古老的集市之一,1820年代,此地随运河而兴起并同样由By中校规划建成。当时,从事伐木、运河开凿等工作的新移民,以及因此而聚集的铁匠、鞋匠、裁缝、小酒馆和风月场所等,在这个距离运河口不远的地方交易、取乐,促使这里发展成为整个渥太华的中心。夏天尤其热闹,因为渥太华是木材交易中心,夏天,大批自渥太华河上游来的工人在这里交货后,把刚到手的钱大把大把地“撒”到市场上。今天,这里是另一种热闹,入夜,各种美食沿街铺开,落座美餐之余,还有音乐助兴。此外还有咖啡馆、精品店、画廊、餐馆、理发和美容店等,有些商家甚至已经经营了一百多年。
里多运河大部分河段是利用现有的自然河湖,并借助船闸将其连接成一个航运系统,19公里的人工河道中,有7.8公里穿越渥太华市区。其实,在渥太华,另有一条名为里多河的自然河道直通渥太华河。为何放着自然河道不用,开挖新河呢?在渥太华河上的航行,让我们找到了答案。原来,里多河一路奔流,到了这里,竟是以瀑布的方式汇入渥太华河的。
像是在尼亚加拉的“雾中少女号”一样,我们的船在渥太华河中也一点一点靠近瀑布,让乘客感受瀑布的壮丽。虽然远比不上尼亚加拉,但这是在渥太华,在一座百万人口的都市里。而且,这座城市拥有的瀑布,还远不止这一座。溯里多河而上,在渥太华卡尔顿大学附近还有一座瀑布,渥太华市内的里多运河,就是从这座瀑布的上游开始开挖,从而让航船得以避开瀑布直通渥太华河。渥太华河也不平静,还是在市区,在上游一些的地方,宽阔的河面骤然变窄,河水从几座小岛中穿过,我们从加蒂诺公园驾车回程的路上,站在紧邻瀑布的下游的桥上远远望去,瀑布蔚为壮观。想当年,那些从渥太华河上游来的木材,漂流至此,也要从这座瀑布一跃而下?
水的故事,在渥太华远不止如此。渥太华河其实是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的界河。河对岸是魁北克省的加蒂诺以及属于加蒂诺的赫尔。渥太华、加蒂诺以及赫尔,被两河分隔,恰如武汉三镇,共同组成一个都会区。赫尔往北,一个巨大的绿色公园,加蒂诺公园,如同这个都会区的绿肺。而且,它近在咫尺。从渥太华市内的拜沃市场驱车前往,不过十几分钟车程。
离开渥太华的前一天下午,在加蒂诺公园,我们像陶渊明一样误入一片世外桃源,那是公园中一个叫做Meech的狭长湖泊。山谷中,湖边几座水边木屋,两个家庭躺在水上晒太阳,孩子们则在打水仗。北美的夏天,美而短暂,我要是住在渥太华,我一定要在这山里、这湖边,拥有一座自己的木屋。开车回程的路上,夕阳西下,三三两两的人,从城里的方向迎面而来慢跑进山。看着他们,突然有种想留在这座城市念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