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新创意:一除二大于一(2011.09)

标签:
世界观慈善杂谈 |
分类: 前面 |
文 曲奇
我说的是本年度戛纳国际创意节的获奖作品:广告公司AlmapBBDO 为巴西公益团体Casa do Zezinho 策划的“Half For Happiness”项目。Casa do Zezinho 专注于扶持从六岁到二十一岁的低收入家庭子女。他们跟当地两家连锁超市合作,推出了一系列被切成一半的比萨、面包、水果、蔬菜等食物。包装里空白的那一半印着详细的说明文字,告诉顾客倘若你用全价购买了这半份商品,所付金额的50% 会用于帮助营养不良的儿童。
值得一提的是,Casa do Zezinho 所支持的贫困儿童也参与进来,他们各自负责切分、包装、运送等力所能及的事务。看着视频里孩子们在劳作中的笑脸,你会觉得这个项目的执行过程本身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
据说这个系列的食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基本上每天都能卖完。而展开此活动之后,Casa do Zezinho 的募捐数目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8%。可见人们愿意用这种轻松、方便、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来帮助别人。事实上,有些时候顾客还真的就只需要买半份食品,多出来的那一半本来也形同鸡肋——从这个意义上说,活动甚至没有要求额外的付出。
据专家分析,此项目符合慈善行为的理想模式:“自愿,分享,力所能及,受益者清晰,受益者本身也付出了劳动”。当然,前提还是得有个值得信任的公益团体,确保不被人们质疑会拿善款去买玛莎拉蒂或者爱马仕什么的。
想起在亦舒小说中,绝大部分跟慈善有关的场景,都化作主人公写张支票给奥比斯飞行眼科医院的潇洒姿势。每每读到此处,我都在想:那数字后面倘若没有若干个零,都不好意思写支票吧。而“HalfFor Happiness”告诉你的,是“莫以善小而不为”——哪怕你捐的只是半颗白菜,也是实实在在的心意。
这便是传统慈善与现代公益的区别:前者侧重富豪的施舍,后者强调民众的参与。而当被援助者也一改含泪被动等待好运降临的形象,积极投入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去,人们会更深刻地意识到施与受是平等的,助人与自助本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更重要的是,“Half For Happiness”项目将慈善行为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没有聚光灯无需做秀也不公布捐献名单及数目。没人给你非捐不可的压力,也不用考虑老板捐了多少、同级捐了多少、你又该捐多少才合适(还记得汶川赈灾刘德华跟众大腕商量后按照约定捐的十万块引来多少骂名)。你做这件事,纯粹只是因为自己想做。
一个面包,我吃一半,你吃一半,跟需要的人分享,即便素不相识。是其中的普世之爱与温情,让一除二大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