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岛,如何让城市更美好(2011.04)

标签:
离岛香港澳门旅游 |
分类: 进行时 |
文 艾墨 图 侯扬 CFP
@商务旅行杂志 微博地址:http://weibo.com/businesstravel
http://s2/middle/678ae995ga1bb729d2241&690&690
01 鼓浪屿,转身就是咖啡馆。
【HongKong & Xiamen, China】香港的南丫岛和厦门的鼓浪屿,同被捧为“乐活”之岛、“发呆”胜地,但却有着极为不同的味道。有离岛的城市是幸福的,但离岛,如何让城市更美好?
一个“逃班”的午后,想远离人群和高楼,看阳光磊落,蓝天温柔;看鲜花、绿草恢复它原本的样子;看猫猫狗狗,看古古怪怪的人们安静生活。当然,如果还有一片海,那就更完美了⋯⋯
这是每个都市寄居者都会有的周期性幻想吧。人对自然的亲近是出于本能,而人对人群的恐惧,更是严密社会的通病。所以你不得不感慨,尽管香港人平均步速在世界领先,每周做爱次数在世界垫底,但香港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南丫岛,还有长洲、大澳⋯⋯厦门人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鼓浪屿。
所谓离岛,便是如此。逃出钢筋水泥的世界并不需要费劲打包直飞香格里拉,快则十五分钟,慢则一个小时,蹭上拖鞋踢踏上船,汽笛一响,都市的烦恼就抛在海的另一边。就像流行歌里唱的:“我觉得这样的距离很好,就隔着一片海互不打扰”。
离岛,于是成就了一种生活态度。
南丫岛:一派天然风度
南丫岛是香港最著名、吸引最多游客、交通也最为便利的离岛,它也是香港200多个离岛中的一个。这里有渔村也有郊野公园,有行山幽径,也有开阔海湾,有海边的铁皮房子,也有村里的嬉皮酒吧,有旅游者,更多的却是原住民。从自然的角度看,这也是一个不为人知的香港的缩影:在香港,1104 平方公里的陆地区域,却有23 个郊野公园和17 个特别保护区,未开发土地占了三分之二之多;在1650 平方公里的海域内,则有200 多个离岛、4个海岸公园和1 个海岸保护区。
走下南丫岛的榕树湾码头,是一条长长的堤道,堤道两旁停满了自行车。岛上不允许使用汽油驱动的现代交通工具,自行车就成了岛上居民代步的工具。住在岛上的高级白领并不少,他们骑车到码头,搭轮渡,二十分钟到对面的中环,变身商务精英,晚上披着星星月亮回来,扯下领带换上拖鞋,逗猫逗狗骑车喝酒。外国人
多,艺术家多,也是南丫岛民的特色之一。
南丫岛常住居民有6000 人左右,他们中间有祖辈住在这里的原住民,周润发就是南丫岛培养出的孩子,祖居至今可以在岛上寻觅到。上世纪90 年代香港电灯公司在南丫岛西北边的菠萝咀建发电厂,许多外籍工程师搬到岛上住,渐渐添上了岛上的中西交汇气息。至今,南丫岛仍是香港外籍居民热爱的居住地点,尤其是自由职业者,一间小店,一条大狗,闲散生活,也成了上岛游客眼中的一道风景。
渔村里有些小店,不少是南丫的原创商品,比如木制“南丫小肥猫”。当然更出名的是“建兴亚婆豆花”,经营了几十年的阿婆阿公,每天挑着担子到洪圣爷泳滩附近来卖自己做的豆腐花,“入口即化”的口碑街知巷闻,冰热两种,浇上姜糖汁,回味无穷。树荫里随意摆出的一堆桌椅,蜜蜂就在身边飞,每天都挤满了人。
与英殖民时代香港的城市开发策略有关,离岛区域与郊野公园,占了香港总面积的四分之三以上,而当地严格控制这些地方的开发程度,尽量保持原始生态;加上私有地权的缘故,到今天走进南丫岛,你在感叹一派天然风度的同时,甚至会感叹,那树木怎么那么乱?枯枝都没有人修剪?竟然还有那么原始的铁皮房子?没有人管理?没有部门要求拆建?但另一方面,在南丫岛的山区,留心观察,每一块斜坡都挂着牌子,详细地写着斜坡标号,这是防止和预警山体滑坡之用,任何人经过看到石块有松动迹象,打电话给渔农署告知斜坡编号,政府立刻可以准确定位,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
这不由让人想起纽约的中央公园,市政设计里最得意的一大块绿地,设计理念就是“无设计痕迹”。
鼓浪屿:身上刻着“刀痕”
相比不着痕迹的南丫岛,鼓浪屿,显得更精致和富含旅游气息。
鼓浪屿是全国人民的离岛。某年的五一节,当地旅游局统计,四十万人同时登上了这座小岛,有人说,鼓浪屿甚至面临下沉的风险⋯⋯
这里比南丫岛更有文化历史气息,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穿梭其间的猫咪,街头巷尾的咖啡香和馅饼味,钢琴博物馆,一树成林的老榕树,墙头耀眼的三角梅,走在街上说不定还能遇见你认不出来的诗人舒婷和博主连岳⋯⋯去过鼓浪屿的朋友,只需要几个关键词,闭上眼睛,就能嗅出咸咸的海风和慵懒的阳光味道。
但也因为这些,鼓浪屿的第一对外诉求是旅游而非居住,即使去旅游的朋友都声称“哪儿也不去”、“只想发呆”,他们还是循着网络指引,会从赵小姐的店溜达到张三疯奶茶,给著名的猫咪拍照,然后住进著名的娜雅,只为那墙上的话“幸福如果不在路上,就在路的尽头”。
曾有一个网帖在鼓浪屿爱好者中红极一时,那个帖子毫不客气地称外来的、大举入侵的、大量的咖啡馆、家庭旅店是“刻在鼓浪屿身上的刀痕”。可能言之过重,但鼓浪屿的小资与波西米亚气场,确实有一道难以弥合的硬伤:无论奶茶铺子、咖啡馆装修多么精良、多么有品位、多么“在路上”,无论家庭旅馆多么小、清新、有腔调或者华丽丽,在越来越多这样的店布满鼓浪屿的时候,你仍然能感觉,鼓浪屿不是那个鼓浪屿了—再往白里说,那许多的咖啡馆和家庭旅馆,缺少一种对鼓浪屿本身的热爱,缺少一种最最重要的本土情怀,而这,恰是外来者对本地文化是侵略还是丰盈的关键。
南丫岛并不完美,但直到今天,大多数踏上南丫岛并在其上落户的店家,你都能在它身上感觉到对这块土地本身的尊重和热爱。鼓浪屿上的店并不尽然,崇尚流浪与乐活的老板们,似乎只是找到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印证了他们心目中的“适合开咖啡馆的地方”,中心是他们的店,而不是鼓浪屿。所以走进那么多咖啡馆和家庭旅馆,常常你分不清是在丽江、还是在阳朔、还是在凤凰,又或者干脆你就仍然在北京的南锣鼓巷?甚至许多拆迁赶走了老住户,也酿成了不少难以言说的矛盾。
http://s2/middle/678ae995ga1bb72d7f8e1&690&690
02 南丫岛,一派天然风度。
都市需要什么样的离岛?
如那篇网文所提到的,对一片难得的世外桃源,距都市这么近的离岛,更需要规划者和每一个走上去的人对本土的热爱,才能够真正保护住它们。“也许在未来,被文艺青年们改变的鼓浪屿,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趣之岛,所有富有情趣的事物都会在那里堆积,可是关于一座城市沉淀了多少年的情愫,培养了多少年的情怀,和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对这座城市真正的情感,都会被忽略,被遗忘。”
这也是距中环仅仅二十分钟航程的南丫岛,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传统仍在,原居民仍在,外人小心翼翼而由衷喜爱,每到端午重阳,庆祝的大纸牌哗哗哗地竖起来,喜庆而俗艳,离岛区议会选举,许多听不懂中文的老外居民也照样去投票。
逃离是人的周期性需要(请注意断句),离岛之存在,因此宝贵,也因此,更值得我们这些闯入者,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