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  没有被偷的永利街

(2010-12-27 10:20:38)
标签:

旅游

分类: 商务生活

香港 <wbr> <wbr>没有被偷的永利街

  艾墨

Wing Lee Street, HongKong】一部香港电影《岁月神偷》,让安静得快要被人遗忘的永利街忽然火了。每天都有游客带着相机按图索骥,穿过中环不可一世的金融建筑群,在高楼背后的阴影里,沿着窄窄楼梯上山,走过楼梯上卖花、卖鱼、卖饰品杂货的露天市集,路途渐渐安静,在不起眼的一个角落,右转,便到了永利街。

    绿窗花,泥黄外墙,锌铁檐篷,依山而建一字排开的七幢三四层高的旧式唐楼,窗口挂着衣服,老人在楼底坐着乘凉。寸土寸金的这地方,竟有这样的所在?没有地产商要来开发?这破房子,不拆?

    不是不拆。不是没有人眼馋这利益。

    12 年前,它已经被政府划进清拆名单,也早有开发商亮出了规划,要变旧房子为 24 层的豪华屋苑。城市保育人士呼吁多年,无力回天。市区重建局与户主的谈判接近尾声时,在这条街拍摄的香港电影《岁月神偷》拿了戛纳水晶熊奖。舆论热潮中,保育行动再起。最终,永利街被市建局剔除出重建范围,决定完整保留。

    在以效率著称的香港,《岁月神偷》和永利街失而复得的故事像是一个传奇。

比传奇还有意思的是,看似保育成功的结局,市民们却并不买账:政府机构究竟是从善如流,还是朝令夕改的程序失效?该拆该留,都是你说了算,还是该让制度确保相关市民的真正参与?说到底,这是谁的城市?谁来做主?

 

一个拆迁流程需要六年

1950 年代建起的永利街,夹在四周林立而起的高层豪宅里,显得破落。研究香港的学者却当成宝贝:这一带是香港岛最早的华人区,有超过 150 年历史,而永利街则是港岛上仅存的式街道 楼房建筑依山而建,会在山坡上架成特色的,没有汽车能够进入,渐渐又自成一角,是附近居民乘凉、聊天、打麻将、孩童玩耍的好地方,自然形成邻里街坊的公共空间,也成了小社群的集结点。

在市区重建局的规划中,永利街早在 1998 年,就被划定清拆重建,多年来,街坊的坚持只在重建版图上保留下两栋唐楼,其它全部计划改建新楼盘。

重建之前,《岁月神偷》的导演张婉婷发现了这里。旧区、老房、小店,宁静而富有人情味的小区空间,恰恰是原汁原味的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味道。她认定,这是香港最后一条有 1960 年代特色的街道。若不是永利街,剧组几乎要跑到广州或马来西亚为 1960 年代的香港取景。

银幕里,狮子山下的拼搏精神与草根市民浓浓的人情味在永利街重现。银幕外,市建局的工作人员在一遍遍艰难地劝说这条街的业主卖掉祖宅。

按市建局的一般流程,完成一个拆迁重建项目约需六年至六年半,其中规划、收地、清场约三年半。市建局会挨家挨户与业主商量购买重建区域内的土地,完成收地后再卖给发展商,或展开其它重建。

 

罗雅宁们的抗议

    在永利街,收地的速度格外缓慢。从2007 年开始整整 3 年,市建局在这里成功收到的土地不足百分之五十。

    根据规划,永利街会被改建成一座 24层新大厦的豪华会所和泳池。方案一出,立刻遭到地区保育者和区议会的强烈反对。最激烈的反对者是民间组织中西区关注组

     关注组的成员大多是居住在港岛中西区的老住户,其中不乏大学教授、建筑师等专业人士。中区警署、城隍街、嘉咸街、永利街??他们对这些从小生活、长大的 街道满怀感情,也对其中的掌故如数家珍。

     关注组发言人罗雅宁和同仁们做研究、给本地居民组织工作坊和讲座等活动,帮助他们了解保育的重要,同时向市建局质询、向区议会要求、向媒体发声,为一个又一个重建区块争取刀下留人

    这一区密度已经太大,再起 24 层的屏风楼完全是破坏环境,罗雅宁说,另一方面,这一区的历史文化是有价值的,市建局说这里破旧失修,但明明有些业主自己已经修缮得非常漂亮,那还有什么理由要全部拆毁?

     罗雅宁们持续的抗议有了效果。

     方案的公众咨询期结束后,由于反对声过于强烈,2008 年市建局宣布新计划:保留永利街的两幢唐楼以及与之相连的街市;原计划建的 24 层高楼,被压缩为 6 层高的仿唐楼式建筑。重建方案的规模比计划缩减了 45%,项目也由可赚 1.3 亿变为亏本 1.7 亿港元。                            

     对保育人士来说,这样的进展已经难能可贵。建筑师吴永顺认为,经过了从天星码头开始的多年保育运动,香港的拆迁改建已经在真正转变思路。他强调,和过去的重建不同,永利街所在的项目里,市建局保留了重建范围内全部的大街小巷,而且以公共空间连贯;建筑物都只在原有 街区的地块兴建,并且留意建筑物与公共空间的比例,街道则不再计入地盘面积。   

由此,传统的街巷肌理便可得以保留。             

 

岁月神偷的急刹车                          

2010 3 月,《岁月神偷》的热映再次把人们带回永利街。 游客拿着相机去捕捉电影镜头里曾经感动过他们的点滴细节,媒体争相去捕捉永利街街坊里真实版的罗生罗太,四零后、五零后来这里缅怀他们真实经历过的香港,八零后、九零后来这里寻找歌里唱的那个狮子山下”??一时之间,永利街,再不只是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建筑特色这些没有生命感的词汇,跟随着电影一起,永利街进化成了一个符号,这个符号象征了所有香港人共同经历的奋斗的六十年代。

在变幻的生命里,岁月,原是最大的小偷。而影片开头的这段话,似乎又暗示了,这一段集体回忆也正在随现实中将被清拆的永利街一起,消失在滚滚向前的时间巨轮之中。

用相机留下永利街,不如用行动留下永利街!这是《岁月神偷》热映后,罗雅宁在报章中写的话。她希望市民不要只来凭吊即将消失的怀旧风景,而应趁仍可挽回的时候,发声出力。               

一时间,报章评论、呼吁都是关于永利街,不要告别,要行动” —数百名市民发起了黄丝带行动,他们把保育唐楼群的心愿写在黄丝带上,不要偷去永利街的历史”??几百条黄丝带飘荡在永利街边的上山楼梯扶手上,蔚为可观。

终于,2010 3 16 日,市建局主席张震远突然宣布:将上环永利街剔出重建范围,规划为保育地带。一个急刹车,让永利街成为市建局下数十个市区重建项目中,唯一可以幸免清拆的地段。

 

怎么保留同样重要

永利街的故事到这里,应该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了。可之后发生在这城市的讨论,则更令人惊喜。

忽然保育引来了质疑:媒体称,由重建变为保育的决策过程很急,有市建局的董事披露,整个过程只以信件请示了董事,并没有经过论证,也没有讨论表决的程序。

有评论认为,政府在短时间内变为全面保育永利街,是为顺应汹涌民情,避免菜园村、反高铁这一类的社会运动重演。但是这个政治化而非制度化的决策,让评论者担忧:日后在各种富争议性的计划中,遇上民情分歧时,市建局和政府怎样决定以哪一方民情为依归呢?

一直坚持全面保育永利街的罗雅宁 对最终的结果很高兴,但她也认真地告诉我:保留下一条有价值的街道很重要, 但怎么保留同样重要。

失而复得的永利街,仿佛从回忆迈向未来,不仅这条街,也有这座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