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旅行》2月总第37期卷首语
(2010-05-05 15:27:29)
标签:
杂谈 |
分类: 前面 |
如果你的家,“在海上”,在高铁的某一头
前阵子,我们的财经生活倍受打击,底特律死了,华尔街沉睡,东欧七国极度震荡⋯⋯为此,我们曾以不同方式到达那些地方,追问着“怎么样了”和“为什么”。我们在以记录它们的病态发展的方式巡游。而财经生活离我们有多近?
毕竟有许多的“我们”,因为经济危机变得“无所事事”,一时不知工作到哪里找,睿智的大脑也不能按惯常逻辑去思考、创意和创新,未来也不知是否“湿”了。就有了许多想象。假如,我们彻底没了那即使一点点的财经生活,该怎么办?
换一种方式。去年年底,冬天,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给了“我们”希望。希望一个关乎“我们”的变暖问题,能让支配自由权利的首脑们好好坐下来,喝杯薄荷茶,达成“京都式”的“议定书”。希望全世界最“BRAVE”的大脑们,能深度THINKING,琢磨一系列解决金融危机和生存危机的方案,以拯救我们伤痕累累的地球。结果并不理想。奥巴马在气候大会尾声阶段的到来哥本哈根,和他此前先往奥斯陆匆匆抱走诺贝尔和平奖的前前后后,让呆在北欧的全球喉舌们和世界各个角落的“现代谋士”们有了迂回的借口。已经让人希望落空的国际级“商务生活”在最后还是被幽了一默。哥本哈根,即使号称“低碳第一城”,我们最近还是少提它。
当然,美国人不堪自此“沉沦”。经济危机最昏沉沉时,美国皇家加勒比国际邮轮公司和造船业界教父世腾欧洲公司联手,在芬兰的图尔库静悄悄打造成了“全球最大游轮”——海洋绿洲号。这一算是“芬兰制造”的巨无霸,应用了世界上最好的造船科技,有当年铁达尼号的5 倍大,把城市的社区概念搬到船上,“在海上”制造“城市里的家”的感觉,并保证“乘客人均碳足迹比十年前的游轮降低了4 0 %”等。显然,海洋绿洲号反映着当代的某种工业特性和诉求,同时也象征着美国人甚至世人自我消费的一种新的欲望。“一座远洋航行的城邦”,“一座海上移动城市”⋯⋯生活本来就可以无限美好!2009 年12 月初,海洋绿洲号从美国劳德代尔堡出发,开始着它的首航(P78)。
不论财经生活或商务生活。假如,我们的所有日常生活惟有旅行。旅行一直能给人无穷的能量和无尽的动力。我们暂且这样想着。
我们回到中国。武广高铁的建成通车,终于激起了众人心底的千层浪,你和我都可以“以每小时超过300 公里”的速度在城市间轻松穿行。我们因此关注起整个中国的高铁,或叫“高速中国”。这少不了要关注之前已经运行的京津城际段和将要全线通车的“宁波- 福州- 厦门”段等。如何使用高铁,是我们的焦点。而经济建设的推手们,也许把高铁两头城市“最具价值商圈”放在了第一位。
说商务的同时,不忘旅行,这是我们之所以叫《商务旅行》的原因之一。有时候,旅行又仅仅是回家式的简单慢生活,即使你在世界上最快的火车上像子弹样飞着。
如果你的家,在某段高铁的某一头,过年了,回家吧。不想回家,便乘高铁去旅行吧。不想移动,不去排队等看《阿凡达》,便蜗居居住的城市,翻开本刊有关高铁的报道——《开往春天的高速中国》(P38)吧。
——《商务旅行》副主编:陈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