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令谦论食医(中)

(2010-05-14 21:00:07)
标签:

健康

第五章 脾湿人吃什么,怎么吃

脾是物流公司,运输出了问题就会生湿

先解释一个中医上的概念,西医说的心肝脾肺肾就是指我们身体里确实存在的真实器官,而中医上的心肝脾肺肾是指功能系统。打个比方吧,西医上的胃就是胃脏,脾就是脾脏;而中医,凡是和吐相关的,都属于胃功能,凡是和泻相关的,都属于脾功能,所以中医说的脾,是指功能上的,不是单指脾脏。

有个老中医曾经接诊过一个患者,号完脉后,老中医说:“你这病,是脾湿引起的”。患者生气地说:“你这大夫怎么乱讲,我的脾前两年因为车祸给摘除了,怎么可能脾湿”。其实,这个患者把器官上的脾和中医讲的脾给混为一谈了,中医讲的脾,是功能性的,是运化水谷的功能,而不是指解剖学中的脾脏。只要是运化功能失调,都可以产生脾湿。

可以这样认为:胃是一个粮仓,而脾呢,就是一家物流运输公司,主要的工作呢,就是将粮仓里的东西,合理地、适当地,有条不紊地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湿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中医上有痰湿、寒湿、湿热。综其根本,就是人体津液的代谢失常的一种病理产物。换句话说,就是该代谢出去的东西没有代谢出去。为什么没有代谢出去?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饮食习惯上,你吃饭非常地快,就容易给你的消化带来负担。打个比方,我们现在每天工作八小时,这时候身体不会太累,但是你非要两个钟头就把活干完,身体自然受不了。人体在代谢的过程中,应该排出体外但是没有排出体外的产物,我们就管它叫湿。除了快食不好以外,过饱也不好,比如你这个粮仓只能装100 吨货物,物流公司每天的运输量也就是100 吨,结果你非给它装200 吨货物。那你肯定运不了,那么多余的东西自然就积存在身体里形成湿。

所以我们要预防脾胃疾病的饮食原则是:第一不要快食,第二不要过饱,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该注意。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不要贪凉,因为寒主凝滞,把你的运输通道给堵塞了,自然会影响到运输。

中老年人暴饮暴食易中风

根据我们医馆大夫的经验,不少中老年人的脑血栓、脑出血都是在节假日暴饮暴食引起的。饮食过饱是引起脑中风的原因之一。明《四友斋丛说》说:“尊年之人不可顿饱,缘衰老人脾胃虚薄,不能消纳”。所以,老年人在饮食上尤其要注意,饮食不要过快过饱,不要暴饮暴食。

预防脾湿不仅要健脾,还要养胃养肝吐跟胃有关,泻跟脾有关。中医认为凡是表现为吐的,统统和胃相关;凡是表现为泻的,统统和脾相关。脾湿,也会导致腹泻,因为湿为阴邪,是要向下走的。这样的腹泻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因为病菌,而是脾胃功能紊乱造成的,所以不应该一见腹泻就使用抗生素。

比如,一个小孩,先吃了一个热汉堡,然后马上吃了一根冰棍,于是腹泻了。这个孩子患的病就是中医上说的脾湿,就是一凉一热打乱了脾胃的升降功能导致的,只要吃点调和脾胃的药,平衡一下饮食就可以了。当然对于小儿腹泻,尤其是婴儿腹泻,家长应该及时送孩子到医院找医生诊治,因为小儿腹泻容易引起脱水,还是有一定危险的,家长不要自作主张,耽误了治疗。

脾和胃经常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平时饮食不调,严重时“上吐下泻”,说明脾胃都有问题。所以治疗脾湿,健脾和养胃是分不开的。

脾胃不和与肝胃不和

中医常把脾胃不和称为肝胃不和,为什么看似没有什么关系的肝会"掺和"到脾胃当中呢?这是因为肝主疏泄,要调理一身的气机,也包括了脾胃之气的升降。肝在中医里五行属木,脾在中医里五行属土,木克土,肝气郁滞就会侵犯到脾胃,引起脾胃方面的疾病。所以预防脾湿,平时少生气,保持心境平和,养肝护肝也很重要。

脾湿和风邪是风湿的罪魁祸首

现代患风湿的人越来越多,归根到底还是饮食结构的问题,经济条件好、饮食观念缺乏造成摄入过量,营养过剩;工作忙,人变懒缺乏运动,摄入和排出不成正比,摄入的多,排出的少,久而久之就形成“湿”,如果再外感风寒、风热,就会形成风湿。

比如我们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等,天气变化的时候,肢体肿胀疼痛,中医上叫做痹证,痹证的形成是风、湿、寒、热之邪纠结的结果。而其中最难对付的就是湿,湿为阴邪,性质黏腻,中医上有个比喻叫“如油入面”,最难去除。湿邪和其他邪气纠结在体内,时间长了都会化热,形成湿热。如果想清热的话,就要用苦寒的药,但是这类药物可能会助长湿气;如果要化湿,就要用温燥的药,而这类药物又会助长热邪。所以湿热纠结,治疗上就比较困难。

要预防风湿,最根本的就是不要让体内有湿邪停滞,这样即使感受风寒、风热之邪,也不会缠绵难愈。

第六章顺应四时食为养,违背自然食为伤

四时即四季,《黄帝内经》里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意思是说,智者的养生之道,最重要的是顺应季节变化,迎合冷热交替,只有这样做,才不会被各种疾病困扰,才会长寿。

中医把人生病的原因归结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外因正是指因为季节变化而产生的风、寒、暑、湿、燥、火几大外界因素,人体正气不利,就会被这些外界因素侵袭而生病。“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防病、长寿的法宝。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感应,昼夜交替,四季轮转……所以养生的重点也要根据外界变化而随时做出调整。

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正是中医四季养生的一个基本原则。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春养肝,保卫阳气第一战。

《黄帝内经》里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天来时,冰雪消融,自然界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

养肝三要:心情好、睡眠好、饮食好

春季人体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春季养生宜顺应阳气生发的特点,以养肝为第一要务。中医认为,春季肝气旺盛而生发,但是如果肝气生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容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心情好:慎激动,少争执,莫惊乱

中医认为,肝属木,与春季生发之阳气相应。如果不学会自我调控和驾驭情绪,肝气抑郁,则会生出许多疾病来。肝主惊,惊则气乱。春季养肝要减少与他人不愉快的纷争,尽量避免七情过于激动而影响情绪。要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多培养些兴趣爱好,对春季养肝颇有裨益。

睡眠好:睡眠要充足,时间要规律,环境要安静

《黄帝内经》云:“人卧血归于肝”。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大量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营养物质的代谢,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因此,保证充足的睡眠和提高睡眠质量有助于春季养肝。青少年和中年人每天需保证8小时的睡眠,60岁以上老年人应在7小时左右,8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要睡89小时,体弱多病者可适当增加睡眠时间。

晚饭不要吃得过饱,睡前切勿饮浓茶及咖啡。睡前应用热水洗脚,以帮助提高睡眠质量。睡姿讲究" 卧如弓" ,以右侧卧位为宜。

保证安静的睡眠环境,卧室内空气保持新鲜,不在卧室摆放不利于睡眠和夜间耗氧量大的花草,温度、湿度适宜,床铺、被褥干净舒适,这些都有利于获得优质的睡眠。

饮食好:平补为主,少酸增甘,少油腻,忌生冷

平补养肝,春季滋补以清平为主,适当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少酸增甘,忌吃油腻、生冷、黏硬食物,以免伤及肝脾。注意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春季是吐故纳新,采纳自然阳气养肝的好时机,而适当运动则是最好的方法
之一。中医认为,肝主筋,坚持锻炼能舒筋活络,有益肝脏。可根据自身体质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做体操、打太极拳、舞剑、打球、郊游和爬山等。

◆小心风邪,避风如避剑

风为春季的主气,所以风邪致病虽然四季都可能发生,但多见于春季。风邪是中医的主要病因之一,风邪致病有内风、外风之分,这里我们说的风指的是外风。

 

以上是陈建国研究员发来孔令谦先生的文章,看后觉颇有道理,特转发在我博客上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