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彭晓芸
彭晓芸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338
  • 关注人气:10,5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协委员歧视女博士背后是性别的控制力竞争

(2014-01-20 14:49:08)
标签:

杂谈

分类: 当下评论

彭晓芸

    支持女权团体对政协委员愚蠢言论的抗议(背景见新闻,不赘述)。不过,在话语方式上,我始终与女权主义者的着眼点有差异:1.女权主义倾向于否认现实,美化现实,我则认为高知女性择偶确实困难,问题是,who cares ?2.女博士群体确有自甘堕落,令人产生差的刻板印象的现状,频频自曝的性爱视频,展示那些女博士是结婚狂,而不是学术狂。

    还是那句话,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女性意图改变性别歧视,最大的努力在于涌现更多的杰出女性,直接参与各个领域的社会竞争,以理服人,以实力服人。考察西方女性走过的路,争取性别公正的社会环境,需要女性愿意承担代价,这种代价包括超前的价值观遭遇社会主流世俗价值的攻击,而不是回避或迎合。

    这一点,西方女性才叫彪悍,她们不配合男权社会,宁可不婚,也不会向社会舆论制造的压力妥协。而中国的女权主义者却自欺欺人,认为政协委员说的不是实情,她们齐声高呼女博士如何如何地家庭事业美满。

    忍受不了寂寞,忍受不了“高处不胜寒”的人,无论男女,其实都不适合念博士,不适合走学术之路。并不真心热爱学术,以为读博进高校是安稳人生的选项的,不如去考公务员。

    发言的男教授从男性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走来,面对今天女生的崛起,感到不自在,希望在社会舆论制造对女性的控制力(即你读到博士又如何,如果不嫁人,你还是失败,他们需要掌握定义女性成功与失败的权力),另,女性自己的蒙昧也导致这种话语有市场----女生需要这些鸡汤指点。

    掌握对女人评头论足的话语权,是习惯拥有权力的男性在应对女性崛起时会干的事。女性也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一种是着急上火,他说你嫁不出去了,你急死了,拼命说女博士在婚姻市场多受欢迎,多好嫁,一种是分离主义的,根本不跟你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还不配娶,我看不上婚姻这俗物,且真这么认为。

    目前的状况是,前一种女性居多,那就互相掐架吧,看谁掌握对实现的描述权。男教授说,我看见的是女博士们不安心学术,整天恨嫁,导致我对她们做学术没信心;女博士生们使劲说,我没有,我没有,我就是没有,你瞎说。

    人类社会理想的、文明的发展趋势可能是生育和婚姻的分离,一旦分离,婚姻也就可有可无了,爱情既不需要和婚姻挂钩,也不再和生育永久绑定,这样,如果你一不小心和一个人生了个孩子,并不表示你有永久爱他的义务,爱,也就更加自由自在。欧洲国家早有非婚生育,早有阶段式婚姻,中国落后而愚昧,而已。

    中国文化对血缘的强调和依赖,直接后果就是个体自由受到极大束缚,裹足不前。看那些为了孩子而勉强维系的婚姻,父母对孩子不断地施恩,索爱,说,你看,我们为了你都不离婚,你得如何如何,不然怎么对得起我们。这种伦理关系,是进步的吗?真是保护孩子的利益吗?非也,这只是保护社会化程度低的女人。

    很多实证研究早已表明,争吵不休的双亲家庭抚养的孩子,人格、性格不如轻松愉快,气氛稳定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健康。女性在占有社会资源方面的劣势,会使得她们也制造另一种控制力,即对男人强调共同生活对抚养孩子的必要性,以此获得维系婚姻的安全感。当女人不需要这种安全感时,男人就贬值了。

    人是高度理性的动物,往往都会选择一种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生存模式。当女性参与社会竞争的通道被阻止时,她们通过生育这一绝对优势获取物质资源来维系生存。她们必须制造一种控制力来实现这种物质保障的稳定性----这就是母凭子贵,以生育后代作为在男性面前要价的资本。一旦女性享受参与社会竞争获得的成就感远远超过生育行为,她们就不干了,甚至发现婚姻对女性的禁锢和弊端。

    如果女人们真的对婚姻如此不屑一顾,男性会恐慌,需要重新制造对女性的规制,于是,拼命强调婚姻对评估女人价值的必要性,阻止女人们进一步社会化,因为,的确,只有婚姻这个场所才是两性战争的封闭式战场,才更加有条件施加一个性别对另一个性别的绝对控制,才更有可能实现不平等。

    女人也不例外,如果女性是依赖婚姻获得安全感的,也会憎恶社会竞争,也需要制造对婚姻的绝对控制力和话语权。那么,女性的办法是什么呢?一是持续利用生育是女性独特的生理优势这一资源,当然,她们不会认为生育有优势的一面,而会强调生育的代价;二是利用传统道德实现对男性的道德约束,对同性竞争的排斥和恐惧,这就是系列的专有名词产生的背景,如“陈世美”、“负心郎”、“小三”,这套道德话语的频密使用,展示的是两性在情爱领域的非自主程度。

    总结起来,男性政协委员、教授的话语,和女性们攻击男性所使用的那套手法(如逼婚不成便曝光性爱视频),如遭遇感情上的竞争就将情敌鄙夷地称为“小三”(一个“小”生动地表现中国女性在社会观念变革来临时的恐慌程度),本质上都是同构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已。

    当然,中国文化会非常顽固激励这套道德话语和两性竞争的低端手法继续下去。中国不是法国,人们无法像看待法国总统的绯闻和多角恋情那样洒脱地看待性别关系。

    某种程度上,一个国家的性别关系的文明程度,与它的政治制度的文明程度是正相关的。如是,你便明白我谈论的是什么,我谈论的不是八卦,不是男女,而是政治。没错,性即政治。(上述来自我的微博合辑,即兴,如有笔误,见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