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网络文学我的确不在行,一来看着手机上的小字实在费眼,容易眼花缭乱。二者网络文学过流太快,经不住琢磨。文学艺术是作家艺术家精心打造的,日积月累厚积而薄发,字字句句都是经过修改推敲出来的。看着打造出的文学作品细细品味,结合自身的经历读过的类似场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自然会联想起许多不相干的记忆回忆。这就是文学艺术的魅力。当然,网络文学也有它的好处。当然,电子网络文学自有独到之处。首先是经济实惠,不浪费纸张,环保。想看就看不看关掉,可以点击观看片段。最主要的为了上班族休闲娱乐知道内容便知。当然,网络文学起源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口袋书,缩写本。许多出版社为了推销世界名著畅销书,而为了迎合生活节奏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上班族、地铁一族,为了消磨时间将畅销书世界名著节选出内容梗概段落大意,一些精彩段落节选,编辑成册。揣在口袋里。在茶余饭后侃大山时作为聊资,充当博学之士。而大部分网络文学作家为适应这些上班族从段子写手到了情节套路编撰。各有所好。前者需要大量生活积累,有特定读者人群群体,后者也有不少粉丝喜欢沉浸在世外桃源。当然,有时间的需要静下来读一些精神营养餐,充实一下知识体系,而没时间正在拼搏的人需要快餐文化,需要有一些反应自己心态熟悉的群体和生活。下面介绍一些八十年代初我摘录的文学知识。
肖像描写
用 一个词创造一个形象
高尔基盛赞契诃夫的小说,只需一个词就会创造一个形象。他在《挂在脖子上的安娜》中写道:“他那得光光的轮廓鲜明的圆下巴,看是脚后跟。”
“所罗门穿一条短短的紧身裤,象是拔净了毛的鸟一样。”
“留着两撇细胡子的四銘,在一家晚餐时,他独据一面,在菜汤的热气里很像火烛里的财神。”
成功的肖像描写往往用一个词或寥寥几笔,准确的勾画出人物的特点,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像浮雕似的活在人们的脑海里,给人们一深刻的印象。文学作品的肖像描写要简洁、鲜明、生动、抓住人物的特点,做倒寥寥几笔而神情必有。给读者提供再创造的基础。读者根据作家勾勒出的传神的轮廓,充分地发挥想像,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契诃夫在反对冗长的肖像描写时指出:“在第一章里是你忙着描写人物的脸——这又是老一套,这样的描写是可以省略掉的。五张描写很详细的脸,会使读者的注意力疲劳,结果失去他们的注意力。”
“眼睛”和“头发”
极节俭地画出人物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不去琐细地描写枝节性的方面,这是肖像描写时“画眼睛”的真谛。作家在描写人物肖像时,应该充分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选取最足以表现人物性格的特征。用精炼的“点睛”手法,传神地表现出来。不在枝节而浪费笔墨。至于人物最富有特征的部分,必须因人而异。有的是眼睛、有的是人物的衣着。如果头发最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未尝不可。
“一个”与“一千”
高尔基说:“为着近于正确的去描写一幅“工人、神甫、小商人”的肖像,必须好好地仔细去看其他的千百个工人、小商人、神甫,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细心观察、了解、分析、熟悉、综合研究一切人,抓住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肖像画家在指导学画青年中往往首先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要求他们能细心观察各种各样的人物。同时更重视他们分析综合能力。例如同是一样年青姑娘,根据她们的衣着、动作、表情、眼神、分别出谁是热情大方、谁是文静,谁是天真倔强。通过这样的训练,近于正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元代著名画家王降说过:“彼叫啸谈话之间,本真性情发见,我则静而求之默识于心,闭见如在目前,放笔如在笔底。”作家周立波在东北土改时留心过,家里有两匹马的中农和有一匹的对土改工作的谈话态度不大一样。如果不细心滑过去,那写出中农来就没有个性。所以他认为“应该细察人物活动着的环境。如人物活动地区的地形地物、房子的构造,衣帽式样,通通都要细察地加以观察。据说果戈里在写作时,写到一个人,连那个人衣服上的褶皱也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写在纸上,读者就自然会感到人物是活生生的。”为了让我们写好“一”,去观察“千百”去吧!
“一篇有气的小说”
还是那样的小说:“话一下子就能抓住你,能叫你一口气读下去,但吸引你读下去的力量并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组织得曲折有效的情节,而是流荡在其中的真实生活。引起人们思想情感波动的与人物命运。把人物的神情风貌写得楚楚动人的艺术功力;还有就是作者对自己所写的这段生活的那种深切而独到的感受和观察。这一切的综合大约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艺术上的才气。”
契诃夫有几句话:“首先我的朋友,不可说谎——艺术所以特别好,就是因为在艺术里是不能说谎的。在恋爱里,在政治上,在医疗里都能够说谎,能够骗人,甚至可以欺骗上帝——这样的事情是有的,然而在艺术里却没有骗子……。”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历史时期的生活印象时,注意的一是地点、二是时间。因为离开了时间和地点,人物的行为活动和言谈将失去了历史的具体性。这是艺术上的大忌。这一点,我们在读小说时,透过那行云流水般的叙事,状物、写人的文字能清晰地感觉到。
我相信,作者写这个结局时用了力量,但艺术中往往有这样现象,有时作者刻意经营的地方反而不如作者随意点染之处的艺术效果……这点大约是因为刻意经营的地方反而失却了自然,而随意点染之处却有着天然、去雕饰的缘故吧。
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是相当有素养的,议论起来犀利泼辣而且富于幽默感。叙述事情则如快刀斩乱麻,干净利索;描绘人物和景色,特别是写人物对话,则使人物的心情、脾气秉性、环境都活鲜鲜地映在眼前。像乔建国的粗犷、热心、正直而迷糊,苏小明的赤诚和刚强等等,都是作者用切合人物身份、经历的那种锋利而准确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在语言的运用、情节的安排,还是每一个小节的容量、小节与小节的联接都是很讲究的。很精心的,是用一种认真的艺术态度来对待艺术品的制作。……作者对每个小节的处理也比较考究。每个小节都不长,中心写一件事或一个场景。而这些场景和事都是精心选取的。读起来又流畅而又集中,能给人造成一种突出的印象。由于这些小节被一个总的“物体”小提琴连接着,所以节小而不散,宛若一颗颗透明的珠子穿在一个整体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