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还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读小学三年级时,老师特批了我一张景山少年宫图书馆借书证,这对我这个对知识如饥似渴的书迷来说,可谓喜出望外。当时少年宫图书馆的借书证全校也没有几张。以后我便是那里的常客。除了景山少年宫图书馆,我还有北海少年之家图书馆、上初中后便是文津街北京图书馆的第二阅览室借阅者,西城图书馆的借书证。改革开放初期调到唐山时,每逢跑通勤大礼拜也曾经是那儿的常客。因为只有那里才能找到许多文革前后绝版的书籍文献,更多的是准备高考的学生和一些在校大学生。看得出有些人是在图书馆寻求专业以外的知识,还有些学生是受当时热播由张铁林、方舒主演的电视剧《有一个青年》故事的情节影响,在图书馆寻觅知音的。
我是十二岁时读到《碳的故事》,没有想到作者叶永烈也只有十九岁。后来看了他的自传后知道作为一个科普作家一路走来多么不易。文革后他作为传记作家采访过许多名人,但我仍记得他的最大的贡献就是少年科普作家,一带懵懂少年科学知识的启蒙者,科学知识的领路人。尽管叶永烈先生已不再了,但他的贡献还是在激励一代致力于科普事业人在科技启蒙道路中默默潜行。
叶永烈是1957年17岁上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1957年12月22日在北大校刊上登出了他的一首小诗《踏雷飞奔》,这让化学系四班叶永烈兴奋不已。18岁时他参加修建北京十三陵水库劳动,在北京日报发表了一篇《好样的保姆》文章。1958年在大炼钢铁运动中,他跟随地质队在湖南跋山涉水一百多天,写下了46首诗歌,一些发表在《湖南文学》杂志上。1962年在上海《少年文艺》12期,他写了96行科学诗篇《雪花篇》。
1963年叶永烈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一家科学研究所工作。在那里住了一个多月后主动要求到电影厂做编导工作,住在集体宿舍。由于大约因出身理科缘故,很容易接受的是技术新发明。叶永烈1959年写成了《碳的一家》,是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是曹燕芳、丁深、刘开中绘图。只有4万字。1960年的初版印了2万册。1976年1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印发第二版,字数增加到9万字,印了20万册。
1959年,正在读大二的叶永烈在北京大学28斋234宿舍用了一个暑假吓出了50多篇科学小品。9月1日在开学第一天,他在海淀新华书店见到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一本薄薄的小书《塑料的一家》买了下来。这本小书给了他莫大的启发。他在暑假中所写的许多化学小品,大都是有机化学的,而有机化学的“主角”是碳元素。于是他忽然有了灵感,何不把十几篇化学小品编成一本《碳的故事》。就这样从在暑假中所写的科学小品中选出14篇与碳有关的作品,修改和补充投寄给上海儿童出版社。1960年2月,由编辑曹燕芳编辑《碳的故事》正式出版。
1959年,19岁的叶永烈写出了《科学珍闻三百条》,遭到河北人民出版社的退稿,但这为他在1961年创作的科幻小说《小灵通奇遇记》《小灵通漫游未来》做好了准备。
当时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曹燕芳正在编辑《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叶永烈的第一本处女作成为她看中的主要对象。曹燕芳给他寄来了一份化学分册的“为什么”清单,要他试着写几个。当时答复完就寄出去了。曹燕芳一方面热情地给予肯定,一方面指出了不足之处,然后要他继续写下去。叶永烈说他当时就像学生答题似的,按照那张清单所列的“为什么”一个个写下去。每写十几个就给他们寄去。他们看毕又随时告知意见。就这样他一口气为化学分册写了一百多个“为什么”,也有的为什么是清单上有的,也有的是清单上没有的。他也有的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为什么”。
当时他并不知道编辑部的“内幕”,直到许多年之后才知道当少年儿童出版社寄给他那份化学分册“为什么”清单时,其实每一个“为什么”都已经有了稿子。他们组织了7位上海学校的化学老师花了一年时间,写好了化学分册。由于化学老师们写的“为什么
”像教科书,编辑不满意。编辑部后来大批采用了叶永烈的稿子,为此得罪了一批上海的化学老师。《十万个为什么》化学分册初版共写了175个,叶永烈写了163个,只有12个为什么是别人写的。后来其他分册撰稿写了89篇即天文气象分册,生理卫生分册农业分册等等。因为北京大学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有大量丰富的藏书,注意到写作手法的变化。在写书时他只有20岁,出书时21岁。
作者在书中谈到“我小小年纪被少年儿童出版社委以重任,在《十万个为什么》中挑大梁……。那时的我跟读者年龄相仿,其实并不大,正是因为这样,如今很多四五十岁的老读者见到我都很奇怪。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我应该是个老爷爷了……连《十万个为什么》都已经五十岁了。”初版本在两三年间共印了580多万册。
作者总结了《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能够一炮打响?这套书的林林总总。来自生活和生产,来自读者身边,读之十分亲切,内容广泛,无所不谈。每篇文章短小精悍,说古论今,趣味盎然。这套书以大众化的小百科全书式的科普读物特点,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所以青年读者以致成年人也喜欢这套书。
此书成功还在于“套书”。《十万个为什么》在筹划初版时就注意到成龙配套的问题。初版分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农业、生理卫生五册。后来增加了数学、地质地理、动物三册。1962年12月出齐了8册。
叶永烈毕业后来到了上海。当时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正在把《十万个为什么》改编成电影《知识老人》。当时上海科影厂长是李贤清。叶永烈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下放到杭州湾畔五七干校。他种了三年的水稻。1980年叶永烈参加了《十万个为什么》第四版的写作。2013年8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亮相于上海书屋。
第一版基础版: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命6个分册
第二版专题版:动物、植物、古生物、医学、建筑、交通、电子与信息
第三版热点版:包括海洋、大脑与认知、能源与环境、航空与航天、武器与国防、灾难与防护6个分册
叶永烈在归纳自己的科普写作履历这样总结的:
写完《十万个为什么》——1961年,写作《小灵通漫游未来》于1959年,19岁正在北大化学系读大三。从报纸及国外杂志上搜集许多科技新成就共三百条。《科学珍闻三百条》,未克服提炼乏味的缺点遭遇退稿。在写作十万个为什么基础上写成了一本科学幻想小说,通过一位眼明耳聪,消息灵通的小记者——小灵通到未来世界进行一番漫游,报道了种种未来的新科学、新技术。这样一来抓住一根贯穿线,把那些一条条孤立的科学珍闻像一粒粒珍珠圈用一根线串了起来。另外在讲好每一条科学珍闻时不是直接讲如何如何,而是通过形象的幻想故事参与。1961年秋写出《小灵通的奇遇》遭到退稿后藏了起来。
在庆祝国庆五十周年的时候,改编成《小灵通漫游未来》成为文革后第一步科幻小说,后由叶永烈编剧拍摄了42集儿童电视系列片在全国播放。1984年写出了二游;2000年写出了三游未来。
以上是我的部分摘录。我总觉得今天的在校大文理科学生或是一时为了找到如意工作的文学青年,不妨投入到科普宣传普及上,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科学知识写成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像叶永烈前辈那样让大众所知。让听信网络传闻的大众们理智起来,这未必不是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