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生物解剖学看来,昆虫蝉、蜻蜓或苍蝇的眼睛上有上万个复眼。如蜻蜓两只复眼就各具有28000只复眼每个复眼上都有一个反射体。它能观察到来自任何方位的变化,所以稍有动态改变即可察觉,异常灵敏。而人的眼睛内头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细胞有感红感绿感蓝光,人的眼睛有5、76亿个像素(接近6亿)。成人的单只眼睛表面积有24mm。1厘米等于一亿纳米,也就是24亿纳米的一张纳米光伏玻璃网,相当于6个纳米一个像素。如果我们把人的视网膜做成一张由6纳米一个锥状像素的感光网,该网由感红色感绿色感蓝色的光伏材料组成,形成一条记录光栅变化的电感信号,也就等于将人体的视觉信号由三类感光板信号连接到人的视觉神经。因为光电信号是可以转换的,所以此类用三类纳米感光芯片制成光光栅板的眼镜所引出的电信号导线端口,引导入盲人的视觉神经外接的芯片上,很可能就可以接通感光电信号,而绕过人的眼睛。由于光伏材料属于感光体,从人的视神经出发,它会主动发出微电波接入光伏眼镜。当感光眼镜中三色感光像素形成电信号后,其实应该和人的眼球视网膜本身的感受是一致的,如果过协调一致,有可能此类纳米级光纤三色光伏眼镜会成为盲人的复眼。
再说人的耳鼓膜连接的是听觉神经。而听觉神经靠的声音的周波震荡频率。而当我们将外界声音像拼音一样分解成7个音符,再由7个音符变成7种颜色,由7种颜色的视频转为声频,最终转为电信号连接听觉神经,这样我们无需助听器而需要一个声波感受器(也就是高度灵敏的耳机和声频变电频信号)的装置,直接与听觉神经端口相接。应该说无论是视障还是聋人都属视觉或听觉器官受损,而神经网络一般都保留健全。采用由外接的视频和音频转电信号外界神经元完全可能的。而人类的生物电波及其微弱,但是通过高灵敏度的半导体集成放大器、变频设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人的神经一旦损伤阻断无法恢复,这是医学界公认的。有时可以从自身某处取出一条神经接附到其他部位,恢复神经组织。我们想没想过利用神经元和营养细胞物质,用过套管将阻断的两端串接起来,让阻断神经元在套管内有限制的发育成长。这是因为人体的神经阻断往往两端还是活体,它们还有寻找再生的能力。而通过套管(有机可降解营养套管)将两端限定在有限空间内通过吞噬营养素生长,直至两端衔接上。像脊椎受损局部神经受损的都是可以采用套管加营养素培育神经元的。这样的手术要比从另一处取神经要小的多。
人的骨骼有没有遗传基因,这点可能还无定论,否则人就可能从骨骼中提取DNA了。而动物骨骼皆在人身体上可不可行?估计这和DNA有关。如果我们将动物骨骼粉碎了,用该患者自身的血浆浸泡着,到一定程度后倒入断骨的管套内,像浇灌水泥混凝土一样灌入,然后让自身的骨髓进入人造骨骼逐步融为一体。这是一种大胆的设想。动物骨骼和人的骨骼性质是一样的,只是滋养骨骼的血液以及骨髓带有DNA基因。就像植物一样,嫁接融为一起在于自身的细胞连接。只要不带有遗传信息的器官都可以替代。因为在骨骼上金属器材都可以替代,动物骨质为何不能呢?导管框架其实都是可以用动物骨质替代的。只要搭建起框架支撑其实我们做外科手术就方便得多了。
因此以前我们做手术往往依就着患者身体本身,这样实施手术很不方便。倘若在不损害患者身体内部组织器官的情况下,将手术部位与关联部位空间用框架隔离开,腾空做手术,从视觉还是空间都是方面得多。这些不是没可能的。因为人体中许多器官本身是具有伸缩弹性的,如同牲畜宰杀一样。麻醉情况下将手术部位用支撑垫起更方便进行手术。建议医疗工作者不妨在动物猪牛羊的宰杀中实验剥离一下,如在动物牲畜体内进行支撑隔离可行在人体脏腑上实验成功会让外科医生节省大量时间。采用剥离和支撑架工具应该是个大胆的改革。这是因为人体在做某一处手术中与其他部位没有关系,将一些表面的地方单独与人体其他部位隔开。然后再复位会节约医生对于其他部位的触碰损伤。另外对于人体腹腔内充氧使腹腔内空间扩大,也是一种尝试。氧气对于人体组织细胞有益无害,而对于手术实施者更加方便。
进行手术往往容易大出血,因此止血堵住出血口是一大难题。如果有一种粘性极强的生物胶带及时封堵住创口,这样可以制止住大出血。当然在两头必须有止血钳。所以在医疗器材中我们应该集中开发这类手术中医用止血可降解胶布,如果有智能机械伸入手术附近探进血管或破口部位准确打捆,就像商品打捆机一样包扎医生就会解脱不少繁重的工作。又比如其余切除肿瘤细胞,不如将包裹的刀头的机械管伸入肿瘤内部,然后展开刀头像绞肉机一样将细胞打碎然后在用真空泵吸出来。这样可以采用微创手术,直接伸入需要切割部位,用暗藏在手术杆头部的切割刀进行旋转绞割打碎,只留下肿瘤空皮。或抽出刀头更换成真空泵把碎桨吸出来。这种手术即经济又省事。对人体破坏性不大。
所谓“欲行其事,必利其器”,外科手术之所谓进行这么长时间。一台手术少则个把小时,多则十来个小时。医生疲劳过度一台接一台做。许多不是一生的手术技巧不行,而是手术工具不能得心应手。我们常把外科医生手术视为雕刻师,精心备至的大师,但保不齐会有医疗事故。而无论哪科的外科手术医生医疗手术器械总是那么几样,只不过是规格不同。我们看雕刻师,无论是厨师还是木刻师还是玉石工艺美术雕刻大师,手边总会有一大批专门雕刻的刀具。因为需要专门的用途雕刻专门的材质部位以及力度手法。而我们的外科手术面对的是人体柔软机体组织不同部位覆盖着纵横交错血管神经线粘膜粘连器官,需要医生采用千篇一律的手术刀在尺寸毫厘的空间去切割,去剥离。工程何曾不大不艰巨。我们可曾想想,是不是对于专门的手术部位专门的器官组织结构采用专门的工具?而开发这样的专业工具需要的是匠人应用。所以人工智能专业工具的多用途化必然是未来外科手术医院必然采购的主体。配合医生手术的辅助工具类、专用的道具类、封堵类(冷冻、激光、炙烤)创面,都是可以临时卡住意外事故的紧急措施。喷涂胶粘剂也是封堵创口的方式。而接通(焊接)被阻断血管、神经、肌肉、骨骼都是临时或是早已备用的措施。
17世纪哲学家笛卡尔的机械唯物论提出后曾一度成为人们解释客观事物的标准,后来被黑格尔的辨证唯心论和辩证唯物论学说所替代。但在人类医学界成为西医学理论的基础,其中系统学分类学以及解剖学以及细胞学细菌、病毒学免疫科学以及后来各类分支都是来自机械唯物论原理。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切除剥离手术都是给予机械转动运行原理。而到了新世纪,人们从机械唯物论中,借鉴机械工程学原理,使人类在房屋建设和管道施工等采用的方式运用到人体手术上。微创手术、内窥镜手术、激光手术,遥感控制手术以及各类精细化微创手术,核磁共振、超声波检查彩色B超、多普勒诊断都是基于材料工程学的借鉴应用。其实以上方式同样是借鉴人们日常生活活动中采用的方式思路,如果利用人工智能控制精细微的力度范围,在医学上应用是没有问题的。而智能数字机械化到纳米级程度,由人类操作还是程序编排都会准确无误。提出后仅供举一反三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