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因素
克里雅河、毛布拉格孔兑、西拉木伦河三个流域据统计均表现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与气候干湿有关。总体上植被覆盖度稍有提高。流动沙丘、平沙地被植被固定而转化成固定、半固定沙丘,2000-2013年时段除了在丘陵台地变化较大外,河流两岸的黄色程度也明显降低并镶嵌部分绿色。
在西拉木伦河流域1989-2000年时段为递减趋势,2000年-2013年时段递增趋势。从西拉木伦河流域3个时段看,1989年-2000年西拉木伦河南岸附近沙区NPVI黄色植被被降低,而北岸固定、半固定沙丘的NDVI的绿色程度加大植被覆盖率较大。在2000年-2013年时段,以河流附近沙地和北岸非沙地的代表较高的NDVT的绿色范围面积较大,而远离河流的沙丘代表NDVI较低的黄色程度加大,表明前者植被覆盖程度降低,后者植被覆盖程度提高。
人类活动因素
人口增长是人为因素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等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往往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其次是对土地和水资源影响较大的耕作业和畜牧业。
在克里雅河流所选河段主要位于沙漠腹地人烟稀少,因此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利用水资源而影响河流附近景观格局的变化。于田县是克里雅河沙漠中最大的绿洲,土地总面积41032万Km2,是一个y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农业县。从于田县人口和耕地面积看,耕地面积在1960年-1990年时段处于波动递减状态,但1990年后呈直线增长趋势。2000年后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人均耕地面积递减趋势。由于人口增加,对水的资源利用程度增大,克里雅河上游水量减少,下泄量减少,伸入沙漠的河流长度不断减少,且两岸植被逐渐衰亡,绿洲萎缩,荒漠化称帝增大。据1990年调查,人类活动也是引起克里雅河景观格局变化的原因之一。
毛布拉格孔兑流域从杭锦旗人口和耕地面积的变化来看,1965-2012年时段,人口呈增长趋势。耕地面积在1995年之前面积较小,约为3万hm2,但在2000年耕地面积以达到6万hm2。虽然在2000年之后几年内耕地面积有所减少,但是在2005-2012年时段,增长速度又提高较快。因此人口和耕地面积的增加加大了对承担水资源的利用,使地表干旱程度加大,沙地面积扩大。但在1980年之后,尤其是2000年后,库布其沙漠的治沙成效较明显,大面积的流动沙丘得以治理。沙漠化程度有所减缓。所以这一时段沙地面积减少,尤其流动沙丘面积减少,景观破碎程度加大是与人类治沙措施有关。
西拉木伦河是赤峰市内流域面积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流经克代克腾旗、林西县、翁牛特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这些地区自古以来游牧业为主,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突出。人口自1960年以来一直处于增长趋势。耕地面积1995年之后,呈波动增长趋势。尤其近些年速度更快,人口迅速膨胀和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地表水资源减少,地表变得更为干旱。植被面积退化消失,地表沙化,面积增加。
热带植物带交汇地带,与北大西洋输来的湿润气流带给伊犁河谷气流,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库车县和看能形成绿洲发育带。从库布其沙漠治理开始我们能够相信,人定胜天的。沙漠并不可怕,它和风和水属于无序协调自然交合形成物。当人类能够驾驭水流和协调风向风速风力,就可以让来自各个方位的季风顺着人工引导的方位尽情的吹佛,促使雪山融水沿着人工导流方位进入一大片预设的沙地进行人工造地,甚至造城,造乡村。(人工既然可以填海造田何愁不能推沙造地呢?)其实所谓沙漠苦水盐碱水无非是地下水流经含盐碱卤等金属非金属矿区,长期受到浸泡泛上来的地下水。如果探明该矿藏面积,地下水来自何方,截流地下水使之绕行岂不是及开矿藏又开辟了一片淡水水源,从地下水引出地面进入附近的古河道成为径流水,让地下水和地上河道相结合,潜水和地上灌区相结合,岂不是造福大块、大块的绿洲良田吗?
其二、即对古河道古河床的遗址考古探究挖掘。因为古人既然在此生活劳动这么多年,繁衍人口,就必然有它存在的自然条件。除了河流改道断流之外,还有可能是被风沙掩埋其地下水源。而地下水源下面是否蕴藏着一座巨大的水库也不得而知。人口迁移有许多原因,水源断绝是其中原因之一,而瘟疫、战乱、战争自然消亡都是可以是人类生活基地没落的。古丝绸之路从元代至今有近千年历史,古道上的村镇国度迁移可能多种原因。既有水源也不会因为可以生存而死守孤孤零零的荒野。而荒野历经千年风沙绿洲变沙漠掩埋地下也不是没可能的。
因此沙漠亘古以来并非天生是沙漠,古河道是河道遗址是无可更改的事实。改造沙漠河流,让自然河流顺畅流淌,而该走地下走地下管道,防止蒸发,人工坎儿井就是延长沙漠河流增加良田的大好方式。在甘肃青海一代还有耕地上压上卵石的做法,让庄稼长在石缝中,是为了防止水分蒸发(西北考察记《伟大的西北》中记载)。而新疆石油制品塑料管道成本并不大,在沙漠下铺设引水管道岂不是利用地下水和河水最好方式。我们采用一两米高的盾构机,在沙漠中黄土地层下钻洞铺管还不是和蚯蚓似的。有水就好办,有水就可以种树栽植物灌木。钻沙钻黄土应该比钻岩石快得多。防止风刮防止蒸发走地下不久结了。
其三:与光伏产业风能产业结合,地上建风能光伏电站,地下开出良田。用光伏遮光遮风沙,地下走水管道植树建苗圃灌木丛。这样利用光伏电站遮荫处育苗,地下水网灌溉,一片一片的向外扩张,这可能要比用草壳子铺垫制沙要高级些。
其四、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削山为金、煮海为盐”的古训,是中华先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改造大自然从而改变自己命运建立起来的经验教训。因此大自然造成的沙漠戈壁景观地貌几千年束缚着人类的思维命运,敌不过就逃离就迁徙向季风低头向沙尘暴屈服悲剧。而当我们一旦掌握了大自然的规律,掌握了季风洪水到来的时间点时,人类完全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因势利导改变已有的地貌景观,从地形上给季风给一泻千里的洪水造成人工障碍,使其按照人类规划的途径造成新的景观地貌。其实在陕西山西山区利用洪水淤坝造田,利用构筑江心坝滩涂分流江水形成湖心岛,分流堰都是人类巧妙利用大自然灾害形成的动力改变自然景观典型范例。例如从宏观看在阻风的高山或打开或削平高度,促使季风平出直入;或者在高山屏障中部炸开缺口促使气流东西或南北贯通。这样可以使双方向暖湿气流交汇,降雨量会大大增加。总之居高临下对于交互气流影响巨大,有可能会形成新的气旋,构成新的气象状况。
总之。这是本人提供思路建议。仅供有关部门参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