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营性现金流与净利润

(2019-11-01 17:56:29)
分类: 财务税法

  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计算公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经营净收益+非付现费用-经营资产净增加-无息负债净减少

  给你举个例子:

  收入100万,付现成本60万折旧20万,所得税率30%。

  那么:

  1、成本总额:60+20=80万

  2、所得税:(100-80)×30%=6万

  3、净利润:100-80-6=14万

  直接计算,经营性现金流量 = 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100-60-6=34万

  按“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折旧”:

  14+20=34万

  结果一样吧。

————————————————

  这篇文章是回答前几天一位公众号朋友的留言。

  Q:仙人,能简单说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和净利润之间的关系吗?

  A:理论上净利润和现金流应该是一致的,但实际上可能并不是这样。

  比如1000万营业收入,有可能只收到800万款,另外200万没收到的款以应收账的形式挂着,这就导致净利润比现金流大。

  又比如,公司现款购入一台价值200万的设备,当年发生现金流出200万,但这200万却不是一次性进入利润表扣除的,因为它可以使用5年,所以必须分摊到5年扣除。

  假设按照年限平均法,且不考虑残值,那么每一年应该计提40万折旧进入利润表,也就是说,利润表当年只扣除40万,而投资现金流出却是200万,导致利润大于现金流。

  而在第2-5年,每年计提40万折旧,利润每年减少40万,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40万的现金支出,这就导致现金流大于利润。

  也许你可能会说,为什么要按照1000万而不按照实际收款的800万确认收入呢?

  这就涉及到“权责发生制”的概念,所谓权责发生制,就是不管交付商品的时候收没收到钱,但是我已经把商品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你了,那么我就可以确认收入了。

  为什么不直接把采购固定资产的200万直接计入当期支出呢?同样是因为权责发生制,这200万我并不是一次性用完的,机器可以用5年,那我就应该让收入和费用的期间匹配,所以我要分5年分摊。

  但如果我们把周期拉长,比如假设第二年收回200万应收款,那么第一年的时候,收入大于销售现金流,但是到第二年收回应收款,营收和销售收现就是一样的;同样的,到第五年末,现金流出总计200万,折旧总计40*5=200万,现金流出和折旧支出一致。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第一点:因为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经营现金流和净利润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

  1、确认收入,实际未收到现金流

  比如前面提到的,1000万收入只收到800万资金,导致利润大于现金流。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只看利润没意义,因为你的收入有可能全部是应收款,应收款既不能用于采购商品,也不能用于支付工资。

  2、确认费用,实际未发生现金流出

  比如前面说的折旧,减少利润的同时并未发生现金流出,这些非付现科目还包括资产减值、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等。

  除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另一个导致经营现金流和净利润差异的原因在于现金流的重分类。

  举个栗子说,企业经营借款200万,当年利息支出16万,这16万财务费用直接减少净利润,但却不是算到经营活动流出,而是计入筹资活动现金流出。

  再比如,转让短期债券获得收益,直接增加净利润,但现金流却计入投资活动现金流入。

  这种现金流的重分类,直接导致经营现金流和净利润的差异,因此在用“间接法”倒推经营现金流的时候,要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回财务费用,减去投资收益。

  第三个导致经营现金流和净利润差异的,是不影响净利润的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比如其他应收款,借100万给你,不减少我的利润,但却影响我的经营现金流。

  说了这么多,怎么加深体会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看财报中按照“间接法”将净利润调整为经营现金流的附注。

经营性现金流与净利润
经营性现金流与净利润

  ——————————

  利润就是“三聚氰胺” —— 马靖昊

  你可以将现金装在口袋里,但你不能将利润装在口袋里,这就是现金和利润的区别!我一直说利润不是东西,今天我要说利润正如三聚氰胺,三聚氰胺说明不了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利润也说明不了企业到底赚了多少钱。

  牛奶造假的根本原因是检测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出了问题,但通过加入三聚氰胺可以达到目的。实际上,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样,由于检验企业赚钱能力的指标出现了问题,所以通过加入净利润来达到目的。原因就是“净利润”是可以制造出来的,正如“三聚氰胺”反映不了蛋白质含量一样,“净利润”也反映不了企业真实的赚钱能力。

  用错误的检测方法,要牛奶中有多少蛋白质含量,就可以加多少三聚氰胺,企业也一样,要多少利润,只要利用“交付了实物,还没收到可确认收入”这一点,设几个“托”,要多少有多少。

  不过,非常遗憾的是,目前净利润信息在经济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现简要介绍如下:

  1、政府的监管政策,如公司上市和再融资对赢利性和成长性的要求,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以是否赢利为标准。

  2、税收、管理层激励薪酬合约,经常运用赢利指标进行监管和考核。

  3、贷款契约,如经常运用净资产利润率等指标。

  4、股票定价,如我国广泛运用市盈率法。

  正是这些以“净利润”为核心的监管指标和方法,企业就有强烈的动机制造净利润去欺骗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最终,财报造假就成为久治不愈的“慢性病”了。

  利润=收入-费用,现金=收钱-付钱。收入不等于收钱,费用不等于付钱;利润是“算”出来的,而现金是“点”出来的。“算”可以有不同的算法,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利润数字(100个会计师独立编制同一家企业的利润表,会得到101个结果),而“点”却只有一种点法,而且你必须手上有钱才能点(点出来的钱,100个人也只会点出相同的、唯一的数字)。

  做过企业的人一般关心的是账上还有多少钱,下个月的工资能不能发出,有没有钱购买原材料,要不要借钱。他们在需要用钱时绝不会关心账上有多少利润,因为利润只是一个“数字”,永远看不见摸不着。利润不是现金,不能帮我们支付任何一笔账单。

  老板一般是不看利润表的,因为利润就是老板自己定的,给税务时按想交多少税来定,给银行时想贷多少款来定,有时候招投标,还得麻烦会计再来一套数据。你说利润是什麽,我说它不是东西!

  净利润为正时,能代表企业“赚钱”了吗?其实“应计制”下的净利润既不反映赚到的现金,也不反映支付的现金。

  因为报表上除货币资金外,都没有唯一正确的数字,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下,100个会计师独立编制同一家企业的利润表,会得到101个结果,多出来的一个就是审计师干的。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对于企业的CEO来讲,平时问会计人员最多的问题是“账上还有多少钱”,绝对不会问“账上还有多少利润”。因为账上的利润CEO自己就可以说了算,记得有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央视一档访谈节目中就公开说过:“今年我们董事会打算叫财务部做出500亿元左右的利润。”剩下的工作就是让CFO带领一班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了,然后“毛估估”出500亿左右的利润来。如果不改变现行的“应计制会计”体系,会计工作就真的告别科学了,我早在1998年时就写过一篇论文,论述会计的模糊性、近似性、非唯一性,当时我意识到应计制下的会计不是一门科学,因为科学的结果一定是唯一的。但会计能不能回归科学呢?我的回答是可以的,抛弃说不清、道不明的“应计制会计”回到“现金制”上来。企业真正赚了多少现金,是一定可以说得清、道的明的。这时候就不存在所谓的“毛估估”了。所有不涉及现金流的承诺都是欺负大家没有深入了解“利润”的本质,“利润”在我的眼里从来就不是东西。

  会计上有一个权责发生制原则,即以取得现金收入的权利和产生支付现金的责任作为收入和成本费用确认的依据。让“权力”和“责任”等主观判断作为记账的依据,从此,利润就不是东西了。我们只好再编制现金流量表来验证利润表的质量,看看企业的利润有没有转化为真实的现金流,以避免掉入财务造假的陷阱。很多企业往往把利润表做得很漂亮,到最后可能发生财务危机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的现象,原因就是权责发生制成功地让利润摆脱了现金流的束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