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复旦林某投毒的行为分析

(2013-05-29 13:44:51)
标签:

文化

 华夏心理学导读:

  2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林某把很早就从实验室私自带出的N-二甲基亚硝胺投入饮水机内。N-二甲基亚硝胺,是一种浅黄色无味易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对肝、肾具有强烈的毒害作用,实验室常用于获取动物肝脏损伤模型和样本。次日(4月1日)上午,其同室黄洋饮用此水,很快出现中毒反应,终因医治无效死亡。

  林某很快坦承了投毒行为,但其近乎愚人节玩笑的杀人动机很令人费解。网络猜测很多,南方周末这篇文章试图用大量信息描画林某性格中相互对抗的两面性,以此来理解林最终的投毒行为。“在林的性格中,自尊、上进、好强、善良的一半,始终没有停止与苦闷、自责、充满挫败感的那一半的战争。他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与外界沟通,却始终难觅出口。这场一个人的战争最终以毁灭的方式结束。”笔者不太接受这种痛苦的心灵挣扎的解释。笔者对于林某的了解不多,信息来源不出乎这篇文章所提供的范围。笔者愿意尝试从行为角度来理解林某的杀人行为。

  林某在学习方面的表现非常好,有目共睹。但在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方面表现非常糟糕,很多行为表现是不适宜的。

  在网络里对于他不喜欢的人,他完全可以不闻不问,但却以相当恶毒的粗口恶言来对待,这是很不合宜的。对待异性方面,早时候是羞涩笨拙的举止言谈,后来则变得行为怪异、不礼貌,没有学会以礼貌得体的方式向异性表达表达好感。

  林某经常以更为恶毒的方式来回应他人的攻击,如饭堂里女生的嘲笑辱骂,同学间的争吵,实习期间发生的口角等。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林某的这些攻击不是发生在矛盾发生的现场,而是发生在矛盾发生以后,带有强烈的复仇色彩;林某多数也不是直接发泄攻击,而是采取“隐身”、化名的方式。可以看出,林某离开冲突现场后,不能随时间逐渐忘记冲突、仇恨,而是设法予以报复。林某的这种处理负面情绪的方式非常糟糕。可以说,如果林某懂得换位思考、主动理解他人,以使仇恨情绪消解,那么林某就能够停止并放弃继续的报复行为。林某不是。

  然而,林某的报复行为虽然恶毒,但总还不至于达到杀人的程度。可是为什么最终对同室采用了投毒的方式来报复呢?

  笔者认为,林某在后来的实验室中学习到了杀生行为。在林某的学习中,杀生行为包括两种,一是药物毒杀,二是脱颈绞杀。尤其后者,林某学习得异常艰难而痛苦,但他最终做到了“胆子大,下手狠”。某种行为的获得对于个体的思想具有很大的改变作用,硬朗的拳脚足可以改变一个懦弱畏缩的人。林某已经可以娴熟的使用N-二甲基亚硝胺,并且设法顺利地弄到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药物”并秘密持有。林某已经不是一个只会用更恶毒的辱骂回应他人的人。以杀生方式来对待使自己不爽的黄洋,在林某方面不是一件难事。

  林某与黄洋发生不和。黄洋可以冷淡对之,自己消弭心中不快,但林某不能,恨意一直存在心里。仅有两个人的狭小空间,经常接触,使林某不但不可能摆脱心中之恨,反而给他提供了条件。

  从南周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不适应的社交和处理情绪的行为给林某带来非常多的痛苦,虽然有些地方让人感觉可怜,但他最终的投毒行为是不可原谅的。

  行为分析完毕,最后,笔者提出一点建议。

  一、 剧毒物质的管理要更为严格。

  二、 不论是杀死实验动物,还是解剖尸体,或者处理受伤的身体,都要注意学习者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及时的心理疏导是很必要的。讲授者若能幽默诙谐最好不过。学习者最好能都三五作伴,不要单独操作。

  三、 设法丰富研究生的生活。特别是情感、异性交往方面,对于某些有困难的学生,同学、学长的指导帮助会很有效。

  虽然有这样的建议想法,但对于林某这样的表现,笔者心中依然是悲观,智商很高、能力很强、行为适应非常不好而且根深蒂固,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都不见得能起作用。

http://www.psychcn.com/psylife/201305/2950066287.shtml

 

更多精彩,微信我们

http://181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3/5/29/13/9/u162041785_13fb7892c8fg86_blog.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