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定律通俗论之二十六:自求因果
(2013-04-17 13:37:00)
标签:
文化 |
巴浦洛夫是二十世纪初著名的生理学家,曾因研究动物消化腺的创造性成果获得了1904年诺贝尔奖。他在用狗做研究对象时,偶然发现狗的唾液分泌会随实验次数的增加而变化。当他的助手给狗食物时,狗吃到食物,会分泌很多唾液;此后又发现这只狗只要看到食物,就开始分泌唾液;再后来,只要听到助手的脚步声,唾液就开始增加。巴浦洛夫敏锐地看到了这里的问题,系统地做了大量实验研究,发现了经典条件反射规律。到目前为止,这是被研究得最充分和最坚实的心理学成果之一。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这样解释的:当食物进到狗的嘴里,引起唾液分泌的增加,是无条件的反射,所以像食物这种刺激就被称为无条件刺激;喂食者的脚步声与狗的唾液分泌本来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中性刺激。当脚步声出现后不久食物就呈现了,食物于是引起唾液分泌的增加。如果这样的刺激序列多次重复,狗在注意到脚步声时,不等食物出现就会引起唾液分泌的增加。因为脚步声对狗来说已不再是中性刺激,而是造成食物出现的条件了,即条件刺激,引起了条件反射。这个由中性刺激转变成条件刺激的过程已在无数的被试对象(包括人)和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心理定律论运用神经信息去原理来分析,得出了这样的推论:在同一个主题下被注意的多个概念(如“食物”和“脚步声”)之间更易于相互触发,形成自发寻求相互间因果关系的趋势,由于“脚步声”先被注意,“食物”后被注意,所以前者就自发地被当成了后者的因,后者自发地被当成了前者的果。我们称之为神经系统自求因果的特性。
这样的统计性归纳(隐形的或显性的)所形成的因果关系常常会被推翻,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当狗对脚步声形成条件反射后,如果得不到食物,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经典条件反射的实质是一种最简单的自求因果现象,以后我们还会见到更多、更复杂的自求因果的实例。
本篇部分内容取自《心理定律论》第五章第2节,深度讨论请阅读原著。
http://www.psychcn.com/psylife/201304/17500657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