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夏心理教育
华夏心理教育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773
  • 关注人气:1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阶层认同偏下”不是心理不平衡

(2012-06-26 11:31:30)
标签:

杂谈

华夏心理咨询师导读:调查显示,我国认为自己属于中层的还不到40%,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下层的占了将近55%,全世界都没有像我国这样的调查结果。当时我们把这种现象概括为“阶层认同偏下”。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印度收入差距也很大,去过印度孟买、新德里的人都知道,如同纸糊的贫民窟和高高矗立的玻璃大楼并存,即便如此还有60%的人认为自己是中层。

专家的意思很明显,无论是收入分配差距较小的国家,还是在收入差距更大的国家,都没有我国这种怪异的情况:越来越多的人不认同自己属于中产阶层,自甘“下流”——所谓“很多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收入分配问题的复杂性就在这里,不是政府不想解决,而是这个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实在是很大。”

这样的逻辑其实有偷换概念的嫌疑。衡量一个人是“中层”还是“下层”,不仅取决于个人“满意不满意”的感受,还要放在整个社会大环境里进行考量其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是否能满足小康的标准。问题的关键在于,多数国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与经济高速发展的脚步并不合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不是归属感严重匮乏,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归类于“下流社会”。

到底是什么让社会的中间阶层缺少“中产”的底气?剖析起来,时下我们所认为或者称之为的“中产阶层”,在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个介于顶尖富人和最底层穷人之间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的笼统的代名词,其中的大多数比富人穷得太多而只比穷人略富裕一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富足的小康一族。比如在某些国企,高层管理可称为“富人”,职工可谓是“穷人”,中层管理虽然收入略高,但距“中产”还差得太远。还在于,收入的增加滞后于社会消费的价格提高,让越来越多的人产生生存的焦虑感。这种社会性的焦虑,在某些特殊商品(典型如房产)长期居于不合理的价格高位的反衬下,显得更加深刻。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消费支出非常庞大,在这种情况下,在阶层归属上认同“中层”的比例明显减少,认同“中下层”、“下层”的比例增多,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因此,“阶层认同偏下”不是心理不平衡,而是民众收入增速缓慢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现实折射。只有加大在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上的国家投入,通过各种制度举措还富于民,强化民生消费能力,提升民生福祉和创富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才能真正逐步壮大中产阶层,构建起健康的哑铃型社会结构。

http://baoming.psychcn.com/content/12/06/25/1542574fe816a60a652.shtml

 

http://www.psy023.com/

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的网站 http://sembn.diandian.com

新浪微博关注:http://weibo.com/314222821

@爱就爱了不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