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谨防“心理感冒”
(2012-05-04 10:46:09)
标签:
杂谈 |
华夏心理学导读: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专家表示,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心理断乳期”,与中学相比,大学的学习更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也更容易引起摩擦和冲突。大学生应以正确的心态面对自己与社会、面对现实与未来,学会自我调节,防止“心理感冒”。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出
独生子女的小丹是个90后,来自河北的她对学校的集体生活极不适应。开学不久,她就和宿舍的几个舍友轮番吵过架。第一个月,她和半个班同学翻过脸,入校快一年了,她辗转换了6个宿舍。走进小丹的宿舍,记者看到,从床铺到小丹的桌子都乱七八糟地堆着东西,衣物和书本混杂在一起,袜子就撂在旁边同学的桌子上。小丹的辅导员老师告诉记者,入校一年来,小丹始终没有学会打理自己的生活。舍友对小丹的评价是,“极度自我,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而小丹却认为,“大家都不关心我,我很孤独寂寞,没有一个朋友,大学生活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湛师学生处赫处长告诉记者,大学生虽然经过考试选拔才进入高校, 但在人格上仍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转变,在心理上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时期,虽然表现得更为独立,但很多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依赖性强, 处于人生发展过程中急剧变化的“心理断乳期”,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就业等社会压力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华夏心理咨询师指出,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学业、就业、人际交往和情感因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
“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人际交往困难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很多学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够适应角色,不能很快融入大学生活,有了心里话也不主动和同学交流。独立性差也是造成心理问题一个主要原因,现在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一切都由父母打理,一旦离开家门,生活的种种问题突然摆在他们面前,一时找不到解决的途径,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极有可能引起心理严重失衡。同时,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压力的加大,也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差,对自身定位不准, 直至毕业,仍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够从事什么职业。这些综合因素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失衡。
心理管理网络帮助大学生心灵成长
有华夏心理咨询师认为,人的心理状态虽然受社会、学习、生活、环境的制约,但是,仍可以通过各种努力来进行调节,以维护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据了解,目前湛江各高校不仅为大一新生建立建立心理档案,而且学校还设立了健全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四级网络 。一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二级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三级,各学院党总支、学工办心理辅导室。四级,每个宿舍安排心理联络员,班级设心理委员 。学生心理联络员都由大学生担任,从各班选拔,经过心理学培训,他们距离同学最近,具备专业知识,容易发现问题。
华夏心理咨询师建议,对大学生来说,应该学会适应新的环境,确立一个实际有效的目标,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对心理的影响。正视来自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压力。遇到问题,应不断进行心理调适,多向老师或师兄师姐请教,坚持以乐观、坚强、自信的态度对待生活。若出现心理问题要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变化是正常的,从而科学地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如转移注意力,学会自我宣泄等,可积极进行户外活动,打打球、散散步、找知心朋友谈谈心等。这样有利于以良好的心态走过大学生必经的“心理断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