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的自己为何更美?
(2012-05-02 10:01:19)
标签:
杂谈 |
华夏心理导读:不知何时起,越看镜中的自己越美丽。你有这样的感觉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理专家为你解答其中原委。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照镜子时大脑会自动进行脑补,所以照镜子的时候并不是真实长相,大概比真实长相好看30%,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照相时感觉不像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镜中的自己要比照片中的自己看着更好看些。有位外国老兄的描述最为生动:“Yesterday morning, you looked good. Yesterday evening, before you went out, you're pretty sure you looked real good. So who the hell is this schlub in the Facebook album from last night, tagged with your name?”(昨天清晨,你感觉自己看起来不错,昨夜出门之前,你相当的确信,自己真的是帅呆了。既然这样,那么这个从昨晚开始一直出现在你的非死不可相册上,写着你的名字的蠢货到底是谁?)
我们想知道自己的相貌总的来说大概有两条途径,其一,通过一些反光的材料来看到镜像的自己,比如各种镜子,玻璃,水面,金属等;其二,通过照相技术先把自己的形象保存下来,然后再看。不过现在的问题是,这两种方法反映出的自我形象似乎有些许不同。但总的来说,也不能说很不一样,毕竟你是能够认得出自己的。
人体并不是完全对称的,所以当你在照镜子时看到的镜像的自己和照片中那种方向的自己感觉并不一样。也可以说照片中其实才是别人看我们的正常的视角。然而这样是否就说明照片就真的是完全如实的反映出我们的相貌的呢?答案也是否定的。照片的效果来源于随机的光线组合,和摄影者的技巧,以及照片的布局结构,背景等有着很大的关联,也许这张照片中看起来肤色黝黑,换一种光线下又会变得明亮一点。所以照片也并非一五一十的反映出我们的相貌。
到目前为止,我们也只是说明白了两种“自己”看起来是不一样的,那么是否真的一种比另一种更好看些呢?这也许是我们大脑的一种“错觉”。
社会心理学家扎荣茨曾经提出过“单纯呈现效应”,也就是更为人们熟知的“曝光效应”——当一个东西出现的次数越多,我们越容易产生积极的情感。其中的一种理论的解释是,我们的大脑实在是太懒了,能少出力时绝对不多出力,当一个东西反复的出现时,大脑加工当然比加工新异的刺激要省力,所以自然而然的兴高采烈起来。这种理论称为知觉流畅性原则。
相比而言,我们照镜子的次数要多于看照片的次数,而每次看照片时无论是背景还是布局也总会有很大的变化。以此说来,照镜子算是反复出现的刺激,而照片呢,尽管你对里面的内容可能很熟悉,但总归还是算作新异的刺激吧。镜中的自己似乎看起来更好看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想让自己的照片看着顺眼的话呢,抱着自己的照片,每天看上十分钟,估计过个一年半载的也就会觉得照片上这家伙看起来还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