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子勋做客腾讯聊新作《家庭成就孩子》

(2011-10-10 15:09:41)
标签:

育儿

李子勋

龙门镇

家庭成就孩子

刘亦婷

主持人:腾讯网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盛世龙门镇,我是千喜,今天要上的是亲子课,听人说中国的孩子很累父母更累,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了各种办法,但是发现学了很多新潮的教育观念,放在自己孩子身上不适用,今天请到著名的心理专家李子勋老师,谈谈怎么从自己家庭出发培养好自己的孩子。李老师好。

李子勋:你好!

主持人:今天带来了新书《家庭成就孩子》,从这个书名可以理解为,孩子的教育责任放在父母身上的。

李子勋:其实我并不主张教育,家庭的教育不像老百姓想的,需要的正确的和方法,他们会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在书里主要想找到有效的做法。我所谈到的教育不是演绎的,是几代传承的,在家庭里面可能通过多代连锁形成的某种育儿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家庭内部的关系层面,比如家庭的氛围,家庭成员彼此的关系,家庭的情绪方式和行为方式,而这些方式谈的不是表面的意义,而是作为一个本体行为结构,这个影响比妈妈说什么,或者按照谁去说要重要。因为某一个家庭培养某种孩子,不管爸爸妈妈知识多还是知识低,在某个家庭都看到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像这家人。过去我们关注的教育都是理念式的,就是言语产生或建构出来一套一套的观点和方法。而今天我书上谈的主要是,孩子的教育来自家庭内部的关系,而不是嘴上的谈到的言语内容。

 

 

心理专家李子勋

主持人:李老师的书对过于教育的建构有新的解读,你书的副标题,是李子勋后现代亲自课。有一个很醒目的定语后现代,我们通常觉得后现代跟社会学和艺术联系在一起,后现代跟反权威的概念紧密结合的。那么后现代亲子课应该怎么理解?

李子勋:你说的对,过去社会强调一致性,强调正确的观念和做法,似乎比较忽视人的个别性或家庭的个别性,我们比较追求大家都按照某种方法培养,这样就是好的。后现代主要,每个孩子成长的都是不同的,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不能用同一个方法,一个好的思想,育而的技术,放在这家可能是好,放在另外一家不一定好。比如我们曾经在十年左右,知道一个哈佛女孩,刘亦婷,那时候销售很大的,可能卖几百万本,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家庭培养出另外一个刘亦婷,每个人成长是个别,但就成为一个通约的做法,但对每个家庭来讲并没有意义。

刚才我也讲了,真正的教育是双亲或家庭成员之间建构的关系色彩,类似培养人做人的,成为什么的。所以后现代的提法更强调个别性,强调爸爸妈妈要找到有效的,而不是正确的东西,要去追求。因为这个世界没有谁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任何人写书不是为你孩子写的,只要爸爸妈妈细心体会孩子的需要,而不是主体社会推介什么,这是真正对孩子有效的教育,而不是逼着孩子成为另外一个人。完全无视孩子是谁,比如关心孩子会不会成为某个人,比如刘亦婷,我们希望把孩子变成刘亦婷,实际上仔细想想这对孩子自我是否则的,所以不可能是有效的。后现代谈到,现在孩子的成长方式和我们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成长方式不同的,那时候基本的生理需求没有满足,所以一生追求物质和欲望,所以我们有很强的成功性,我们想成为重要的人是因为我们想回到安全感,现在爸爸妈妈生活的时代没有安全感,所以我们希望成为重要的人,是渴望安全感。

那时候在爱和被爱方面没有被满足,我们有一个依恋关系,我们渴望别人喜欢我,因为我们自己不喜欢自己,希望社会和他人喜欢我,以帮助我喜欢自己,这些孩子的父母都生活这个时代的,有强烈的认同障碍,所以渴望成功,成就,成为精英分子,通过社会认同满足自我认同。在2000年以后的孩子或90年以后的孩子,他基本上满足了,物质满足了,安全感满足了,爱与被爱满足了,剩下就是被尊重和成为自己。我们的孩子心理需求整体来看,当然也有大量的例外,从整体来看,90以后的孩子,或2000年以后的孩子首先需要被尊重,第二就是成为自己,不想成为别人。所以这个时候,孩子的需要和家长能看到和感受到不一样的,因为家长一生处在认同危机里,一直渴望看起来比别人不差。所以提到后现代不是我要提,是编导们认为这个词比较好,就用了这个词,当然我也同意了,主要区别就是追求个别性,替代追求统一性。

http://zhuanti.psychcn.com/zhuanti_text/11/10/10/1130494e9266ea10bed.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