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子勋:亲近自然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2011-09-22 17:49:15)
标签:

教育

    不知从何时开始,“育儿焦虑症”成为当下中国父母的普遍“病灶”。身为《父母世界》主编和两个孩子的母亲,朱正欧同样被市面上各式的育儿经困扰得不知所措。“当我们向先进国家学习他们的教育方式之时,今年突然又杀了一个回马枪。一个在国外的华裔妈妈‘虎妈’,开始说中国人严教的方式好,孩子考试成绩多么高,全球测试排名多么靠前,很多中国妈妈一下子又慌了神,这事该怎么办?到底还是按原来的自由、尊重、轻松的方式,还是要拿出更多中国传统的东西?”朱正欧迷茫了。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的新书《家庭成就孩子:李子勋的后现代亲子课》如及时雨般在6月出版发行了。他从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在自序中李子勋这样写道:“本书存在一种未来和自然取向的观念,希望弥补主体教育中父母在养育孩子时那些容易被忽视,或者误导的方面。父母不要否定原有的教育孩子的任何观念,只是把一些新想法融入其中就可以了。”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他的育儿经――
    
   不要试图跨越孩子们正常的大脑发育期
  
   你知道吗?2岁之前的孩子,父母不应该过早地使用人类生成的音乐、图形、知觉模型包括语言刺激孩子,而应把孩子充分交还给大自然进行培育。7岁以前,孩子是完全右脑性智力,主要体现在直觉与想象力、视觉敏感力、独特的联想与感觉,所以该阶段千万不要过度刺激孩子的文字能力,直到他的左脑开始发育。7~11岁是孩子左脑智力发展阶段,包括抽象能力、推理、数理、线形分析、语言应用等。15岁以后,孩子会结合感性与理性两种学习方式,开始真正有目的和由自身动力决定的学习,这个时候孩子已经不需要学校与家长的敦促了。
   以上是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在新书《家庭成就孩子:李子勋的后现代亲子课》中,特别强调小孩子成长发育的不同时间段。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同龄的孩子更为聪明和优秀,但事实却告诉我们,家长们不要试图跨越孩子们正常的大脑发育期。
   李子勋在书中谈到,人们总是喜欢以一个成年人的眼光去猜度孩子,与人们喜欢用自己的经验去猜度别人的言行举止是一样的心理情景。因为只有我们自己理解的东西,才能通过交流去理解别人。这就是一岁的孩子会喜欢天线宝宝而非林黛玉的原因,天线宝宝是孩子气的,语言、行为、故事情节都是孩子气的。人类或动物的审美有一种相似性法则,喜欢像自己的人,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法则猩猩才喜欢猩猩,生命的体系才不至于混乱。
   孩子喜欢自己能够理解的东西,知道这一点,聪明的父母会用孩子理解的幼稚化的声音和表情去与孩子交流,也只有这样的交流会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而另一些父母恰巧相反,他们用成人的语言和姿态面对孩子,过多引导孩子关注语言,包括背诗、识字、说话,甚至逼迫孩子快速发展语言来迎合亲子交流。如果父母真的这样做,孩子小的时候看起来似乎会比别的孩子“聪明”一些,但长远地观察会发现,这些孩子的智力多半不如别人。李子勋指出,知识阶层不高的父母喜欢幼小孩子呈现出智力上的聪明,会无意识地鼓励孩子成人化,这是一种内心的补偿机制所致。高知识阶层的父母往往更愿意接受孩子按照自然的方式缓慢成长,但结果是后者的孩子要比前者聪明。
   研究天才人群你会发现,这一群人早期语言能力都不太好。正是因为没有语言的限制,他们对世界感觉系统维持着高度的敏锐。真正的智力是人类对存在的知觉能力。而不是学到的科学与知识。人的知觉是一种思维、分析、学习、模仿、创新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鼓励他们对自然的兴趣,愿意自己去探索新鲜事物是很重要的。
   在李子勋看来,理性是人类文化内化而致的,幼稚才是人类在自然中真实的状态。过早刺激左脑可能会使右脑不能饱满发展,右脑发育不够饱和的孩子,是终生都会有情绪干扰的。像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这些世界上知名的大科学家,他们的成就并不是因为书读得多,而是他们保持着敏感的知觉能力和对事物盎然的兴趣。当我们过早给孩子成人化的语言、行为、故事和电视节目的时候,这些能力就被磨损殆尽。
  
  孩子是源于自然的精灵
  
   李子勋在书中写到: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每个孩子从母体中新生也必然携带了全部自然的信息。在未被人类文化、语言、价值体系影响以前,孩子是以自然的知觉在感知外部世界。很多知觉的模型早就蕴含在生命体系中,孩子是在大自然信息引导下从生命内部唤起生命的智慧。家长要相信自然蕴含的智慧远胜于人类科学表达的智慧,所以让孩子亲近自然,接受自然的滋养正是提升孩子心智能力的最佳途径。
   从对儿童的研究发展来看,儿童首先发展的是触觉,在胚胎里就开始发展,然后是嗅觉、视觉和听觉。为什么儿童要触摸?因为他的触觉发展是最快的,和孩子触摸也是交流。我们不要以为和孩子讲话就是交流,对2岁以前的孩子来讲,说话是最不能交流的,因为孩子的左脑还没有发展。
   当今的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共同研究出来的教育思想认为,过早地使用人类生成的音乐、图形、知觉模型包括言语刺激孩子,是给孩子人化的知识结果,这更适合和人交流,但是这种交流会让孩子“变老”,或者使孩子初始状况的智力迅速衰减。我们要记住那么多狗叫是非常费神的,但是只记住被人类简化的狗叫声“汪汪”却很简单,也就是说,我们过早进行人类文化浸染的结果是让孩子记住了“汪汪”,却忘掉了“存在”有巨大的复杂性。
   书中主张人类文化对2岁孩子的教育和刺激不要超过1/4的比例,3/4要在自然中形成。我们知道,在音乐当中不管我们的钢琴弹得多么美妙也比不上黄河、瀑布的声响,钢琴永远不能模仿大海波涛的澎湃,小提琴拉出的风声永远没有真正的风丰富多彩、震撼。人类的衍生物是来自于自然,通过模仿自然来逼近自然,但自然永远比人类要真实、要复杂、要多样化。在西方,很多妈妈会在孩子出生3天带着孩子去大自然闻青草味,因为孩子的嗅觉发展得最快,所以带孩子去嗅各种各样的味道。当他用触觉、嗅觉感受风的吹拂、水的打击,这些信息远比过早给孩子提供一个分类信息好。
   李子勋介绍到,人自然的天赋才能有四方面:色彩、结构、音乐和记忆。只有在这四个方面突出才叫天才,清华大学的博士不叫天才,那是靠学习得来的。而孩子在这四个方面很棒的,才是有天赋的能力。想让孩子成为天才,就不要破坏这些天赋的能力。
   他认为,不管理性的知识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多重要,但由于社会现实中人类文化比比皆是,家长要有一种补偿意识,尽可能让孩子在一种更自在的方式中成长,尽可能地给予孩子更饱满的自然信息。
   按照这种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来看,小学生的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感受,不要那么强调成绩,中学生的家长要关注孩子如何习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增进效率,不要太在意孩子在班上的成绩排名是比较好的做法。不要担心孩子会因此学习不好,强调成绩和学习内容是老师和学校的工作,家长要成为一种现存教育不足或缺陷的补偿系统,学校不关注的家长就要关注,这样孩子在学习的压力下不至于产生厌学的心理。
  
  犯错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要
  
   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烦恼,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相似的问题。1岁:吵夜,缠人;2岁:不好好吃饭,说话发音不清;3岁:乱拉屎尿,乱涂乱画;4岁:捣蛋,违逆,恶作剧;5岁:撒谎,欺负小孩子、小动物;6岁:闯祸,偷拿别人的东西,砸烂玻璃;7岁:多动,贪玩,不爱学习;8岁……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心灵像一个空白的录像带,需要对所有情绪(快乐、痛苦、悲伤、骄傲、自满、受挫、爱恨)作预演体验,留下适当的印痕,今后的日子里这些印痕是可利用的资源。在面对复杂环境时,孩子通过“心理反刍”,找到较为合适的应对方法。像人体免疫系统的形成,1~3岁是一个最佳的时期,过了这个时期,要形成有效的免疫,肌体就要付出应激与发炎的代价。
   在李子勋看来,其实犯错是一种心理需要。孩子小时候犯一些错误,通过错误来确知与外界或他人的关系,可以获得对犯错的“免疫”。人类的孩子与哺乳动物小时候一样,要在游戏中预演攻击与防御、残忍与仁慈、捕获与逃避,才能获得生存的能力。小时候未曾体验的东西,长大后就欠了债,内心总有些不安宁。有时会以冲动般的行为或变样的举动来实现那些未竟的“事业”。孩子在2~5岁时,许多负性情绪:愤怒、对抗、残忍、嫉妒、仇恨都要有适当的表达,从中获取管理这些情绪的经验,学会节制。孩子犯错需要合适的年龄,5岁孩子当街撒尿,别人只会一笑,12岁还当街撒尿就会被视为品行不端。同样,一个小孩子伤害小动物,遭受过父母的“斥责”,长大了就不会跑到动物园去跟狗熊过不去,这可能是幼稚行为的延迟出现。孩子小的时候,该犯的错误没有机会犯,到了不该犯错的时候,却用幼稚的行为去“补课”,那真是有些得不偿失。
   人们常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小错误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错误,究其原因,是没有犯错的经验。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成长的资源!积极地看,每个孩子都会欺负别人,也会被人欺负,从中可以学会自我保护。砸烂东西、伤害小动物,从中学会怜悯、爱惜和承担责任。对人撒谎,从中知道诚实的重要,学会如何保持缄默或运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句来应对困境。与父母或老师的对抗,怀恨在心,谩骂,违拗,向别人水杯里吐唾沫,从中学习协调与权威的关系,学习服从与心理平衡技术。逃学,不做家庭作业,上课不好好听讲,体会到自由是有代价的,短时的放纵必定有长久的损失。比较严重的错误是斗气打架,偷拿别人的东西,恶性撒谎,侵害别人利益,无故离家出走等,这些错误看起来很糟糕,但孩子还是可以从中获益,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承受不愉快的处罚和社会压力,遭受孤独与焦虑等。
   书中也指出,当然并不是一定要鼓励孩子去犯错,顺其自然比较好。犯错也需要有一定的心理能力,没有心理能力的孩子可能也不敢犯错。研究发现,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犯错的机会要多一些,错误也要大一些,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在化学试验中,曾把一个小试验室炸翻。可以说,敢犯错误的人都会是一些有希望的人,关键是犯错的时机要把握好,在该犯错误的年龄犯些必要的错误。小孩子如果犯了大错(面临学校除名,巨大的赔偿,离家出走等),就成了孩子人格发展的危机,父母有时也不得不帮助孩子承担部分责任。要让孩子不犯大错,必须让孩子从犯小错中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那么,明知孩子的行为会失败,家长是任其下去还是要制止,这要看犯错后的责任孩子是否能承受,如果不能承受,帮助他预见后果是重要的,不让他犯不该犯的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