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
(2011-09-15 15:02:56)
标签:
教育 |
分类: 心理与生活 |
我们生而为人,却在人生路上逐渐远离自我。要成为一个心理意义上的“人”,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做回真实的自己,需要我们敢于开放内心去体验“我”,并且学会真诚智慧地表达自我。
真实的自我
“好压抑!想做真实的自己,想做就做,想说就说!”……我们不想戴着假面具做人,都希望活得痛痛快快,但是总会有些事有些人,让我们感觉像是被无形的绳索束缚着。
“什么都不用想,把自己真实地表达出来就是。”……有人这样说,也有人这样做。比如微博私奔时的王功权:“真实与道德之间,我宁愿选择真实。”“自私”、“不负责任”等谴责不绝于耳。他这是否是做自己?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看来,做自己就是成为真实的自我,这意味着体验、意识、行为的和谐统一。按他的定义,“想说就说,想做就做”未必是在做真实的自己——如果想法(意识)与内心感受(体验)不一致,那么任何表达(行动)都可能是“自我防御”。换句话说,如果你不了解真实的自我,就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在做真实的自己。
虽然我们都想做真实的自己,但是接受只是做“真实自我”的人却非常少,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希望成为“理想自我”——我们将外界对我们的期待内化而虚构出的“自我形象”。做自己,就是发现和接受自身的复杂性,包括自己个性中令人不舒服的部分,也就是内心的矛盾和欲望的双重性。
对外和对内的斗争
王功权最终还是放弃“自私”,做了中国式的“无私者”。让王功权回家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舆论压力;二是负疚感。这也是我们在做自己的道路上通常会遭遇的阻碍。
“做自己意味着必须要有自己的渴望和思想,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也就是说能够‘自主’。”心理治疗师穆萨•纳巴蒂说。自主意味着敢于说“不”,敢于辜负父母的期待和投射,敢于超越集体、社会和文化的条条框框。20多年前,中国大地上开始流行一句座右铭:“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多少折射出一个现实:中国人迷失在集体意识中多年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但是王功权的事仍让我们看到,集体主义传统造成的深远影响。“很多人希望我像他/她样那样活着,我没那样活着,他们便谩骂。”王功权说。
说出“攻击‘自私’就是攻击人的自尊,放弃‘自私’就是放弃自尊”的美国作家安•兰德如果在世,一定会力挺王功权,但这可能也无法改变“自私”在中国极为负面的形象——无私、牺牲、奉献仍是主流文化所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