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夏心理教育
华夏心理教育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773
  • 关注人气:1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与孩子:一种无意识错误行为

(2011-05-30 11:10:16)
标签:

育儿

中国

亲子教育

情绪

盲目性

杂谈

父母在与孩子的关系中,往往存在一种无意识的错误行为,那就是两极化。这几乎是很普遍的,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

什么是亲子关系中父母的两极化行为呢?

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管束,开始很紧,每件事情都关心,有一天,孩子被管的终于不耐烦了,于是父母觉得自己的爱心没有被理解,就会导致全部不管。而这全部不管可能比全部管更有问题,有些孩子就此象被放弃了一样,有的就走上错误的人生路。

这种全部管和全部不管的情况,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中两极化的范例。

两极化的本质和亲子教育父母情感反应的盲目性是有关系的。这里所说的盲目性并不是一种批评,而是指在亲子教育过程,我们人类其实到现在都是很少被教育如何养育的,大小中学中,甚至研究生或者博士课程中,并没有一种课程是给予养育孩子知识的(插曲旁注:这是一种批评,我们的教育究竟再给我们什么,它是否真正教会我们去如何生活,而不仅仅是常人几乎永远用不到计算导弹飞行的微积分等等)。我们这方面的学习一般是下意识的学自父母或者周边人的养育行为,而同时对进一步在管理孩子的互动中,对与孩子互动中的情绪管理更加是不可能学习的。

这里我们首先要知道,两极化的行为过程往往带有某种简单化的情绪。客体关系精神分析创始人克莱因将此类情感定义为偏执位的情绪。这种情绪往往是很婴儿化的,除了体会“很爽”之外,更多带来的就只有破坏性而已。其实是很幼稚的。

其次两极化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是一种无法调整自身的情绪的坏榜样,正如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所指出的:“经验的复制……(认同)经由内射的机制而建立小孩的驱力被父母的禁止阻挡。如果这些禁止是非创伤性的,那么经由无数良性的回忆,孩子将摄入父母这种克制驱力的态度......结果,若孩子内射了许多恰到好处的挫折经验,那他婴儿期驱力就可被一种平静、安抚及关爱的态度驾驭,而不是被一种父母的攻击态度凌驾,小孩之后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处理自己的驱力要求。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力。”

其三,两极化的方式中全部不管的错误,是父母不愿承担自己父母责任的做法。从心理层面说,是父母对孩子成长中父母自己必须承担的挫折和情绪不负责,而让孩子去担负自己的责任。

那么对于两极化的情况,父母如何应对呢?

其实两极化的应对,与父母自身作为人的成长是直接有关的,这里的成长不是参加什么潜力工作坊。而是需要在培养孩子中,对于自己的情绪有一种正念,所谓正念,就是明了自己正在经历的情绪是什么,稍稍给自己一个缓冲的心理空间来思考和调整一下,虽然这不是立即能够做到的。

或者有时候,不小心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无妨,只要能够坦诚的与孩子去沟通,这样基本不会有不良后果。

避免两极化,持守中庸之道——要管,要管得适当,但不能管太多;有的该不管的时候要有决心不管,不管的适当。

有时候当然不是一件说是轻松的事情,因为这是对自己情绪能力的一种提高。这种提高是有些痛苦的,这和所有成长要面对的一样。这也需要一种耐心和毅力的事情。

同时友情提示,这可能需要平时有一点正念练习,正念的做父母。

文/徐钧:心理咨询师,中国首位聚焦(Foucsing)训练及认证师,自体心理学家,佛教与心理学对话学者。

http://www.psychcn.com/psylife/201105/2749753526.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