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家庭教育的语录

(2011-03-17 16:46:54)
标签:

家庭教育

杂谈

阳光心语室     许志强 编
一、孩子小的时候,尽量少地给他语言的刺激,而是带孩子到大自然,让他去聆听各种大自然的声音,观察大自然的各种景象,让他自然地感受,那样孩子的感受能力会丰富许多,2岁后再加进去人类语言的刺激,因为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是苍白的。
二、在孩子五岁之前,怎么爱孩子都是不过的。这个时期是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期,对形成孩子的安全感特别重要,所以妈妈要无条件地爱孩子,而且怎么爱都不为过。
三、关系大于一切(这一点李子勋特别强调!)。一定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当你和孩子关系好时,你打他他都不会计较,但如果关系不好,别说打,说他两句都不成。
四、孩子说不想学习或者不想去学校时,那你要去关心的是他和老师的关系怎么样,喜欢老师吗,喜欢学校吗?如果他喜欢老师,喜欢学校,那他就不可能不喜欢学习。所以,家长一定要跟孩子的老师处理好关系,尤其是在学校处于劣势的孩子,家长更要去接近老师,想办法让老师喜欢自己的孩子。
五、孩子特别是聪明的孩子,学习可能是起伏的,家长不要盯住孩子一时成绩没有考好。如果没考好,要说近期孩子可能状态不好,而不是说他不用心,不努力,这时要关心近期和孩子的关系,孩子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
六、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常在他面前提这种人。你不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别在他面前提这种人,孩子会朝你想的那方面走。
七、如果是男孩,当到5岁左右时,父亲就要介入了。父亲在这个时候介入,并处理好跟孩子的关系,那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就不会和父亲相对。男孩子6岁后,会比较不听妈妈的话,这个时候,妈妈要学会放手,让爸爸来让孩子的领路人。
八、对孩子的提出的要求,要温柔地坚持。如果你是温柔的但是是摇摆的,那孩子会不听你的;如果你是冷漠的而且是拒绝的,那孩子会觉得孤独无助。
九、我们可能都不喜欢和接受目前中国的教育而喜欢西方那种民主的自由的平等的教育方式,但不要在孩子面前说我们教育体制不好,我们不希望培养一个不能适应社会的子女,那样他会很痛苦。让他在学校接受我们东方的这种教育体制,而在家,可以跟孩子一起学习西方的那一套,把两种教育结合起来。
十、家庭是孩子的港湾,允许孩子有情绪的发泄。当孩子在外面遇到不顺时,要帮助孩子,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
十一、如果想让孩子学习,就一定要让孩子尝到学习的甜头。
十二、当你想纠正孩子的一些坏习惯时,要专一,一次就一个。许多家长实行代币制,最终没什么好的效果,其实就是目标太多。
十三、如果家庭关系融洽,你允许孩子玩游戏并跟他一起分享,他就不会上瘾,但如果你反对拒绝他上网,他就会沉迷。
十四、孩子遇到挫折时,要主动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失败和不足,让他觉得不只有自己才这样失败(父母不要永远高高在上,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而孩子都是错的),让他看到希望。
十五、规则太多的家庭,孩子反而没了自我约束的能力。
十六、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这种平面的比较除了挫伤孩子没什么意义,但可以拿孩子自己跟自己比,这种纵向的比较会让孩子自省。
十七、当别人不认同自己的孩子时,家庭更要认同接纳他!
十八、当孩子有要求时,不要轻易地对孩子说“NO”,要说“YES”,然后跟孩子分析怎么去达成,说了“NO”,一定要讲明原因。
十九、孩子做什么事情时,不要批评了他然后替他去做,而是批评了他,让他自己去做。在教育孩子时,要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十、当你在打孩子时,你要想,你是不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愤怒。
二十一、允许孩子犯他那个年龄所犯的错,如果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情,不要忙着去责备处罚他,人生是不断体验的过程,他自己会成长。无论孩子以前犯了什么错,当孩子站到你目前时,你看到的应该是一个全新的孩子。
二十二、如果你问孩子什么,既然你要问,你就要相信孩子说的话,不要逼着孩子去撒谎。如果你不信,那你最好不问。
二十三、当孩子继续一个不好的行为时,去改译他行为的意义即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个行为。
二十四、青春期对策,学会示弱,让出空间,装傻与换位,让权利和责任并行。
二十五、男孩早恋,要告诉孩子责任,他要承担什么。
二十六、女孩早恋,母亲要做出非常喜欢和欣赏那个男孩,夸张做作地说那个男孩的好话,让女孩去想“他真的那么好?!”继而去思考,去反省。
二十七、解决冲突的策略:暂停、延迟、改译、部分退让、认输、隔离。
二十八、孩子有“症状”,可以把这种症状看成成长中的伴随状态,比如朋友,从而导向一种积极的生活。
二十九、要教会孩子去体验和识别情绪,如果他笑,你可以说“高兴了?”如果他哭,你可以说“生气了?”

三十、五类孩子可能是天才:有强迫障碍的孩子、眨眼抽动的孩子、有精神病家族的孩子、躁抑症的孩子,有孤独倾向的孩子。


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
我们对他人的感受,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反射。一样的,在对待孩子时,我们实际上是在面对一面镜子。
孩子有坏习惯时,如果妈妈的接纳方式得当,坏习惯会自然的消失。
言语有一种能量,你说孩子是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更重要的,你觉得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正好是你内心中认同的那部分,最后,孩子他就会真的成为你说的那样。
不是问题抓住了家庭,而是家庭抓住了问题。
父母同样受到文化、家族力量的影响。在孩子面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自己。
孩子的问题,不一定是父母本身的责任,而是父母说话的方式造成的。
问题儿童与家庭
有问题的孩子,往往能够改变家庭和夫妻关系。
分化不良,不能从原生家庭中分离出来,是中国传统家庭的特点。
告诉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就不要常回家了。
东方家庭的孩子比较善良但幼稚一些;西方家庭的孩子更独立,不会因家庭琐事而争吵,他们大多关注一些价值观方面的东西。
最初我们对未出生的孩子的态度会影响这个孩子。
孩子在5~6岁以后才有心理发展。
人生的三个重要时期:2~5岁;11~16岁;18~25岁。一般人过了25岁以后就很难改变了。
很多人的创伤都来自妈妈早年对自己的创伤。
共病——一个疯狂的孩子后面,必定是一个疯狂的母亲。母亲的很多信息不是通过言语来传输的,母亲通过与孩子共处的生物场去影响孩子。母亲内心的宁静、稳定对孩子十分重要。
在太太怀孕之后,到孩子6岁之前,丈夫就是做牛做马也应该,这样可以让太太顺气。
中国的妈妈对孩子的依恋比孩子对妈妈的依恋要多。
对错判断与神经症冲突
神经症冲突就在于否定自我中的一部分,而又不得不接受自己的那一部分。二分法的价值判断造成了对自我构造中的一部分的否定,不喜欢自己的一部分,不接受自己。只有完全的接纳自己的全部才能避免神经症冲突。
孩子5岁时突然对外部世界发生很大的兴趣。家长要好奇的、欣赏的看着孩子他在干什么,不要忙着纠正他,阻止他、教育他。
用文字去干扰他,而不是去评判他的对错。
孩子在5岁前,对语言的理解是比较难的,对孩子太多的价值观、对错的判断会让孩子感觉妈妈不喜欢他。
不要过早的把价值系统塞进孩子脑子里,对孩子对错的判断造成了孩子自我的分裂,他的眼睛就会比较暗淡无光。
尽量减少跟孩子交流中的非此即彼的交流模式。
左右脑与早教
过早的发展左脑比不发展还遭。左脑细胞发展语言思维,历史较短,人的右脑细胞很古老,最早先发育。6岁前,孩子以发育右脑为主,7岁之后发育左脑,7~11岁左右脑共同发展。右脑发展的越好,左脑就会越好。对左脑刺激过强发育太快后劲不足。右脑其实与心脏联通,右脑主管感觉。
所有左脑的信息都要经过右脑的处理,所有过早开发左脑的人,在到了初中2年级的时候就会落马。
早期聪明的人以后只能成为匠人,很少能成为大师。大师在小的时候,看上去都比较笨。
过早的对孩子进行人类音乐的刺激,会让他缺乏很多,让他多听大自然的声音,更有利于他的创作。
左脑的东西都是需要用语言描述的,右脑的东西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当我们过早的开发孩子的左脑时,孩子就习惯于用语言去描述他的所见所闻,但是他所能够描述的仅仅是他感受到了的极小的一部分,所以当他在用语言描述时,他就已经丧失了很多东西。
当孩子在涂鸦时,千万不要让他去学画画,因为当他要画出被别人认同的画时,他就会对绘画失去兴趣。
我们的教育是让他保留他的那份天份,而不是去发展他的什么潜能。你教他什么,他就会失去什么,因为他丧失了他原初的东西。
左右脑与早教
对于刚出生的小孩,应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保留孩子的敏感力。
在孩子没有学会分类之前,不要让他认字。过早的认字会让孩子丧失掉他的图形思维。文字思维是趋向于简单化,这是脑神经的运作机制:它能用两个神经完成的事情,就不会去用10个神经去完成,而图形思维则是需要大量神经参与工作的。一旦孩子过早的认识字,他就会仅仅发展文字思维而丧失图形思维。他就会习惯于用简化的、概括性的文字去描述世界,而这种描述是极不完整的,因为他只能用文字描述,而不能很好的画出来。
在孩子3岁前,要让孩子饱受刺激,去大自然中感受信息。
教他说话,但不要教他认字。7岁时开始认字最好。
人在胚胎中的发育会重复所有生物的演化过程。心脏细胞最古老,最先发育,左脑是比较年轻的细胞,右脑细胞比左脑更古老。不要在右脑饱满之前开发左脑。
当我们用语言去描述孩子的时候,就很有杀伤力,应多使用非语言的交流。

关于孩子的学习与养成教育
不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到不舒服,要让他有快感,不要在孩子学习时批评他的坐姿,写字潦草,等他学完之后再说。
投射性认同:妈妈关注孩子的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你关注他撒谎,而且只关注他撒谎的行为,而且每次你都能找到他撒谎的坚实的证据,那孩子就会认为他自己就是一个liar。
陪孩子学习、读书,孩子用的不是自己的智商,而是用了你得智商。你唯一不能帮孩子的是帮他读书。

4年级以下的小学教师必须要长得漂亮,要温柔,这样孩子就较少出现青春期逆反。
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少的可怜,而且大多数将来都用不着,鼓励孩子多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书。
关于孩子的学习与养成教育
看书只取所需,不必全部都看,做到好读书不求甚解。
让孩子的某一方面出类拔萃。当智力在某一点上达到优秀时,智力是会拓展的。若孩子厌学,你可以让他专攻某一门他最喜欢的课,其他学科先放弃,当这门课达到优秀时,其他课就会自然也好起来。

11岁以前,小学阶段暗示的技巧:当孩子考的不好时,你可以表现出不高兴,但当孩子问你是不是因为他考的不好而不高兴时,你要说:不是因为你考的不好,我只是今天不知道为什么不舒服、不高兴。
当孩子考的很好时,你可以表现出高兴,但不要告诉他你是因为他考的好而高兴。
当我们的孩子被老师骂了,我们应该抚慰孩子而不是成为老师的帮凶。撒切尔夫人,侍者洒汤在大臣身上,撒切尔夫人拥抱那个侍者说:“我们谁都会犯错。”

学校里的老师从来不想去理解孩子什么,只会想当然是什么。
代币疗法:只针对孩子某一个关键的问题进行奖励,而不是对所有的问题的改善都奖赏。

夫妻双方应避免高度一致性的教育方式
双方的教育方式应有一定的差异,高度的一致性会对孩子产生压抑。
本人理解:大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具体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父亲有父亲的特色,母亲也要有母亲的特色。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双方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尽管不同,都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两种方式都是孩子喜欢的,可以接纳的。双方只是方式的不同,但是不可以存在对立。不同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感到世界的丰富多彩,而严重对立的教育方式却会让孩子分裂。
关于规则:
一个不服从规则的孩子就是一个创造规则的孩子。
作为父亲一般不怎么评价孩子,不喜欢对孩子进行价值判断,而做母亲的则经常评判孩子,所以3~5岁之间最好由父亲来带孩子。
外在的规则越少,他自身自在生成的规则就越多。
只给孩子一条规则——尊重爸爸妈妈就足够了。
北京123中学,校规有200多条。北师大附中校规只有几条。
美国只有一条规则:你的行为不要影响他人。

与孩子沟通的八大要点
      第一、无知
     孩子十岁前,妈妈扮演的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角色,是孩子强有力的后盾,给孩子安全感很重要。孩子十二岁青春期来了以后,这样就不行了,孩子十五岁后如果还表现出无所不能,什么都懂,孩子都要听我的,就极其糟糕。首先要把自己从权威的角色上放下来,应该说:“妈妈不太知道你们现在想什么,要做什么,你需要妈妈什么样的帮助,详细告诉妈妈好不好?”
   用无知的方式更容易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第二、对孩子好奇、保持兴趣
    兴趣是对孩子欣赏的态度,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要让他感觉到你对他有兴趣。如果在一个部门当领导,对大家保持兴趣、好奇,就会是受欢迎的领导,如果满脸都是价值判断、好恶,别人跟你在一起就会觉得不舒服。父母要把价值深藏起来,给孩子一个彼此冲突、矛盾、多样的价值混乱时期,不要忙着帮孩子找到所谓正确的道路,那样可能适得其反,孩子失去自我的判断力与鉴别力,不能形成自我的价值倾向,结果是觉得是在为别人活着,为别人学习。让青春期的孩子品尝逆反情绪给他带来的痛苦与麻烦,好奇地、用欣赏的眼光分享他自我选择的价值观、美感、哲学概念与逻辑。当然,幼稚在所难免,但这些幼稚的思想打着孩子自己的标识,属于他自己的天地。尊重这些就是尊重孩子。
    家长能做的是提醒孩子社会规则:“你内心如何看世界是你的权利,面对客观现实的时候要按规则办事。”这样做就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内心与现实的边界意识,让孩子可以在两个层面来接纳自己。成年人很多心理痛苦正来源于搞不清内心与现实的边界在哪里。
第三、积极假定
  使用正面的解释系统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
第四、非语言交流
第五、重视fell
  当孩子做错了时,表达你难过、着急、紧张、担心的感情,而不要直接说孩子错了。
第六、坦诚
    第七、改译孩子的行为
    五岁的小孩偷拿幼儿园的书回家。改译他的行为:“老师是不允许把书拿回家看的(不是想占有,而是想继续阅读),你要把书还回去,明天在幼儿园里接着读。”
   母亲可以收起书,在第二天上幼儿园的时候托付孩子把书带着,并微笑着让孩子在自己面前把书交还给老师,给予及时的表扬,并说放学后妈妈要听孩子讲书中的故事,看他是否把这本书看完了。

   处理孩子的破坏行为或出错,只有两个原则。一是要孩子自己承担责任:让他把书交还老师。二是帮助孩子从错误中获益:仔细阅读这本拿来的书并回家给父母讲述。要实现这两个目的,有两种方法。一是避免说孩子错了,更不能说“偷”这个字眼。因为这样的词极容易引发孩子的焦虑,感觉妈妈不喜欢自己。要说“不怎么好”,或“这样不太好”,可以隐含一种委婉的责备。
    当然,首先还要把他的行为导向一个良好的动机,而非一种糟糕的动机,使他好的意愿被强化。二是要在孩子改变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让孩子觉得虽然自己干了件不太好的事,妈妈仍旧是爱自己的。
与孩子沟通的八大要点
      第八、Yes——Maybe——No
      对孩子提出的不恰当的要求,要说:“你的想法不错,很有意思啊,不过我能问一下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能告诉我你进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吗?你能告诉爸爸妈妈能帮你做些什么吗?”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澄清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拒绝他,他反而会坚持。当你坐下来听他计划的时候,他就会发现自己什么计划都没有,需要的只是爸爸妈妈认同、接受他的想法,不一定要实施。如果这时驳斥他,他反倒一定要实施。
               家长可以先说“yes(是的)”,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说“maybe(也许)”,尽量不说“no(不行)”。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过分的要求,其实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实现要求,而是要看爸爸妈妈的反应,是不是真的在意他,尊重他。
孩子应该经历的8件事情
1、独处。
2、受到挫败并学会自我安慰。
3、友情与分享。
4、养育小动物和植物,最好是狗,兔子也不错。
5、犯错并为之负责。负责但并不一定要坦诚,通过做正确的事,好的事情去补偿他的错事就足够了。
6、为父母做一件事。
7、一项爱好(音乐、绘画、模型、运动等)。
8、游泳。
 http://club.psychcn.com/viewthread.php?tid=66777&extra=page=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