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兄弟》揭示人物心理命运【华夏心理与生活】
(2011-02-28 16:56:52)
标签:
汶川你是我兄弟一枝花内疚感老二娱乐 |
分类: 心理与生活 |
最近,连续播出的电视剧《你是我兄弟》反响很大,也是2011年开年以来收视和口碑最佳的作品。该剧讲述了一家四兄弟在父母遭意外去世后,互相扶持成长,由于各自不同性格,历经不同成长道路中发生的故事。该剧对80、90年代生活元素的生动再现,画面处理的简单、朴素都成为和观众缩短距离感的“法宝”,而关于兄弟和恋人之间极具伤感气质的故事和颇富喜感的台词形成强烈对比,使得观众对这部戏好评有加。从心理的角度,资深心理咨询师则有独辟蹊径的解读。
曾有个难忘的体验,手里握着一张白纸,慢慢揉搓,闭上眼用心感受那一点点针刺般在掌心的磨砺,睁开眼,平整的白纸已变成扭曲的纸团。这就是人生吧,每个人的身心每分每秒都必须承受着现实生活全方位的刺激,仓促间褶皱遍生,内心混沌。所以荧屏上的跌宕如同重新展开的纸团,把条条岁月碾过的痕迹清晰的展露出来,刺动观者的神经。
看《你是我兄弟》,恍惚浮出了江湖的影子。如果说金庸在想像的世界里用一份慈悲和怜悯成全了小龙女,允许他们相偕归隐,“一枝花”却无论如何逃不开更真实而残酷的时代,只能飘零,无以善终。编剧和导演们认为这是自己经历岁月洗礼后的一声叹息,在真实的生活面前,无常是唯一的答案。但心理学某种论调却认为似乎所谓命运正是受你内心深处的呼唤而来,被打造的个性是真正的命运之手,主宰着看似无序的纷纭事件。
写戏的人似乎很容易把人物写成如影子般相随,黛玉与晴雯。风马牛的表面下隐藏极其相似的内核。这部戏的男女间更相互映衬,老大与一枝花,英子与老二,甚至大嫂与老四,都似乎嗅到共通的气息。
■“一枝花”的虐心
虐心,是网络上又一个流行,就像《你是我兄弟》里的17集,“一枝花”被强奸激怒了无数的观众,尤以男性为多,“我作为一个男的,心疼真是锥子锥的一样”网友慨叹。最纯洁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梦中天使被人世间最龌龊的丑恶玷污。这样的桥段其实不是编剧的自创也并不新鲜。真正“病态”的正是天使自己。就像很多人同情被家暴的女性,但心理学研究却发现有些女性潜意识里其实在“找虐而受”。这种扭曲的深层次心理往往源发于早期创伤带来的恐惧与无助,进而表现成被压抑的愤怒与悲哀。
随着天堂般的世界崩塌,花蕾蕾永远被冰封于含苞的时刻。她身上始终的白色不是单纯的纯洁象征,更是悲哀的包裹。在她创伤的内心迷失着一份自我,伴随无助还环绕着恶魔般的念头,“你不好,不值得,都是你的错……”。就像她白大衣上总灰暗暗的衣领。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孩子早期都有一份“天使情结”,如果周围环境发生不好的变化会本能的根植“都是我的错”。对这一概念至今铭记在我心中的是在汶川地震儿童评估量表上有这样一道题“你觉得地震是你的错吗?是你不好而带来的吗?”那些已被教导很多遍可以很清晰表述“地震是地壳运动”的孩子们,很多都在纸上留下了刺目的“√”。所以如果没有被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呵护,或许就会有一个哭泣的自责的小孩子长久的停驻在内心,在面对情感时,尤其是女孩子不敢去接受阳光的被爱,所以“一枝花”怕的不是老二,而是自己内心的不许。所以更习惯性的停留在阴暗的黑影里,因为只有这样的“自我惩罚”才能让她的内心有着他人不可思议的一份“坦然”,就像花蕾蕾安静的去给强奸她的男人洗脚那样,悲剧的理所当然。最后的结局也暗合天意。现代医学在探索脑瘤的女性患者的共同因素时,在心理层面的确找到一些相关的内容,如容易纠结,自我不认同的内心等。虽然还未成定论,已足以唏嘘。冰冻的内心是自我防御的外壳,花蕾蕾们在自己设定的悲剧里漂泊。
■老大的“十字架”
老大那令很多人厌恶的行为背后有着和花蕾蕾惊人相似的心理背景。巨大的失落让他躁动的青春迅速沉重,不得不扮演父亲的角色让他无措。他只能习惯性的模拟父亲的方式来面对生活。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无助化成莫名愤怒的情绪出口,花蕾蕾活在冰冻中,老大则在火焰里煎熬。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内疚感控制”,有时父母无力时会本能的制造内疚感控制孩子的行为,他们不断强调自己的牺牲,付出,来制造孩子内心强烈的负疚,以便让他“乖顺”。老大就是被控制的模板,同时使用同样的方法来“管理”。就像他喋喋不休的祭出爹妈来,念经般念叨“我为了你们怎么样”,更试图掌舵每个人的人生。
长期的内疚感控制下,人会慢慢扭曲了他行为的动机,去做取悦父母的事,而不是自己想去做的事。去做自己不愿但“应该”,“必须”的事。人生的本质便会因此发生变化:本来是自由追求快乐的过程,为了逃避内疚,变成逃避痛苦的过程,整个行程都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宛若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鲜有快乐可言。
健康的父母会让孩子成为自己。无力承担自我情绪的父母则试图控制,但因老大并不是真正的父亲,错乱的角色让他无法真正控制任何人,尤其他自己。就像编剧诉说的,“他说他看了老二很多年,希望老二学好,结果他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他自己学坏了。再加上有人给他挖坑,恰好他想跳,就被拉下水了。”重要的是自己也想跳,因为内心中始终燃烧着一个原本应不羁的自己,在父亲角色的外壳下无处释放。
■老二和英子,最后一点浪漫
虽然编剧是个喜欢海明威,认为自己从不以女性视角写作的人,但就像她被采访时那漂亮的花朵衬衣,有蕾丝的镶边一般,她也坦然承认“我的本性是浪漫主义的。我相信生活磨难绝对是有的,但有一种境界是可以把磨难转换成幸福的,那要看人自己的努力看人心”。全剧的理想、阳光、亮色落在了老二和英子身上,这两人互为你我,演绎常人乐见的人间品质。有意思的是许多观者并不认同最后两人结合的“圆满”,或许因为许多人心底仍存在着希冀被拯救的期待。
必须知道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之手,透析自己,选择温暖,才能救赎。就像曾让我流泪的一句话,罗曼罗兰说,“世上只存在着唯一的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了现实残酷的真相时,还依然选择去爱它”。
■文/荀焱
【心理学与生活】精彩推荐阅读:
PEA的杰作:爱情产生了 http://www.psychcn.com/psylife/201102/2849849532.shtml
中国人的痛苦:“中国式孤独”http://www.psychcn.com/enpsy/201102/2849349528.shtml
曾有个难忘的体验,手里握着一张白纸,慢慢揉搓,闭上眼用心感受那一点点针刺般在掌心的磨砺,睁开眼,平整的白纸已变成扭曲的纸团。这就是人生吧,每个人的身心每分每秒都必须承受着现实生活全方位的刺激,仓促间褶皱遍生,内心混沌。所以荧屏上的跌宕如同重新展开的纸团,把条条岁月碾过的痕迹清晰的展露出来,刺动观者的神经。
看《你是我兄弟》,恍惚浮出了江湖的影子。如果说金庸在想像的世界里用一份慈悲和怜悯成全了小龙女,允许他们相偕归隐,“一枝花”却无论如何逃不开更真实而残酷的时代,只能飘零,无以善终。编剧和导演们认为这是自己经历岁月洗礼后的一声叹息,在真实的生活面前,无常是唯一的答案。但心理学某种论调却认为似乎所谓命运正是受你内心深处的呼唤而来,被打造的个性是真正的命运之手,主宰着看似无序的纷纭事件。
写戏的人似乎很容易把人物写成如影子般相随,黛玉与晴雯。风马牛的表面下隐藏极其相似的内核。这部戏的男女间更相互映衬,老大与一枝花,英子与老二,甚至大嫂与老四,都似乎嗅到共通的气息。
■“一枝花”的虐心
虐心,是网络上又一个流行,就像《你是我兄弟》里的17集,“一枝花”被强奸激怒了无数的观众,尤以男性为多,“我作为一个男的,心疼真是锥子锥的一样”网友慨叹。最纯洁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梦中天使被人世间最龌龊的丑恶玷污。这样的桥段其实不是编剧的自创也并不新鲜。真正“病态”的正是天使自己。就像很多人同情被家暴的女性,但心理学研究却发现有些女性潜意识里其实在“找虐而受”。这种扭曲的深层次心理往往源发于早期创伤带来的恐惧与无助,进而表现成被压抑的愤怒与悲哀。
随着天堂般的世界崩塌,花蕾蕾永远被冰封于含苞的时刻。她身上始终的白色不是单纯的纯洁象征,更是悲哀的包裹。在她创伤的内心迷失着一份自我,伴随无助还环绕着恶魔般的念头,“你不好,不值得,都是你的错……”。就像她白大衣上总灰暗暗的衣领。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孩子早期都有一份“天使情结”,如果周围环境发生不好的变化会本能的根植“都是我的错”。对这一概念至今铭记在我心中的是在汶川地震儿童评估量表上有这样一道题“你觉得地震是你的错吗?是你不好而带来的吗?”那些已被教导很多遍可以很清晰表述“地震是地壳运动”的孩子们,很多都在纸上留下了刺目的“√”。所以如果没有被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呵护,或许就会有一个哭泣的自责的小孩子长久的停驻在内心,在面对情感时,尤其是女孩子不敢去接受阳光的被爱,所以“一枝花”怕的不是老二,而是自己内心的不许。所以更习惯性的停留在阴暗的黑影里,因为只有这样的“自我惩罚”才能让她的内心有着他人不可思议的一份“坦然”,就像花蕾蕾安静的去给强奸她的男人洗脚那样,悲剧的理所当然。最后的结局也暗合天意。现代医学在探索脑瘤的女性患者的共同因素时,在心理层面的确找到一些相关的内容,如容易纠结,自我不认同的内心等。虽然还未成定论,已足以唏嘘。冰冻的内心是自我防御的外壳,花蕾蕾们在自己设定的悲剧里漂泊。
■老大的“十字架”
老大那令很多人厌恶的行为背后有着和花蕾蕾惊人相似的心理背景。巨大的失落让他躁动的青春迅速沉重,不得不扮演父亲的角色让他无措。他只能习惯性的模拟父亲的方式来面对生活。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无助化成莫名愤怒的情绪出口,花蕾蕾活在冰冻中,老大则在火焰里煎熬。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内疚感控制”,有时父母无力时会本能的制造内疚感控制孩子的行为,他们不断强调自己的牺牲,付出,来制造孩子内心强烈的负疚,以便让他“乖顺”。老大就是被控制的模板,同时使用同样的方法来“管理”。就像他喋喋不休的祭出爹妈来,念经般念叨“我为了你们怎么样”,更试图掌舵每个人的人生。
长期的内疚感控制下,人会慢慢扭曲了他行为的动机,去做取悦父母的事,而不是自己想去做的事。去做自己不愿但“应该”,“必须”的事。人生的本质便会因此发生变化:本来是自由追求快乐的过程,为了逃避内疚,变成逃避痛苦的过程,整个行程都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宛若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鲜有快乐可言。
健康的父母会让孩子成为自己。无力承担自我情绪的父母则试图控制,但因老大并不是真正的父亲,错乱的角色让他无法真正控制任何人,尤其他自己。就像编剧诉说的,“他说他看了老二很多年,希望老二学好,结果他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他自己学坏了。再加上有人给他挖坑,恰好他想跳,就被拉下水了。”重要的是自己也想跳,因为内心中始终燃烧着一个原本应不羁的自己,在父亲角色的外壳下无处释放。
■老二和英子,最后一点浪漫
虽然编剧是个喜欢海明威,认为自己从不以女性视角写作的人,但就像她被采访时那漂亮的花朵衬衣,有蕾丝的镶边一般,她也坦然承认“我的本性是浪漫主义的。我相信生活磨难绝对是有的,但有一种境界是可以把磨难转换成幸福的,那要看人自己的努力看人心”。全剧的理想、阳光、亮色落在了老二和英子身上,这两人互为你我,演绎常人乐见的人间品质。有意思的是许多观者并不认同最后两人结合的“圆满”,或许因为许多人心底仍存在着希冀被拯救的期待。
必须知道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之手,透析自己,选择温暖,才能救赎。就像曾让我流泪的一句话,罗曼罗兰说,“世上只存在着唯一的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了现实残酷的真相时,还依然选择去爱它”。
■文/荀焱
【心理学与生活】精彩推荐阅读:
PEA的杰作:爱情产生了 http://www.psychcn.com/psylife/201102/2849849532.shtml
中国人的痛苦:“中国式孤独”http://www.psychcn.com/enpsy/201102/28493495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