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华夏心理教育
华夏心理教育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773
  • 关注人气:1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夏心理心理与生活-女子培训班 男工也赶趟

(2010-10-27 14:49:55)
标签:

梁逊梅

中山

业余学校

三乡女工报

课程

杂谈

 “南平那个医生为什么要制造血案?”课程一开始,老师连续抛出的多个问题,让学生们陷入了深思。21日,一堂名为《压力调节和心理健康》的讲座,在三乡一家大型工厂里举行。有趣的是,这些培训课是三乡女子业余学校主要针对外来女工而设的,却吸引了不少男工报名参加。
  看上去,这堂课有些“临时”———老师是临时请来的,学生也是临时来听课的工人,但事实上,开课方一点都不“临时”。作为全国首家针对流动人口的女子业余学校,三乡女子业余学校已走过了14年,数据表明,已有超过20万女工接受过该校的免费培训。
  课堂:专业老师教工人减压
  尽管是“临时”老师,但朱洪岐为此准备了很长时间。这个中山知名的心理咨询师,原计划花一个小时上课,但面对热情的学生们,他把时间延长到了两个小时。
  学生都是工厂的基层员工,近百人把教室坐得满满当当。21日当天,台风“鲇鱼”可能从广东登陆的消息,让整个工厂绷紧了神经。尽管工厂的大量货物需要转移,但工人们还是如约前来听课。
  从工人们的反应上来看,这堂课的确有些意思,他们时而大笑,时而沉思,这也极大激发了朱洪岐的热情。除了细致讲解如何排解压力外,他还以幽默的方式给工人们讲起了夫妻相处的技巧“总觉得工作压力大,上了课才知道原来是可以排解的。”两个小时下来,女工张艳觉得收获颇多。
  课程结束时,工人们还收到了关于妇女健康、婚姻家庭权益的小资料,几名工人还因为抢答对亚运、婚姻法小知识,得到了小礼物。
  讲课+互动+宣传资料,这形成了目前女子业余学校课程的通常方式。学校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样的安排,会使课堂生动起来,也能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
  课程:从避孕知识到社交礼仪
  三乡女子业余学校于1996年成立,主要针对外来女工开设培训课程,采取自愿报名方式,却几乎每个课程都吸引了不少男工报名参加。目前,学校已开设了20多门课程,涵盖健康、法律、礼仪、舞蹈等多个方面。
  “课程都是根据工人和工厂的需要设置的。”三乡妇联常务副主席梁逊梅介绍说,学校刚成立时,关注更多的是女工的生理健康以及如何更快融入陌生环境等,但现在80后和90后的女工越来越多,“她们爱美 ,更 有 自 己 的 想法。”在这样的背景下,礼仪、舞蹈、化妆等课程便随之设立。
  课程越开越多,师资也越来越强。梁逊梅说,以前教课的都是计生所、医院的一些工作人员,但现在,老师更多的是像朱洪岐这样的专业人士,“他们的专业知识更强,讲课也更有针对性”。
  齐全的课程、专业的老师,这样的学校竟然是免费的。“学校从成立至今,就没有收过工人和工厂一分钱。”梁逊梅解释说,这除了三乡镇政府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还跟授课老师的公益劳动有关,“来讲课的老师,每次都只有极少的补贴”。
  影响
  学校成外来工融入本地桥梁
  从一所学校到20多家分校,三乡女子业余学校14年来发展迅速。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名叫甘瑶女的女士。1996年,正是时任三乡妇联主席的她,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办了这样一所学校。1992年,原籍在南朗的甘瑶女从武汉来到了中山,做起了妇联和计生工作。尽管是中山人,但从外地回到家乡,她还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适应过程。其间,大量女工开始涌入三乡,她们同样面临着适应新环境等难题。在此背景下,1996年,女子业余学校便成立了。
  “学校除了是对工厂培训的一个补充外,对工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梁逊梅说,学校是外来工尽快融入当地的一个桥梁,也是展现工人风采的一个平台。2002年4月,由甘瑶女倡议创办的三乡镇工人业余艺术团正式成立,团员都是从学校涌现出来的外来工。同年10月,《三乡女工报》创办,主要采编工作都有女工参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