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心理专家李子勋文集-看电视能不能“赶走忧郁”
(2010-09-27 15:26:30)
标签:
娱乐李子勋上海心理问题心理学杂谈 |
最近热播的《蜗居》中,海藻和男友吵架,男友甩门而出,海藻没有追他,却跑去找外遇寻求慰藉。对这个情节很多观众并未深究,有人却从心理学角度作了“解读”,说这是“情感过滤器”在起作用——无论海藻还是外遇对象宋思明,在热恋期间眼中心中都只有彼此。剧中宋太太那句“你是我的脚踝”,也被不少人拿来说事,从特洛伊神话中的“阿基里斯之踵”(寓意“致命弱点”),说到今天人们的心理脆弱。
《蜗居》并非眼下时髦的“心理问题剧”,却也被一些观众借剧情说“心病”,足以佐证如今城市里多少人对心理学动了心。这就难怪荧屏包装迅速跟进,纷纷换上“心理学的外套”,从电视剧到专题节目,既玩唱唱跳跳的“速配指数”,也来几声“谁懂我心”的呼号。标签之下,饮食男女的各种焦虑栩栩如生,一番把脉问诊的比划之后,悲欢离合的情感很快各有归宿。
看多了这类戏,观众终于起疑心:荧屏上或许只是在玩一场场“心理游戏”?套用张国立一部“心理问题剧”的剧名,搬上荧屏的心理学是否真能“赶走你的忧郁”?
麻辣调味?
说起瞄准心理问题的国产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让人记忆犹新。冯远征扮演的外科医生虽能在手术台上为他人解除病痛,自己却心病重重、猜忌缠梦,对妻子暴力相向。医生的职业外衣与自身心理的变态直接对照,虽属个案,但每个施暴细节所凸显的人群中广泛存在的心理扭曲,让人不寒而栗。
《赶走你的忧郁》中,张国立以心理医生为主角,串联起众多心理健康问题。一位患者的亲属,从偷走医生的孩子开始,一步步毁掉医生的家庭。在事业、家庭,医德、伦理这些电视剧的传统主题之外,片中提到了“妄想性精神障碍”、“自我毁灭”等等心理学的概念。
王丽萍编剧的《谁懂我的心》,因为属“心理问题剧”和郭晓冬、童蕾主演,叫价高达50万元一集,比以往都市题材电视剧高出25%左右。其中无法真正相信丈夫的妻子,将对上一代人的仇恨灌输给下一代的母亲,因为自卑而自虐的白领,说的都是心理异常、病态等城市人中多见的问题。
“心理问题剧”走俏,注入心理学元素的访谈、综艺、游戏节目在荧屏上也颇为抢眼。编剧王丽萍曾是上海一档知名访谈节目的嘉宾,借助个人阅历帮访谈对象化解心中疙瘩;访谈对象的面具、美女主持的提问、涉及隐私的内容,这档节目曾被许多白领当作“感情陷阱防范指南”。应用心理学博士章震宇,则是电视相亲节目《相约星球六》里的“活宝”。他学以致用参与设计游戏环节,观察游戏中男女嘉宾的表现,解读双方对对方的意愿,还打一个“速配指数”……
心理学从专著中走出,成为编剧笔下的线索、节目创意的灵感。可是,有了心理学依据的剧情悬念、游戏包袱,更像是娱乐时代荧屏的麻辣调味。在似是而非的演绎中,搬上荧屏的心理学被明显地套上了娱乐外壳。有心理学者指出,被娱乐化的心理学在电视里被普及,但其实被普及的并非真正的心理学,而只是复杂的甚至很阴暗不堪的心理病症和与之对应的异常行为,并未给出排解“心病”的答案。
制造“幸福感”?
搬上荧屏的心理学,无论是“心理问题剧”,还是访谈节目,在心理学专业人士看来,只是一种“娱乐参考”,是问题展示而非解决之道。心理学研究者李子勋告诉记者,心理学研究讲究情境性,即人总是处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中的,他的行为会随着情境而变化。电视剧的虚拟环境,或者电视访谈节目的演播室环境,都不是理想的心理学研究场所。李子勋又说:“在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理医生不会提出任何概念,所有的信息都隐藏在交谈之中,让当事人自己从内心寻找答案。”所以无论是专题节目还是电视剧,都不能和正规心理咨询相混淆。一位心理医生则指出,心理问题的缓解,首先要求有困扰的人自己列出因什么事情感到困扰;其次,如果问题一时处理不掉,可以考虑降低目标;最后,实在解决不了,再找心理咨询师。“大多数的荧屏心理学,都停留在第一步,最多给观众一个对号入座的提示。”
荧屏拿心理话题说事而受到关注,也对应着人们的一种心理现象,专业的说法是“因为审美距离产生的悲剧快感”;而“心理问题剧”等等的情节之所以总是显得“冷酷”,则暗合了心理学上关于“怜悯和恐惧能让人记忆”的理论。这些被倾向娱乐的电视人一说,却有了个颇为浪漫的解释:这是“现代人寻找幸福感的一种过程”。“我发现很多心理问题都需要沟通,往往情绪得不到疏导才使得事情变糟。”王丽萍说,电视娱乐通过实例,带给观众心理信息,家长里短油盐酱醋,“心理节目和电视剧的走红,说明现代人更需要幸福感,大家现在缺的似乎就是这个”。
《蜗居》并非眼下时髦的“心理问题剧”,却也被一些观众借剧情说“心病”,足以佐证如今城市里多少人对心理学动了心。这就难怪荧屏包装迅速跟进,纷纷换上“心理学的外套”,从电视剧到专题节目,既玩唱唱跳跳的“速配指数”,也来几声“谁懂我心”的呼号。标签之下,饮食男女的各种焦虑栩栩如生,一番把脉问诊的比划之后,悲欢离合的情感很快各有归宿。
看多了这类戏,观众终于起疑心:荧屏上或许只是在玩一场场“心理游戏”?套用张国立一部“心理问题剧”的剧名,搬上荧屏的心理学是否真能“赶走你的忧郁”?
麻辣调味?
说起瞄准心理问题的国产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让人记忆犹新。冯远征扮演的外科医生虽能在手术台上为他人解除病痛,自己却心病重重、猜忌缠梦,对妻子暴力相向。医生的职业外衣与自身心理的变态直接对照,虽属个案,但每个施暴细节所凸显的人群中广泛存在的心理扭曲,让人不寒而栗。
《赶走你的忧郁》中,张国立以心理医生为主角,串联起众多心理健康问题。一位患者的亲属,从偷走医生的孩子开始,一步步毁掉医生的家庭。在事业、家庭,医德、伦理这些电视剧的传统主题之外,片中提到了“妄想性精神障碍”、“自我毁灭”等等心理学的概念。
王丽萍编剧的《谁懂我的心》,因为属“心理问题剧”和郭晓冬、童蕾主演,叫价高达50万元一集,比以往都市题材电视剧高出25%左右。其中无法真正相信丈夫的妻子,将对上一代人的仇恨灌输给下一代的母亲,因为自卑而自虐的白领,说的都是心理异常、病态等城市人中多见的问题。
“心理问题剧”走俏,注入心理学元素的访谈、综艺、游戏节目在荧屏上也颇为抢眼。编剧王丽萍曾是上海一档知名访谈节目的嘉宾,借助个人阅历帮访谈对象化解心中疙瘩;访谈对象的面具、美女主持的提问、涉及隐私的内容,这档节目曾被许多白领当作“感情陷阱防范指南”。应用心理学博士章震宇,则是电视相亲节目《相约星球六》里的“活宝”。他学以致用参与设计游戏环节,观察游戏中男女嘉宾的表现,解读双方对对方的意愿,还打一个“速配指数”……
心理学从专著中走出,成为编剧笔下的线索、节目创意的灵感。可是,有了心理学依据的剧情悬念、游戏包袱,更像是娱乐时代荧屏的麻辣调味。在似是而非的演绎中,搬上荧屏的心理学被明显地套上了娱乐外壳。有心理学者指出,被娱乐化的心理学在电视里被普及,但其实被普及的并非真正的心理学,而只是复杂的甚至很阴暗不堪的心理病症和与之对应的异常行为,并未给出排解“心病”的答案。
制造“幸福感”?
搬上荧屏的心理学,无论是“心理问题剧”,还是访谈节目,在心理学专业人士看来,只是一种“娱乐参考”,是问题展示而非解决之道。心理学研究者李子勋告诉记者,心理学研究讲究情境性,即人总是处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中的,他的行为会随着情境而变化。电视剧的虚拟环境,或者电视访谈节目的演播室环境,都不是理想的心理学研究场所。李子勋又说:“在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理医生不会提出任何概念,所有的信息都隐藏在交谈之中,让当事人自己从内心寻找答案。”所以无论是专题节目还是电视剧,都不能和正规心理咨询相混淆。一位心理医生则指出,心理问题的缓解,首先要求有困扰的人自己列出因什么事情感到困扰;其次,如果问题一时处理不掉,可以考虑降低目标;最后,实在解决不了,再找心理咨询师。“大多数的荧屏心理学,都停留在第一步,最多给观众一个对号入座的提示。”
荧屏拿心理话题说事而受到关注,也对应着人们的一种心理现象,专业的说法是“因为审美距离产生的悲剧快感”;而“心理问题剧”等等的情节之所以总是显得“冷酷”,则暗合了心理学上关于“怜悯和恐惧能让人记忆”的理论。这些被倾向娱乐的电视人一说,却有了个颇为浪漫的解释:这是“现代人寻找幸福感的一种过程”。“我发现很多心理问题都需要沟通,往往情绪得不到疏导才使得事情变糟。”王丽萍说,电视娱乐通过实例,带给观众心理信息,家长里短油盐酱醋,“心理节目和电视剧的走红,说明现代人更需要幸福感,大家现在缺的似乎就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