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奴”,你准备好了吗?

(2010-06-30 16:51:07)
标签:

杂谈

专家调查档案

“吃进去的奶粉进口的一百多块钱,拉出来要用尿不湿,名牌的又一百多块钱,进出都要钱,整个儿双向收费!”这句台词,被认为是典型“孩奴”的生存写照。从奶粉、尿布到早教、玩具,自称“孩奴”的父母们在为孩子付出大笔金钱的同时,内心也充满了压力和挣扎。他们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不知道自己可能正带给孩子一些负面的影响。

事件回放

今年27岁的李女士怀孕3个月,她本想着生了孩子交给父母带,和丈夫尽情享受生活。然而,看了网上家长们关于养孩子要付出无数金钱和精力、一生劳苦的“现身说法”之后,她对未来为人母的日子充满了恐惧,她怕自己以后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给孩子当“奴隶”,拼命挣钱养孩子。这使得原本性格活泼的她,脾气越来越古怪。丈夫带她到医院心理科检查,医生得出的结论是患上了抑郁症。

这个真实的故事来自一篇网上热帖《80后准妈妈怕生子后成“孩奴”患上忧郁症》,帖子引发了一场关于要不要当“孩奴”的大讨论,更有无数家长晒自己这一年养孩子的惊人花销,以告诫年轻人要想生孩子一定要有金钱和心理的双重准备。

专家支持:张志刚上海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廖丽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心理咨询师考评员。

误区 1:“复制”自己曾经抗拒的教育方式

提到“孩奴”这个新名词,自己也身为母亲的廖丽娟表示:“这个说法很有问题。孩子的出现帮助我们更健全自身的人格,培养更坚韧的意志和更丰富的感情。孩奴这个说法更多是折射现在父母一种教育孩子方式。”从吃的奶粉、玩的玩具,到参加的各种兴趣班,花去了“孩奴”们大笔的金钱,令他们压力重重。

不少80后的“孩奴”们在自己的童年时也曾被父母带着奔忙于一个个兴趣班,也曾有过抗拒。为何当自己为人父母了,却对自己的孩子重复着当年父母曾逼自己做过的事情?张志刚表示,那些而今身为父母的年轻人的童年经历,在他们的下意识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样的人成年以后,如果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了科学的新观念和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他可能就会选择比较科学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反之,如果他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那么他会把小时候那些曾经让他自己愤怒的做法,用来对待自己的孩子。这种“复制”可能令旁观者觉得不可思议,但的确存在。它是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对人的影响。

误区 2:对孩子非理性的好

奶粉要买最好的、早教中心要去最高档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父母在为孩子花各种名目的钱时给自己的自我安慰。廖丽娟指出,这里所谓的起跑线,其实是一种焦虑的起跑线。

“孩奴”现象折射出的是很多为人父母者的无奈。

“当他们是孩子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受到理性教育模式的熏陶,或者说很多人没有找到良好教育和好父母的答案。成为父母后,他们自身承受着沉重的职业压力,孩子承受着沉重的学习压力。用什么来调节压力?在找到良好途径之前,可能就是一些不理性的攀比和物质补偿。”廖丽娟说,心理学有一种说法,对孩子拼命的好、失去理性的好,其实是在内心对自己好的一种表现,不是因为如何爱孩子,而是在补偿对自己的爱。带着这样种对自身爱的补偿,使父母在对待孩子失去了一种理性,甚至是带着深深焦虑的。

误区 3:“孩奴”父母只是苦了自己

自称“孩奴”的父母在焦虑与巨大的经济压力下挣扎,他们的状态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对此,张志刚表示,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14岁以下的孩子,看到父母不高兴、吵架的时候,会做自我内归因,即他们会把父母的不高兴统统归结为是因为自己不好,哪怕其实父母只是为工作上的事务烦恼,和孩子完全无关。当“孩奴”们为了工作、为了生活琐事争执不愉快时,在他们也许自己并没有意识到,那些不是冲着孩子而去的不快,对孩子敏感的心灵也是一种冲击。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经常吵架或者表现出不高兴,孩子的人格成长会受到负面的影响,人际模式也会扭曲。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孩子会害怕与人交往;另一种情况则是,孩子会以暴力的或者过激的方式去处理他的人际关系。

张志刚还指出:“当为人父母者认为自己成了孩奴,这意味着,他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的负担,这本身就是种负面情绪。当一个人情绪不好的时候,他的思维结果、他看待孩子时就容易产生负面的认识。”也许,你在网上发帖子晒自己的“孩奴”生活时,完全不曾想到你的“孩奴”心态会给孩子带去负面影响,可是,它真的只是电脑上敲出来的两个汉字吗?

专家支招

第一 时刻告诉自己,最好的父母就是要能面对一个现实——没有所谓最完美的父母,也没有不存在遗憾的爱和教育。

第二 学习更多心理学,了解人,了解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需要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三 父母是孩子心灵的陪伴者,不是孩子的教育专家。很多家长希望成为所谓成功的父母,可假如你听听孩子的心声,孩子不会呼唤所谓成功的父母,孩子呼唤的是能永远站在他们身边,陪着他们玩,陪着他们一起成长,一起喜怒哀乐的正常的健康的人。

第四 和孩子一起面对社会,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搭起成长的桥梁。记住,是一起并肩作战,而不是为孩子搭起所谓外表华丽的帐篷。那样的帐篷没有人性的能量和深度,也没有成长的后劲,只会令自己疲惫不堪。

第五 不要因为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忙着工作赚钱,而牺牲了陪伴孩子的时间。有研究证明,对于孩子来说被忽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大于被粗暴对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