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强自我,身自由。内化本我,心自在。大彻大悟,人自觉。 (注:彻者,物也。悟者,心也。彻、悟合一,自觉也。惟通道者,心也。)
--------静虑生阴,敏行长阳,思行合一是入道、证空的必由之路。
今天是我的重生日:今日始,自我与本我,自性与本性逐渐走向融合,统一于人生宇宙的真相——空性。
2008年前后,我开始深入学习中国先贤的经典,方才有意识地去了解佛家阐述的空性,进而缓慢而努力地理解空性,从今日起,我将渐渐开始证解空性(亲身体会验证到空的状态,这一点是最难得,终其一生追求之),最终回归本我之自性、本性,进而一生正信、智勇精进,自身显现并进入空性的状态。即由感悟=》醒悟=》领悟=》理悟,再努力推进到事悟=》觉悟。最终“大彻大悟大觉”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接受,智慧只能启迪。”(----易中天语)任何智慧无不是从发现、觉察自己为起点的------“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哪里来?我哪里去?”
了解、理解空性可以从两个维度:
一是时间维度,万事万物都是暂时和瞬间的,换句话说是运动的或者变化、变易的,只有当下是真相(“相”有过去相、现在相、未来相),由此才能放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执着心,因此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应是“无住”的,住在当下(注:对“心”来讲不存在“过去、现在、未来”,因为“心”本质乃“空”,无先与后的次第关系,但对心之外的“色相”之过去相、现在相、未来相是“相与象”的变化、变易、运动的先后秩序(或顺序)维度、次第关系,则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在没有觉悟之前,往往迷“相”为“心”。好比哥白尼发现“日心说”真相(当然也是假相),却被“地心说”迷痴的人们处死一样。否定了“地心说”,就直接否定被其迷信的人,等同精神上“杀死”迷信“地心说”的人,因为这些人的精神自我之存在,完全依附、依赖其“相”存在。———这就是因何宗教冲突往往会产生最惨烈的杀戮,“圣战”、信仰会令人超越对死亡恐惧的动物本能,前赴后继,宁愿肉体生命死亡为代价,也要维持精神生命不被否定、毁灭。
因为“相”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三时间相,亦称“三世”(佛称之为寿者相),且大多数人是生活在经验世界中的,人是极端的经验动物,因经验在意识上产生记忆,记忆由此产生历史、现实、将来的想象(想象也是外在之“相”在意识上映射的内在之“相”)。因此,心由意识牵引与记忆印合,再与经验印证,最后与“物相”验证,心被意识、记忆、经验、物相重重缠绑,要把心从中解脱、出离确实十分困难、障碍重重。实际上任何人所有的“自我”都是建立在其人生经历的经验世界中的“记忆”“历史”基础上的,否则“自我”、“自己”的特立独行、独特性从何谈起?可见,要“放下”自我、才能活在“当下”,放下自我显然是要向内消解自我,明显与自己过不去,简直是否定、消灭自己,与自己为敌,与自己用尽全部生命能量建立的自我“交战”,简直完全不可为,当然不容易。破除纵向分别心,时间比较消失。
二是空间维度,万事万物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或者说一如(即如一的,若乎大海一滴水,太空一微尘)的,换句话说都是相关的和相联的,整个宇宙都是一体的。因此,心之本性应是无分别、无执着,无有挂碍,无有恐怖,究竟涅槃。(本来是一体一如的,因为“颠倒梦想”的心被相所分、所执、所牵引、所裹挟及役使,更因为“色相”之现象、表象似乎、近乎是分离的、独立的、不相关、不相联的,或者说相联、相关、整体的真相因“着相”被掩盖、遮藏。)。首领、领导、英雄、王者、圣人等,就在于其心超越一般人,相关范围越大,相关度越高,胸怀就越大,成就可能越大,所谓“胸怀天下、志向远大”,“以天下心为心”即是指此。对普通人而言,别人的生死、好坏似乎与其根本无关,但以天下为己任者看来别人的事就是他自己的事,视为使命与责任,为其天命、生命之所在(“天下”代表一定范围的任何团体、组织的全部成员:家庭、家族、企业、团队、民族、人民、国家、众生等等)。“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仅仅是广告语,打动人在于其深刻的内涵。人类胸怀最宽广伟大者乃佛陀释迦也。
比如纷繁丰富、多彩多姿的网络世界,声、光、色、像、文等可以说是海量的信息——这是“见相”,但所有这一切都是“0”、“1”、正负或阴阳电子信号构成的——-----,相对于其如来本源(缘)正负电子信号,都是“假相”,这可以说是“非相”。若“见诸相”(如声、光、色、像、文等现象)实乃“非相”(如正负电子),则见如来——在凡夫眼里世界是一个万千差别、千万分别的世界,因为他看到的都是世界之“相”,而在佛眼里世界是一个无差别的世界,因为他看到的都是“非相”——世界之空相,则见“如来”——“相”缘何而来之本来、原来。由“非相”观照,从“如来”出发,当然“众生平等(无差别)”。破除横向分别心,空间比较消失。
分别心化解了,执着心亦即化解了,因为执着心缘起于分别心。无执着必无所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则当然“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如是,则降伏其心!
佛家所有观念、手段、工具、方法都是帮助并实现破除人心的迷相,如金刚一样破、离、断物,揭示、显现真相——空相。相当于破解人心“遮天蔽日的云雾”(即主要是心灵脱离人类的“欲火、欲望、欲念”之海的“波涛汹涌”“云雾缭绕”的包裹和挟持),消化一切覆盖人类心灵的阴霾,----------“如是降伏其心”,看见“无边无际大光明”阳光普照的真相。
最终,无我相(身见相)==》无人相(情见相)==》无众生相(意见相)==》无寿者相(时识相---意(忆)念)==》无法相(意识相---经验世界,观念),亦无非法相(智识相--理念世界)【层层破离,步步清源】。凡有所相(象也、像也、想也、相xiang也----相互之相),皆是虚妄(表象、表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相之所以来、所以生之来!相所来、所生之原(缘)来、原(缘)起、原(缘)本、原(缘)点】。(——这句话是纲领和核心)
一、两年来我的身心一直在自信(自我)与空信(空性)之间徘徊、彷徨、冲突和纠结——斩不断、理还乱,始终似乎心中堵着一团气解不开、脱不掉、驱不散。
今日身心内外一下子豁然开朗!心中一下子烟消云散,竟然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身心上下通畅轻松,好似与天地共呼吸。一下子似乎体会到身心俱空、俱松,似乎初步松、静、定、空的感觉,尽管这种感觉持续不长,刹那欣喜漫遍全身。
我意识到我可能“始悟”了:
1、人从一出生开始刹那间,就是一个不断建立自我、成长自我、强大自我的过程——就是“我”自于外部存在之间不断成长的自体存在,否则,“我”如何可以能动地自存于这个环境存在之中,越向外发展,自信与自我就必然越获得成长和强大,反之亦然。(两岁的儿子整天“我的、我的”念念不忘,可见一斑)。任何“自我”的强调和凸显,无不是通过强调和凸显自我的特性、独有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个性等来实现的,现代商业所谓“卖文化”、“体验性消费”、“时尚”、“炫耀性消费”、“攀比性消费”等等其最深层次的人性动机,就在于迎合了彰显并表达“自我”的潜在意识:“贵”的另一含义在于“独有”、“特权”、“稀少”,所以称为“贵族”,显然“既富又贵”比“富而不贵”更加“自我强大”,因此很多人富有后就必然追求权贵-----反映到社会层面,即标榜“自我”凸显的政治地位。)
但,另一方面,自信与自我的持续成长和强大,是与外在世界、环境的区分与相对境况下发生的成长和强大,是伴随着与外部存在的相对、相持而持续的自体性存在,必然的对立、对峙(“相”之本义,两者以上方能“相互”,“互”是对立又联接,互动交流,这个“互”字也是造得精妙传神!)。因此,作为每一个个体存在,就必然“与狼共舞”,自信及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分别、冲突、分裂、矛盾,互动、交流及相持、相互中伴随始终。
“带着镣铐跳舞”痛并快乐着,就成为人生自我、自信的常态。
“人生而自由(人心灵的天性是自由自在自觉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就人类向外部世界不断成长、拓展扩张的自我人性给出迄今最为精准和最为形象的概括以及生动的描述。佛的所有目的和指向就是引导、启发并协助人们化解(化解这个词最准确,是“化”不是“灭”,是“解”不是“除”)这个束缚人类心灵“无往而不在之枷锁”
因此,人若向外求自由(自由总是与自为、自律相伴而生,自为与自律融合归一于自由)只能“道法自然”、“顺道而行”,这个“道”、“法”、“术”,既是“枷锁”,亦是“通途”,正如海上航行的帆船,转变方向,逆风就能变顺风,前提是要“顺风---不违逆规律,按规律办事”、“不逾矩”,按规矩(就是尊重客观世界规律之理性思维),否则“顺风”马上变为“逆风”、“枷锁”。因此人向外求只能是相对自由、理性自由,绝对的大自由是不可得的,则向内求大自在、大自觉就成为必然。
外部相持、相立:再大大不过天,再强强不过地,人无论多强大,都被天地、宇宙所枷锁。自为、自律而自由,是人所以阳刚的一面,无阳刚,则人无以自立于天地之间;
内部统一、融和:再小小不过无,再虚虚不过空。无形则与天地和,虚空则与宇宙谐。心灵解脱枷锁,人则生而自由,进而自在、再而自觉(身自由,心自在合而归一为自觉,即心灵实现了绝对自由),不再痛苦,也不再快乐【快乐这个词真是准确:快感而乐,“快”也表示是暂时、瞬间,一过性的“欢乐”,是有条件的欢乐。痛苦和快乐合起来就是“痛快",是“心”于欲火(感)、欲望(情)、欲念(意)所牵引“役使”中的状态。】,而是持续且充满的“喜乐和怡悦”——宁静、从容、淡定,从内心灵魂深处弥散充满的“法喜”状态,是无条件的欢喜)。
人向外成长若阳气上升而至刚(“能”性力量的成长),人向内生长若阴气下沉而至柔(“灵”性力量的生长);阳盛则阴生,阴极则阳长;上下交融,周而复始,旋转循环,阴阳太极也;阳为动,阴为静,至静则至动;阳为刚,阴为柔,刚柔相济,至柔则至刚;阳为实,阴为虚,至虚则至实;阳为用,阴为体,象为相,阴阳平衡,体用相长,生生不息。
人要获得大自在的前提,就必须实现外动内静、外刚内柔、外实内虚的融合归一,人的内外实现了阴阳太极图的状态,就是儒家追求的至高境界“内圣外王”,就是道家“归太极”,佛家之“大自觉”、“证涅槃”。
人向外的“能力”与向内的“灵力”,是相生相克的。若突破人之“经验、欲念、观念”覆盖其中的“遮挡与遮蔽”之无形界限和分别,即贯通阴阳,“能力”之阳与“灵力”之阴是绝对的相融相生;反之,两者就处在相克的状态,“烦恼”、“痛苦”随之而生。彻底转化“烦恼”、“痛苦”的唯一可能,就是“明心见性”——犹如获得物质的“核裂变、核聚变”的临界状态,犹若质能转换一样,身心交融,而不是身心交战、灵欲交战(交战是交融的前奏,因为交战所以痛苦、烦恼,然后促使寻找出路、通路。因此,痛者,通也,“痛”“通”相“甬”。),释放不可思议之“核能”、“场能”,入“究竟涅槃”态。
2、在人向内求大自在的回归中,自信、自我并不是内在旅程的一种品质,它反而成为一个最大的障碍。 在外在世界,自信是一个帮助,它是必备的,如果没有它,你无法走进外在世界,自我是必须的,奋斗是必然的。没有能力,不作功,色身如何对抗、平衡外部环境张力的压迫,将如何生存?
向内求自性=》本性=》空性而自在、自觉的时候,却是一个向内(不是向外)消解外在自我的过程。因为内在自性本然地全然通达于宇宙的空性,无分别、无执着,乃一整体。如果你习惯性地将你面对你外部世界的“自信、自我”不自觉地、情不自禁地、习惯性地(即所谓的“业力”)带入你的内在世界,你天然的“一如整体性本质”将被破裂、肢解、分离之“相”所覆盖、遮蔽,你将被这个固有的“自信、自我”障碍,无法进入、回归你的自性、本性、空性,显现“真心”并获得自在,进而自觉(所谓被“妄心”包裹)。化解自我的过程本身也是回归自性、本性、空性的过程。向内自我化解的越彻底,自性、本性、空性则显现得越彻底,自觉就越充分。
能力(或者说能量)是向外的,能力如果直接向内,则成为灵力(或者说灵量)的消耗和障碍,成为反向动能。通过修身、修行、修心,化解能力与灵力的区分和界限,以及相互之反向作用,使其相互“接通”,则能力阳极生阴,成为灵力生长的助力,正向的动能,能力就转化为灵力;转化的中枢即是佛家所言之通过正知、正见、正行、正觉、正信、正念的念力、愿力返转、转化业力,具体方法就是佛家六度。反之,亦然。则阴阳相生,非阴、非阳态,或者阴阳中间态、和合态、平衡态、第三态,中也、太(泰)也、空也。
3、人向外建立自我,是回归本性、本我的前提和条件,而回归本性又是一个在向内消解自我(化解、转化)的过程,由此,“道”才得以完整、全然地显现、体现。因此,老子曰:“返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我终于理解了老子这句话在修行方面的本意。
一个人在向内修的时候必须完全勘破(不是消灭、灭除,是清醒地观照)自我之欲火、欲望、欲念(这是身心能量向外释放之相),唯有如此,才可能成道(但向外修的时候,该如何即如何——秉承“执其两端庸其中”、“道法自然”的法则)。成道并不是某种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成道就是你的本性,就是你的本质、本相的显现,即真心、真相的发现、显现;正如地球的黑夜是由地球“自转”、“公转”而“障碍阳光”生成的一样,太阳的大光明永恒地、绝对地存在,“黑夜”不过是阳光被阻挡之“相”——见此黑夜相非黑夜相,是太阳光明相被阻隔相,则见光明“如来”相,你心中的黑夜将绝对消逝,你虽处黑夜,心中仍然是阳光普照“大光明”(所谓“见山不是山”、“见黑不是黑”也)。人的修行过程,犹如地球自转、公转而“转化”自我的障碍的过程一样。因此,佛说“人人皆有佛性”,能否显现(本来就有的东西叫显现)佛性,就如每个人只要跨过“自我的黑夜”就能见到黎明的太阳大光明一样。
禅宗一著名偈语:开悟几个阶段——生命有几个境界:“见山不知山,见山即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非山非非山。”
第一个“见山不知山”反映的是人之初的混沌状态,对事物无概念、辨别;
第二个“见山即是山”反映的是由混沌无分别的状态到有分别状态,有了概念,有了思维,形成了自我的意识;
第三个“见山不是山”反映的是对自我的反省,对根源的认识,认识到在根源上万事万物同源,而形成天下大同的认识,逻辑立场复归于无分别;
第四个:“见山还是山”是反映认识到万事万物的本源后,却不执着于无分别,重新认识到有别仍然也是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第五个:“非山非非山”这是反映的如佛陀的非想非非想般的涅盘至高境界,此阶段不再执着于分别和无分别,心身与自然合于一体,而消融神秘之中。
回归自性、进而本性,是化入空性的路径和桥梁。转化自我的过程,就是一个“返”的过程,不同境界层层推进:
软=》柔=》弱=》虚=》无=》空,阴,灵,心,精神,负,有情,收缩,稳定,不易,雌,女,母。。。
硬=》刚=》强=》实=》有=》色,阳,能,身,物质,正,无情,膨胀,跃动,变易,雄,男,父。。。
中正平和于太极(混沌状态,阴阳和合均衡状态)。
老子实在是高明,如果你没有达到相应智慧的高度,是无法真正明了老子所言的本意。孔子强调人性阳刚(能)的一面(“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言怪力乱神”、“鬼神者,敬而远之”),即《易经》乾卦的精神所在,并将其发扬光大,孔子曰:吾道在人间;老子强调人性阴柔(灵)的一面(“神得一以灵”“神无以灵,将恐歇”),即《易经》坤卦的精神所在,其道于天地之间。释迦则将阴阳、灵能和如一心。
法家之道(至尊自律自强)至其极致(注:正向激励恶,强调矛盾和竞争,恶恶制衡得善,达到脆弱的恐怖平衡,一旦打破平衡,随之的是可怕的破坏和毁灭,因此,法家代表人物无一善终,这也是“法治”最致命的缺点。)----【主要指向俗人,修“强人”】,必入耶稣之道(忏悔自赎自救)(注:反向涤消恶,救恶善长,人既然是带着罪恶降生<在完美的主、上帝面前人人都是坏蛋,都要自救<自救的前提是自主>,否则都要堕入地狱,在这一点上,人人平等>,既然本性恶,从逻辑上再怎么自赎自救,本恶彻底消除则成为不可能,只能减轻。但一旦不信仰上帝,则作恶毫无心理负担,或者反过来则可能以上帝的名义以施暴、施恶:西方新教基督徒对外族、异教徒如印第安人、黑人灭族屠杀,竟然不知恬耻地搞出“感恩节”,滑稽之极,进行十字军东征似的杀戮,不但救不了恶,反而反向助长了恶-------种下龙种,收获跳蚤的悲剧。)--------【主要指向是中人以下之“凡人”,修“主人”】,耶稣之道至其极致,必入孔子之道(中庸自为自由)(注:正向激励善,扬善抑恶,人性向善,不过是被恶污染、覆盖,只要加强善、强化善,自可祛除恶。良心、良知、良能象种子一样永不泯灭。)----【主要指向是中人,修“大人”】,孔子之道至其极致,必入老子之道(无为自发自然)(注:反向虚化善恶,无善则无恶,天地不仁为“慈”,“慈”的本义为“宽容”,见文后注解。)----【主要指向的中人以上,即上士也,高人,修“真人”】,老子之道至其极致,必入释迦之道(涅槃自在自觉)(化善为慈,化恶为悲,慈悲为怀,众生平等,彻底地实现天人合一。)-----【指向“众人”,修“天人”】===》,即由阳向阴不断阶段性地转动回归原点(横向/横坐标流动),五行相生之圆动;阳与阴,能与灵于“我”的原点,然后再由自性(自由)=》本性(自在)=》空性(自觉),纵向/纵坐标 流动,交互相汇,三变(爻)交互之生化。从“我”的原点,也是圆心上下、左右,一横一纵流动扩展,形成一个万维的“圆”,满满的“空”!
布施、持戒、忍辱=》驭欲(能)培阳,
精进、禅定、般若=》强念(灵)养阴,当内心之灵性力量、之阴水达到或超越外身之能性力量、之阳火时,就是转化“烦恼”为“菩提”之转折点,亦是证空、涅槃之开始和发端,若质能转化核变之临界。众生转化不了烦恼,根本原因在于内心灵性力量(表现为心之定能----神静若水,若水之张力)没有积累到平衡外在能性力量(表现为心之动能---欲动如火,如水之动力/重力)的程度。
证得“空性”,则全然溶于宇宙之整体,“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天地共呼吸,“至小无内至大无外”也。自此,你从内到外再无分别、再无执着(无所内外,内外的区别刹那间消失),亦再无矛盾、冲突和纠结(既无矛,又无盾,何来矛盾?),一通百通,一切障碍和困难都如“烟消、云散”,本性、本心恢复到“湛蓝天空,洁净通透,明空万里,阳光普照之大光明状态。”身心内外通畅喜悦,空空也,光明如阳光普照。
二、大彻、大悟,进而获得大觉,人的心灵就获得绝对的自由:在外之身“随心所欲不逾矩”,与天地均衡互动,与天地一样强大,在内之心从“身、感、情、意、识(前五者统称为“欲”——都是“欠缺的”状态,“欠者,欲也----这个字造得好”)、念(有正念与妄念之分,这里主要指妄念)”之迷惑与束缚羁绊中脱离,从“欲、念(是身向内作功、发生之相、象也)”、“生、死(犹若物有成、毁,而能量守恒、无成亦无毁)”中解脱,即肉身有生死,心灵被肉身所裹挟,心似乎随着肉身生而生,肉身死而死;若通过修行的方式把心灵从肉身化脱出来、拽出来,则心无关身之生死,此过程好比心若孕母之胎儿,未脱生之前,母死则胎死,但出生之后,母之生死与婴儿不直接相关。心灵本身无生死(因为进入此境界,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无所生死也)。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禅宗将人之心灵的生长阶段层次生动概括描述为“十牛图”(请见附件),甚为形象:
1、寻牛;2、见迹;3、见牛;4、得牛;5、牧牛;6、骑牛回家;7、忘牛存人;8、人牛俱忘;9、返本还源;10、入尘垂手。
“牛”乃外弛之“心”,或者说被“欲、念”裹挟向外奔驰飞扬,离自性、本性愈来愈远。感悟之时,即返道返回之日。——此乃“出行万里返家时”,犹若人无论远行万里,总是要回家的,家就是人的原点、圆心、缘来也,本来、如来也。叶落归根矣。
外弛为阳升,返璞乃阴归。阴阳一回、一去,圆动返归和合于太极者,即证得空性也。
我处在“刚得牛,始牧牛”之阶段。人的本性灵境亦是层层拓展,一圈一圈递进推广的:法家缘于欲望,唯我,修强人;基督缘于欲念,小我,修主人;儒家缘于意志,大我,修大人;道家缘于意思,无(虚)我,修真人;佛家缘于意念,般若究竟智慧,无限无边,空(非)我,修天人。
三、心灵从人之欲(即物质本源--欲火、动物本能--欲望、社会本性---欲念)之三大层次衍生的种种欲之相、象)解脱,实现终极的“自律=》自强》自由;自为=》自发=》自然;自性》自在=》自觉”,若人类从地球地心引力脱离一样,层层努力,十分艰难。心灵没有生长积累强大之“灵性之能量、力量”,并找到运用该灵性能量之适当之方法、工具和路径,是很难实现的。西方的忏悔、祈祷,东方的法修术、儒修行、道修身、佛修心之心性之学,就是给我们提供各种层次的真相、目标、方向、方法、工具和路径,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的万千法门即是指此。
人类正如卢梭所言“生而自由”之本性,为人类的成长提供了永恒的内在动力。千万年来为使人类摆脱地心、地球自转之引力,持续积累能量、能力和方法,不断拓展人类身体的自由空间:1、步行=》2、车行=》3、飞行=》4、航行=》5、宇航=》6、光行——终极目标是打破物理时空束缚和界限。
这是西方更倾向选择实现人心外向自由的路径——探求物质世界,即色界的真相和真理,而东方却更倾向选择了实现人心内向自觉的路径——探求精神世界,即空界的真相和真理。如果人类最终实现了由内而外-----身自由,或者由外而内----心自在的终极身心合一,人之大自觉,就获得真正的“究竟圆满”。东西方人类思想是殊途同归,相相生相长的。
四、为何会产生“烦恼”?是由自我之分别心、比较心而生的执着心生发的。佛陀的法门都是帮助众生化解、转化心之所分别的根源-----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面对人之烦恼:
儒家的方式是中和差别———和而不同,致中和;
道家的方式是简化差别———大道至简,虚其极;
佛家的方式是消化差别———四大皆空,相非相。
人既然生而自由,即人的天性是向往自由、自在、自觉的。但人的心灵却总被身体、自我阐发的“欲火、欲望、欲念”所束缚(欲,根源于心见诸相,心取相)。“烦恼”的总根源在于人之“灵”与人之“欲”之间的“灵欲冲突”,化解了灵欲冲突,“烦恼”即转化为“菩提”,随即“痛苦”化生为“安乐”。犹若正电与负电如短路相碰,则生电火花,甚至引起火灾焚毁一切,但正电与负电环路相接,则有电似无电,蕴含之巨大的能量如长江之水绵绵不断滔滔不绝,生生不息。人之烦恼犹若电火花,是因为灵欲相碰生发的,如果灵欲相接,则烦恼随即转化为菩提——空、静、定,就像静静的而又强大的电流点亮万家灯火,却无声无息无形无味无色一样——-----老子所言:无为无不为!
灵欲冲突为人之身与人之心贯穿始终的终极矛盾,即身心交战。佛家思想的终极价值在于发现并提供化解这一终极矛盾的终极整体方案。韩非、耶稣、孔丘、老聃提供的都是阶段性的、局部应对方案,且层层递进上升,终点不断接近始点,不断接近圆满。
五、自我是空我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自我之成长,通向空我即不可能。自我是“离开”,空我是“归来”,一去一归(转弯回来)才能形成一个太极阴阳的完整圆循环,自我是进入空我的桥梁和路径,否则,就成为一个永远无法闭合的残缺的“圆”。因此,佛家用“圆满”来形容一个人的最佳绝对状态,是非常有道理,因为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残缺”的,很显然只有“去”,而无“归”,或“归无彻底”。反过来,空我之空性的拓展程度与境界,又决定了自我成长的高度和广度。空性包容、包纳自我,空性若水,自我若水中之鱼。鱼体量之成长取决于其生存于水量的大小。若池塘之鱼必小于湖泊之鱼,湖泊之鱼必小于海洋之鱼。大海之水,从至小之微生物到至大之鲸鲨,无不包容生息其中。而大海恰恰是地球上最全然归一于整体之存在。再想象太空中的天体(地球、太阳、银河系。。。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如果你的心修到境界犹若太空的“空”,还有什么包容不下?因此,老子说:“上善若水”,实乃至真大道。
地球世界用什么来形容和描述“人心”最恰当?当“水”莫属!“人心似水”实在是妙极!修行到位,即使身“欲”动如火,意念缠如影;仍然“心”静如水(无形、无色、无味),定如镜(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水火不容到水火相济(《易经》的既济卦:坎水在离火之上,水性下注,火势上炎,水火相济也),进而“神”虚若空,大光明”,最终“成霸=》成主=》成王=》成仙=》成佛,究竟涅槃”。
实在讲:水很像空,毕竟不是空。空,就是太空的空,空间的空-----去掉“间”的之“空”。
只有“真空”,才能“妙有”;即只有“厚德”,才能“载物”;亦只有“大度”,才能“容人”;只有“宁静”,才能“致远”。。。,万事皆然!
法家是“强我尊然”,行霸道,竞争也(势);
耶稣是“救我信然”,行主道,忏悔也(悔);
儒家是“大我浩然”,行王道,慎省也(慎独内省)(诚);
道家是“虚我自然”,行天道,静笃也;(静)
佛家是“空我觉然”,行空道,禅定也。(禅)
外阳(能性力量)内阴(灵性力量),阴阳相生,阴阳相长,灵能融和合一则归太极!
正如禅宗偈语:“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能是灯光,灵乃油火也,般若智慧乃点燃灯芯的那把瞬间擦亮的火柴火星------明心见性也)
又云: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刚刚归去的南怀瑾曰: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 三千年读史,不外利权名色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一奔跑猪
一自在人 十月参悟 觉记
注:这是我今年以来研读《金刚经》、《坛经》、《心经》的心得总结报告,供大家参考。人身是天地间最完美、最圆满、最难得的、最复杂的系统,以身为师,以身入易,以医入道自古就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即指此。中医是将“道、法、术、器”融于一炉,结合得最好的实践经验的总结。经济则是人类社会最复杂、最抽象的宏观系统,可以与人身媲美。以后空闲时读读中医、经济还是蛮有意思。
人是物性(物质本源)==》兽性(动物本能)==》人性(社会本性)==》神性(精神本质)混合而成的,但永恒地、天然地趋向神性(即全然整体性、空性)------融化、回归于宇宙、天地间,即“天人合一”。
“《金刚经》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不被任何表相的干扰与限制所困,每个人都有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有益自己,也有益于他人。如果说《金刚经》是一部登峰造极的内功心要,《六祖坛经》就是这部心要的白话版、演义版,《金刚经口诀》是注解版,《心经》则是浓缩的短诗。”
每个人的内心快乐无疑仅能自我赐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人之快乐存在不同高度,由低向上提升六层次:心形乐==》心身乐==》心情乐==》心意乐==》心智乐==》心灵乐,也意味着你的生命层次不断提升;人之快乐存在不同广度,由自己为圆心向外扩散六波次:独乐乐==》互乐乐==》群乐乐==》众乐乐==》人人乐==》极乐乐。
《易经》演绎的宇宙,万事万物不超过六个变化, 人间真理亦如是,六道轮回:物理==》生理==》心(情)理===》伦理==》哲理==》道理==》。人的智慧空间通达程度复如是: 不通==》相通==》接通==》贯通===》圆通==》神通==》;由此表现出来的对未来趋势的时机、时间把握明白程度即如是:精明==》聪明==》高明==》英明==》圣明==》神明==》。
人力强弱程度还如是:物力(能力)==》体力(气力)==》精力==》毅力(意志力)==》智力==》愿(念)力(信仰、信念的力量,灵力)==》。
物质世界之能量变化六态:力能=》热能=》光能=》电能=》磁(场)能=》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