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信仰之根
(2012-04-15 20:01:46)
标签:
孔子中国《周易》易道信仰伏羲文化 |
分类: 学术论文 |
摘要:信仰概念的模糊,信仰根源的迷失,加之误把理想、主义、思想当成信仰,严重妨碍了正确信仰的形成,造成普遍缺乏精神家园,信仰危机让人忧虑。本文从《周易》的核心精神出发,试图探讨信仰的根源,认为信仰的本质特征为“敬畏”,具有惩罚、尺度、皈依功能,信仰的对象是宇宙的本体和根本法则,即《周易》所含核心精神----易道,也即天道,乃信仰之根。
关键词:信仰 易道 敬畏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fuzzy belief, beliefs, lost causes, combined with mistaken ideal, doctrine, ideology as a belief, a significant impediment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orrect faith, resulting in a general lack of spiritual home, a crisis of faith cause for concern. This article from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core spirit of starting to try to explore the roots of faith, that faith in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we", with punishment, scale, conversion function, the object of faith is the fundamental law of the universe of the body and that the "Book of Changes" contained in the core spirit of the ---- EDAW, that Heaven, is the root of faith.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
字典
Key words: faith fear EDAW
《周易》作为中国文化之根,对中国人的影响极其深远,正如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中所说,中华民族是《易经》的民族。这么一部重要的经典,跟国人的信仰有何关联?能否继续发扬它的精义,缓解当今信仰危机?回答是肯定的。
一、“信仰”之真义
(一)信仰的根本特征是“敬畏”
《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①我们常常认为这句话中的“信”只是诚信,其实,这里的“信”主要是指信仰。就是说,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如果没有正确坚定的信仰,怎么能够说自己还是人呢,又怎么能有正确的航向呢?所以,接着,孔子才以车子无輗无杌就不能走路,来喻示人没有信仰就没有航向,没有准绳,也就不能做个正人君子。可见,孔子实际上把信仰看做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根本标致之一,也是人们的行为准绳。本文认为,信仰要达到人的行为准绳的作用,必须具备令人敬畏的特点。
首先是“敬”,信仰的对象务必值得信仰者极度尊敬。什么东西才能值得人们极度尊敬呢?只有产生宇宙人生的本体和法则才能担当此任,宗教信仰者把它叫做上帝或别的神,《易经》把它叫做易道或简称道,不过前者为神性,后者为理性。因为这本体和法则恰如母亲,产生并主宰宇宙万有包括人类,所以人们应当像尊敬母亲一样的敬仰它。
其次是“畏”,信仰的对象必须值得信仰者无比崇畏。什么东西才能让人们无比崇畏,以至于虔诚地遵从它呢?只有那个不拘一格、公平公正惩罚违背它的东西。俗语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此天网,就是天道,就是宇宙人生的最普遍法则。《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的“天命”,实质是天道。这个具备惩罚功能的客观、理性的天道,恰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支柱,也是当今应该继续发扬的信仰之根。
只有兼备“敬”、“畏”的属性,人们才能既敬它又畏它,发自内心信仰它,并以之为准绳,事事而中,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分清善恶美丑是非,真正起到安身立命、构建和谐精神家园的作用。
(二)信仰的功能
信仰的本质功能就是和谐,即促进身心、人我、天人的和谐。而要如此,就必须具备如下功能:
1、惩罚功能。这是信仰最本质的功能。比如基督教,之所以能让信仰者虔诚归服,就在于它有神性,信我者得永生,违背我者下地狱。信仰者由于害怕惩罚,会由衷信仰它,从而达到慎独自律的理想效果,极大地起到安定身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2、尺度功能。信仰的对象是本体、法则,是产生、支配万有的力量,也是人们做人做事的评判尺度,成为判断善恶、是非、美丑、好坏的根本依据。一旦有了信仰,做人做事就有了标准,从而起到规范言行、安定社会、和谐天人的作用。
3、皈依功能。信仰的对象,其实也就是信仰者心灵皈依的家园。要构建个人和民族的精神家园,就必须树立普遍正确的精神信仰。只有如此,人们才能安身立命,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三)信仰概念的模糊
由上可知,信仰对象必须具备敬畏的属性,必须具备惩罚、尺度和皈依功能,而且,理性的讲,信仰的对象必须是客观的,所有主观的东西都不能担当此任。因此,笔者建议,对信仰这一概念进行一次澄清,把它跟理想、主义等分开来,不要混为一谈,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人们对信仰的认识,才能引导人们真正去找寻信仰的真实对象,从而切实解决精神家园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平素讲的政治信仰不能叫做信仰,只能叫做理想,要把政治理想与精神信仰(即道德信仰、生命信仰)区分开来。理想就是理想,信仰就是信仰,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理想,并不具备信仰对象的本质特征,不能成为信仰的对象,不能解决精神信仰问题。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憧憬,并由此构想出的一种目标、蓝图,其主要功能是激发人积极奋进,指引人发展的方向,具有引导性、激励性、凝聚性,其积极作用无可厚非。但是,理想不是产生宇宙的本体,也不是主宰宇宙的法则,不具备本体和惩罚功能。人违背天理良知时,理想不能成为人们畏惧的惩罚主体,因此不能起到威慑、遏恶的作用。比如,某人的理想是成为亿万富翁,那么,这个理想本身只是财富奋斗目标,当违法犯罪之时,根本不会畏惧这个理想会惩罚他而停止违法犯罪,反倒会因急于求富而走上犯罪之路。
理想不能成为人们的精神信仰,但可以作为政治理想或人生理想。二者有本质区别。政治理想是一定社会时期,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以鼓舞人们为之奋斗。孔子所倡“大同”,就是典型的政治理想。但,孔子从来没有提倡人们信仰大同,没有用大同的政治理想来替代人们的精神信仰。孔子所倡导的精神信仰无疑是天道,这可以从《易传》中看出来。孔子所言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法则,就是天道,也就是《周易》所言易道。
某种主义、思想也不是信仰对象。所有的主义、思想都是主观的意识形态,不能跟客观存在的天道混为一谈。要解决人们的信仰,必须是宇宙自然中的客观的对象,某些思想虽然也是对客观的反映,但不一定是全面反映,即使很全面,也不能相互替代,思想毕竟是主观的,而要彻底解决人们信仰的对象必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本体、法则。
二、《周易》的核心精神就是易道
(一)何谓《周易》的核心精神
是指《周易》全部精神的内核、生发点、原点,也就是说,《周易》虽包罗万象,义理丰富,但所有的义理,均有其共同之根,这个生发《周易》全部义理的根,就是《周易》的核心精神,就是“阴阳一体”的易道。
(二)何谓易道
清代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②简而言之,所谓易道,就是《易经》中的根本道理。唐代孔颖达一言以蔽之:“易以道阴阳。” ③即是说,《易经》就是讲阴阳的。《易传·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④这里的道就是易道。千万注意,这里的“一阴一阳”,绝对不能理解为一个阴一个阳,而当理解为“亦阴亦阳”,就是说,“道”是阴阳一体的,阴不能从阳中分离出来,阳也不能从阴中分离出来。正所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一体”是《周易》中最伟大的思想,揭示了宇宙的奥秘。其真蕴非三言两语可明。试举一例,请问诸位的手指头是死的还是活的?正确答案应该是,既是死的也是活的。因为手指头每时每刻新陈代谢,有生有死。如果把生看做阳,死就是阴,那么,手指头的本相就是生死共存、阴阳一体。易道,就是阴阳一体之道,不过这个一体,是对立统一体。
,为道字的原型,其来源为伏羲人首蛇身的传说。为何一讲“道”,我们就想到了伏羲呢?因为相传伏羲画卦创《易经》,而伏羲画卦用的就是阴( )阳( )两种符号,用以说明万事万物均为阴阳对立统一之物的根本道理。
作为阴阳一体互动的易道,之所以能成为宇宙之本体、万有之主宰,其必兼具本体与法则之性,也就是说,易道既是本体之道,也是法则之道,是本体与法则的辩证统一。
首先,易道是本体之道。所谓本体,就是宇宙之本原、始基、原点,是万事万物的原始元素。科学技术发展至今,虽有宇宙大爆炸之宇宙起源说,当前量子力学又提出宇宙起源之超弦理论,但科学家依然不能确切说明宇宙大爆炸之前之状态,也没能实证超弦之存在,作为宇宙本体之超弦,还只是某些科学家头脑之想象。可见,宇宙之本体并没有被现代科学所说明。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宇宙之本体就是物质,而对物质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抽象的共性上,即客观实在性之上,只是从哲学的层面界定了物质,并没有说明物质的具体构成,还需要科学家们作无限的努力。《周易》的宇宙起源与演化理论,即宇宙生成论,由《易•系辞》明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⑤《周易》认为,宇宙之初的状态为太极。唐朝孔颖达于《周易正义》中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⑥必须强调,这里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等中的“生”,绝不是我们所讲的生孩子的“生”,这里的“生”翻译成“包含”为妥,甚至就译成“是”,也就是说,太极就是两仪,两仪就是四象,四象就是八卦。《易•系辞》的这一段,虽包含了对宇宙生成的理解,但其侧重点不是在说明宇宙的创生过程,而是侧重于对宇宙本体的描状,告诉我们,宇宙之本体就是这么个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东西,其实质无非阴阳,四象八卦无非是阴阳的更具体组合。总之,在《周易》看来,宇宙之本体就是阴阳一体互动、此消彼长的太极,而严格意义上说来,太极就是易道,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天道。特别强调,《周易》的本体论不同于以上本体论,它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易道既是抽象的普遍法则,也是具体的客观的活生生的生成万有的本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
其次,易道是法则之道。法则,就是规律,作为易道的这个法则,既是宇宙万有的总法则、总规律,也是具体事物的具体法则、特殊规律。三国时期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 ⑦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之所以生、灭、动的根由。
“一阴一阳之谓道”表明,万物均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千差万别的对立面可以概括称为“阴”和“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实质上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的矛盾律。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此消彼长的,在相互转化中推动万物相反相生,运转不息。这就是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本真状态,也是万物盛衰存亡的根本规律,这就是“道”。
再次,易道是本体之道与法则之道的辩证统一。本体的易道与法则的易道本是一道,二者不可分离。如果把本体之道看作阴,那么法则之道就是阳,二者仍然是阴阳一体的关系。即是说,易道既是实体,也是规律,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是实体而有形,故能孕育宇宙万有,因其有阴阳两类物质;是法则、规律而无形,故能促使万有运动变化发展,因其兼具阴阳两面,可以此消彼长,相互推摩,成为万有变化之力源,世界生生不息之源泉。
易道并非虚无缥缈的,也不是某些人头脑里边主观想象,而是活生生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现代科技的核心代表---电脑,其实也只是阴阳互动的产物,是莱布尼茨受易道启发所发明。把握住了事事之道,就是运用好了易道。这就要求人们持经达变,以不变应万变。
三、易道乃信仰之根
(一)易道具备信仰的基本特征
前文已述,“敬畏”是信仰的本质特征。易道是本体,故能生万物,包括人类,既然是宇宙人生之母,人类当然应该崇敬之;易道是法则,故能主宰万物,包括人类,既然是宇宙人生之主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那么,人类就应该遵守它,畏惧它,因为,违背客观规律之易道,必受惩罚。
(二)易道揭示了和谐的根由,具备信仰的本质功能
信仰的本质作用,就是要人们遵守宇宙的根本法则,不忘为,做到身心和谐、人我和谐、天人和谐。不过,道法自然,自然中的易道,并不是否认矛盾、否认差异。提倡遵循易道、讲求和谐,并不是强求一律,而是要求和而不同。世界是阴阳一体的,有阴阳,就必有差异,必有矛盾,甚至必有斗争,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是自然的阴阳对立统一必有其天然状态,这个状态本文把它叫做天然的对立统一。这个天然的对立统一,恰是人们做人做事应该遵守的度,也是我们应该把握的价值尺度。只不过这个度因时因事因人而异,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易经·系辞下》第八章:“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曲要,唯变所适。” ⑧
易道揭示了宇宙万物阴阳一体的真谛,也揭示了人类遵守和谐的根本道理。人们何以要遵循和谐法则?因为宇宙具有和谐本相。《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⑨《道德经》的思想源于《易经》,故老子所讲的道,本质上就是一阴一阳的易道。按照老子的说法,宇宙起始也是道,所以说“道生一”,不过,这里的“生”,也不是生孩子的“生”,而是“是”的意思,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⑩就是说,道就是一个混沌的一,这个混沌的一里面有阴阳两力两气,阴阳两力两气混而为一,此消彼长,看似矛盾对立,斗争不息,其实整体上遵循和谐法则,秉持和谐的天然均衡属性,由阴阳和合而成的万事万物均具有天然的和谐本性。为什么把“三”理解为和谐呢?老子的另一句话道明了原由,《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当理解为,万事万物均是阴阳和合而成,阴阳互根互动,看似此消彼长,但整体上呈现“和”的状态。
易道阴阳一体的思想,体现了万事万物矛盾运动的本质,要求人们遵循天然的对立统一状态,不要妄为,当自然无为,维系天人和谐、人我和谐、身心和谐。
一是从天与人的关系来看。阴阳一体内蕴天人合一。从阴阳的视角来看,天人也是一对阴阳关系,天为阴,则人为阳。天与人,阴阳对立统一,实质上是自然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对立统一。既然统一,那么,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天道为前提,必须遵循天然的天人对立统一秩序,不能破坏,否则,就会破坏生态平衡,遭到自然惩罚。既然对立,就得承认人对天的合理改善,应当适度发挥人的能动性,以人为本,构建人类理想家园。可见,只有正确把握天人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才能既以天道作为行为准绳,又能适度创造,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良性互动。
二是就人我关系来看。人与我,也是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既是对立的,就说明人我可以不一样,人各有志,不必强求一律;但又是统一的,就说明人我根本上存在利益与共,损人则损己,利己必利人,利人也利于己。人我一体,不能绝然割裂,割裂人我应有的统一关系,自私自利,终究会祸及自身,得到应有的报应。杀人了,会遭法律制裁甚至枪毙,即使一时逃脱,也会受到心灵惩罚,即使自我没有明显感到惩罚,其潜意识仍然受到惩罚,那些犯罪逃亡后主动自首者便是明证。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不折不扣。这就要求人们秉持人我一体的理念,视四海一家,爱己爱人,利己利人,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共创和谐局面。
三是就身心关系来看。身与心,也是阴阳一体的关系。身是心的物质载体,心是身的功能作用。好的身体可以促进好的心态,好的心态也可促进身体健康。不要只顾肉欲的满足,还当兼顾心灵的快乐,不要只追求物质享受,还当追求精神的崇高。因为,身心本是一体,不可偏爱偏废。因此,认识到天道的阴阳一体,就会兼爱身心,促进身心和谐,安定精神家园,实现人而有信,信而有根,活而有源。
总之,在当今世界信仰危机、东学西渐的历史关头,国外纷纷成立孔子学院仿学中国文化,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其核心思想----阴阳一体的易道,揭示了宇宙的本体与根本法则,值得人们敬畏、遵循、信仰。只有提倡信仰易道、天道,才可望人人做人做事执两用中,持经达变,恰到好处,减少纷争,促进和谐。
参考文献:
① 《论语·为政》第22章,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
② ③王庆革主编,《周易大典》第3452页、879页,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④《易传·系辞上》
⑤王庆革主编,《周易大典》,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第64页
⑥唐朝孔颖达著,《周易正义》,岳麓书社1987年,第89页
⑦三国王弼著,《老子指略》,山东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25页
⑧《易传·系辞下》
⑨⑩李耳著,《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