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必背古诗及诗意(1—10首)

(2013-05-16 16:31:40)
标签:

校园

小学必背古诗及诗意(110首)

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

秦汉时期官方曾设立一种音乐机构叫乐府,此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从民间收集诗歌配上音乐演唱。到了今天,我们把这种独特的诗歌体裁称为乐府,汉乐府即为汉代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

【注释】

1、田田:形容荷叶挺出水面、饱满劲秀的样子。

2、“鱼戏”四句:描写鱼在荷叶下面游动。这首诗属于汉乐府《相和歌辞》,是一首一人唱、多人和的歌,这四句可能是和声。

【译文】

到了江南可以采摘莲藕的时节,荷叶片片连,漂浮在水面。

鱼儿在荷叶间嬉戏。鱼儿一会儿在 东边嬉戏,一会儿在荷叶西边嬉戏,一会儿又在荷叶南边游玩,转眼间又到了荷叶的北边。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人采莲的诗。全诗格调轻快,犹如一幅曼妙的图画。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的鱼儿在嬉戏,还有那水上愉快地采莲的男男女女。闭上眼,采莲女温润柔美的歌声仿佛萦绕耳旁,滑进你的心。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画面!

 

 

2、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

    北朝,指公元4世纪末到6世纪末北魏、北齐、北周先后在我国建立的政权的统称,也就是晋代和隋代之间中国北方十多个王朝的总称。北朝民歌式北朝时期各族人民所作,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战歌、牧歌以及反映人民痛苦生活的歌谣等,风格豪放明朗、激昂慷慨,形象地再现了北方人民英勇豪迈的精神气质。

【注释】

1、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2、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3、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即今蒙古包。

  4、野: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作yǎ。

  5、见:同“现”, 这里不读jiàn 

【译文】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赏析】

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色。前两句,写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庐,非常贴切,同时又让我们想起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3、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作者】

骆宾王(638~?),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市)人。唐初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他的诗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为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

【注释】

    1、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2、项:颈的后部。这里代指脖子。

  3、拨:划。 

【译文】

鹅,高昂着头颈朝着天,唱着歌。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动在绿水上,红色的鹅掌划动着清清的水波。

【赏析】

据说这首小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头一句三个鹅字,写出了孩子们初见鹅时的惊喜。接下来的三句话,写活了鹅的神态。那一群白鹅悠闲地游来,正昂着颈高叫着,像是在谈天,像是在以唱,更像是在向天歌唱。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洁白的身体浮在绿水中,红红的鹅掌向后轻轻拨动着清清的河水,荡起一片涟漪。这是一幅多么轻松、快乐、自由,多么纯真美丽的画面啊!这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他们认识生活的开始,尤如小鸟冲向大自然,多么欢畅。它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心的童趣,纯洁了我们的心灵。

 

 

4、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作者】

    李峤(约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省)人。唐朝武则天、中宗时著名宫廷诗人。20岁就考中进士,官至中书令。他的诗多咏物,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有《李峤集》。

【注释】

1、解落:脱落、脱掉。

2、三秋:秋季的第三个月,指晚秋。

【译文】

    风儿吹落了晚秋的树叶,风儿吹开了二月的百花。风儿吹过江面,水面上卷起千尺波浪,风儿吹进竹林,引得万竿翠竹歪歪斜斜。

【赏析】

    自然界的风摸不着,看不见,我们却能从柳条摆动、水波兴起、松涛澎湃,感受到风的存在。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特点,写出了生动形象的风。

 

5、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年青时就因为诗文写得好而闻名。为人狂欢,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他的诗清新疏朗而富有机趣,以《回乡偶书》、《咏柳》等传诵最广。 

【注释】

1、咏:歌唱,赞美。

2、碧玉:既指绿色的玉石,又指古代年轻貌美的少女。

3、妆:打扮。

4、绦:丝带。 

【译文】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赏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6、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

王之涣(66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传唱。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等。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传唱于凉州的乐曲名。凉州,在今甘肃武威。

  2、仞:长度单位。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极高。

  3、羌笛:古时西北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管乐器。

  4、杨柳:指《折杨柳》曲调。

  5、何须:何必。

  6、度:经过。

  7、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时通往西域的要路关口。 

【译文】

奔腾的黄河就来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万仞高山。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杨柳不绿,春风从来未到过玉门关。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7、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作者】

见《凉州词》作者背景。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浦州(今山西永济)西南的黄河边上。

  2、尽:落下。

  3、欲:想。

  4、穷:尽。

  5、更:再。  

【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赏析】

那是一个日落的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渐渐西沉;而黄河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滚滚地向大海奔去。诗的前两句一写天空,一写河流,有静有动,从大处写起,笔笔入神,真是景象壮阔,气势不凡。诗写到这里,虽只两句,似乎笔力已尽。谁想作者却又翻空出奇,把读者带入更高的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并不满足于对眼前景物的流连,还想探究更远的景色,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

 

 

8、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作者】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他的诗淡雅清新,多写田园隐逸生活。和王维齐名,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春晓》、《宿建德江》等。

【注释】

1、眠:睡觉。

  2、闻:听见。

  3、啼鸟:鸟鸣。

  4、夜来:昨夜。

【译文】

令人酣睡的春夜不知不觉已到天亮,耳畔四周都可以听到鸟儿在鸣唱。

依稀记起昨夜里淅淅沥沥的风雨声,不知道又会有多少花儿凋落地上。

【赏析】

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9、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 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者】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能文善诗。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注释】

1、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

  2、葡萄美酒: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

  3、夜光杯: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

  4、催:催促。

  5、沙场:旷沙平野。后多用来指战场。  

【译文】

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 

【赏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10、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释】

1、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这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2、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3、但使:只要。

  4、阴山:阴山山脉。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译文】

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赏析】

与很多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所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