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荫远院士)
今天认真研读了读了李荫远院士《当代旧体诗词》,受教良多,感慨良多。
受教者,终于有人将中国当代诗词创作的概况与脉络进行了一番系统的研究与梳理;感慨者,没想到做这项工作的竟然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这究竟是中国文学界、诗词界的幸事,还是中国文学界、诗词界可悲。
可叹的是,当我读李荫远院士的大作《当代旧体诗词》时,他已经仙逝整整两年了。
2016年8月22日,9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荫远在北京逝世。8月26日,李荫远的科学网博客发布了其生前所拟讣告:
李荫远
1919年公历6月23日生于成都。1943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曾留校任助教。1947年赴美国游学,在獲得博士學位后因美方禁令不克歸國。直至1956年初始得啟程回京,同年4月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參加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70岁后逐渐退出科研工作和學報编辑等任務,晚年以文史自娱。2016
年8月22日辞世。本人不愿有遗体告别之类的事,死后不换新衣,不入殡仪馆,由太平间直运火化场所。骨灰由大女保存,日后扬弃入海。
李荫远(签字)
博文下面一片悼念声。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研究员王鸿飞写道: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fade
away.”(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源自西点军歌,1951年麦克阿瑟在国会的演讲使这句话广为人知。)
1919年6月20日,李荫远出身于四川成都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1938年,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入四川大学。1941年,转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与杨振宁一起师从吴大猷、王竹溪。大学毕业,先后任四川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教师。1947年,赴美留学。1948年获硕士学位,195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一直在中科院物理所任研究员。他是我国固体物理、磁学、激光技术晶体研究的开拓者。
早在成都石室高级中学和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期间,李荫远先后受到何其芳和闻一多的影响,爱上了诗歌。晚年,李荫远院士以文史自娱。
2005年,李荫远从海峡两岸的数千首新诗中认真选释编写、自费刊印了《当代(1949-2001)新诗130首赏析》一千册,除分赠好友外,大多无偿地捐给了中国老年大学协会。
接着,他开始写作《当代旧体诗词》,他梳理了1949年建国以来的当代诗词,李荫远认为当代诗词文学史是一门有待梳理和发掘的学问。
李荫远曾为缅怀西南联合大学作《西南联合大学颂》,从中可一窥先生心中的家国情怀、诗词情结。特录于兹:
西南联合大学颂
李荫远
日寇凶悍逞兵戈,蒋家王朝对策多,
不保长城迤北地,故都安危费张罗。
卢沟桥畔烽烟起,南渡师生苦奔波,
驻足衡湘席未暖,西迁三校大联合。
彩云之地精英聚,箪食瓢饮习百科,
茅茨瓮牗曲肱枕,深研文理开先河。
投笔入缅荐鲜血,盟军苦战降顽倭。
南疆九载兴文运,北返幽燕振弦歌,
此诚光辉史一页,会当刻石铭山阿。
跋: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各自北还,西南联合大学不复存在。尔后天旋地转行将六十年矣,昔日师生多已凋谢,余白首衰年,缅怀旧事,爰作此章。
2012年2月,李荫远先生在其博客上写道:“不久前某传记丛书的编辑部寄来一份通知,征询我要否让他们出版我的传记,如我有意,余事可以函商。我当即回信说不想有留下传记,也绝不会授权任何人去写。”
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分社社长胡升华曾追问其原因,他答道:“我很平凡,一生很顺利,又不是右派,没有什么可写的。”
高山仰止的大家风范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