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大跳板》的台前幕后

标签:
王炼大跳板武汉杂技团杂技节后空翻杂谈 |
分类: 新闻作品 |
这是优美与惊险的平衡,
这是柔韧与力量的碰撞,
它是武汉杂技人为第九届武汉国际杂技节奉上的一份厚礼。
它代表了中国杂技怎样的难度与创新?它能否不负众望,为武汉人赢得荣誉?
http://s14/middle/676ae6a8x93d436aa47bd&690
今天晚上(2010年10月29日),第九届武汉国际杂技节在武汉杂技厅盛大开幕。本届杂技节上,来自中国、俄罗斯、朝鲜、南非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26个节目,近300名杂技艺术家同台竞技,将给广大市民带来一场最值得期待的世界顶尖杂技盛会。本届参赛节目涵盖了杂技艺术的空中杂技、地面杂技、魔术、滑稽和兽类等五大类别,作为东道主的武汉杂技团,推出了精心打造了四年,由28人参演的大型高空节目《大跳板》,它在艺术上和技术上有哪些创新?作为武汉杂技团的唯一参赛节目,它能否在杂技节上给评委与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否不负众望,摘取黄鹤金奖的桂冠呢?
(画面同期声------武汉杂技厅内《大跳板》排练片段)http://s14/middle/676ae6a8x93d437c5048d&690
两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坐在跷跷板上欢乐的玩耍,慢慢进入甜美的梦乡,这时候舒缓轻柔的钢琴曲急转成节奏强劲的打击乐曲,在孩子的梦境中出现了一群神秘的武斗士,26名身着红衣金甲的杂技演员跳着刚劲的战士舞蹈,轮番上场表演,在不系保险绳的情况下,他们借助跳板的力量,在高空中做出各种高难度的翻腾旋转动作,整个节目险中见美,气势磅礴、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中国杂技精神。这就是武汉杂技团为本届武汉国际杂技节精心打造大型高空节目《大跳板》。
(采访 武汉杂技团团长梅月洲:大跳板是一个大型节目,道具制作要求精细、演员的素质要求高,跳板节目在全国来讲很少,只有一、两份,就是因为它要求特别高。大节目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在这方面有优势。)
《大跳板》是武汉杂技团的传统强项节目,从1953年建团推出至今,历经57年6代杂技演员不断推陈出新,多次在国内、国际比赛中为武汉杂技团争得荣誉。1984年,《大跳板》就曾获得第一届全国杂技节银奖。 2000年第四届武汉国际杂技节上,《大跳板》又获得黄鹤金奖,当时的主教练及参赛的主演之一、现年59岁的吴卫民,就是这次全新打造的参赛节目《大跳板》的技术指导老师。
(采访《大跳板》技术指导老师吴卫民:我是第2代人。大跳板是俄罗斯民间节目,翻腾比较好,空间高,动作比较规范,我们向他们学习。我们中国人体重轻,承受力强,接人上强一些,这次保留我们强项接人优势,学习俄罗斯的翻腾。在今年法国杂技节上俄罗斯得金奖的动作“独脚立后空翻三周”,我们就有这个动作。)
作为东道主武汉杂技团的唯一参赛节目,这次在杂技节上亮相的《大跳板》在技巧上有很大的创新突破,主要动作“高跷后空翻两周”、“后空翻两周上双层高椅”、“独脚立720度旋”和“独脚立后空翻三周”等都属于国际顶尖杂技技巧。而在这次比赛中,承担这些高难度动作的杂技演员全都是今年9月份刚从杂技训练班毕业的学员,最小的年仅13岁,最大的不满19岁。
(采访《大跳板》技术指导老师吴卫民:他们进杂技团7年,单练这个节目就有4年。主要是训练翻腾,在地面翻跟头,训练腿部力量有爆发力,腰力很重要,翻到空中腰立不起来,一样往下掉,腹部力量,四肢力量都要训练。还要训练翻弹网,训练空中概念,在空中翻两周,知道什么时候打开,什么时候落地,然后再上跳板练。这个节目对身体素质要求高,爆发力要好,空中翻转你要夹得很紧,紧从哪里来,就从平时训练中来。)
前后空翻、侧翻、倒立、叠人墙,每个动作都要反复练习几百上千个,是这些小演员的每天必修基本功。28名参赛演员从7月1号开始集训,赛前100天全封闭训练中,小演员们每天的训练强度至少是从前的5~6倍,每天都要训练8个小时以上。这次参赛的《大跳板》共有12套技巧动作,16岁的王炼就承担了“1008度旋”、“独脚立720度旋”和“独脚立后空翻三周”这三个技术含量最高难的动作。
(采访 《大跳板》演员王炼:看过俄罗斯跳板很厉害,“独脚立后空翻三周”,中国还没有这样的技巧,我就自告奋勇提出来要练,为团里争光,这是一种突破。)
经过一个多月的浸透着汗水和鲜血的艰苦训练,9月中旬,王炼向教练邹春书提出来,脱掉保险绳,凭自己的力量完成 “独脚立后空翻三周”这个世界顶尖杂技技巧。
(采访武汉杂技团青年队队长《大跳板》主教练邹春书:跳板这个节目是不带保险绳的,高难技巧,危险性较大。他们刚毕业没有经过大赛,平时训练中先带两根绳子、一根绳子,再慢慢丢绳子,一点点往前进。他们丢绳子,我们心里比他们还紧张。)
(采访 《大跳板》演员王炼:做了一个星期的准备,到星期一状态很好,就丢掉保险绳来,全场人都看着我,我一鼓作气就翻过来了,翻得高、飘,落地稳漂亮。每个人都怀着一种很认真的冲劲,想把节目做好,金奖一定会到手。)
在艰苦的杂技训练中,一不小心磕碰扭伤也是常有的事。练好一个高难度的动作往往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有26名演员参赛的《大跳板》这种大型集体节目,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没人可以替换,所以受伤了也要挺住!
(采访 武汉杂技团青年队队长《大跳板》主教练邹春书:周超练“后空翻两周上双层高椅” 时,头碰到椅子上流血缝了4、5针,我们当时很着急,周超很坚强,说一定要参加这个节目。他喜爱这个杂技,肯吃苦,肯练。)
(采访《大跳板》演员周超:我很珍惜这次比赛,练杂技磕磕碰碰是常有的,自己心里也憋了一股子劲,不能辜负父母、老师的希望。)
《大跳板》中传统经典动作就是叠罗汉接人,3到4个人笔直站成人梯,用肩膀去接住空中翻腾的人。在比赛中,年仅13岁的王一帆就要在丢掉保险绳的情况下,借助跳板的力量,后空翻两周跳上3到4个人叠成的人梯,并稳稳地站在下面人的肩膀上。为了练好这个惊险技巧,小姑娘没少哭鼻子。
(采访《大跳板》演员王一帆:丢掉保险绳时哭了很多次,怕。教练说这个动作只要练好了,绝对不会有事,下面有那么多人保着你,千万不要怕,越怕越翻不好。)
随着国际杂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空、大型杂技越来越惊险,而对杂技演员们来说,最能保证安全的,不是保险绳,而是浸透着汗水和鲜血、不打丝毫折扣的苦练,依靠的是大家拧成一股绳的团结协作。
(采访《大跳板》演员杨聪:我锁骨骨折,休息了20多天继续练。接王一帆,我坚持带伤接,她丢绳子,我压力很大,有时晚上都睡不着。每次演出训练,我都会在下面跟她说,你别怕,放心翻,就算我自己己摔断了,也会把你抱住。)
主创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希望《大跳板》能够冲击杂技节最高奖――黄鹤金奖,在节目编排上他们精益求精,特地邀请武汉歌舞剧院副院长熊涛任总导演,力求给观众呈现一个完美的观赏体验。除了世界顶尖的技巧展示之外,还赋予了节目童话般的故事情节,配合演员们阳刚大气的舞蹈,而跳舞对于从小训练倒立、翻跟头的杂技演员们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采访 《大跳板》总导演武汉歌舞剧院副院长熊涛:这群杂技演员的技术技巧在全国来说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他们的舞蹈功底比较欠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他们上手,针对他们的特点,设计的断裂式的舞蹈语汇多一些,有队列式的风格在里面,想要的那种积极向上、很阳刚的风格。舞蹈编排在杂技中有它的特殊性,很多时候又要保证观众的视觉,又要保证演员不影响做动作。)
五十七年来,武汉杂技团正是秉承着自强不息、勇于拼搏、不断创新的优良传统,才让汉派杂技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采访《大跳板》技术指导老师吴卫民:现在我们杂技事业发展就比较科学化,现在比赛评委都很人性化,如果安全设施不好,他不跟你打分,技巧很重要,安全也重要。过去杂技那种很难受的动作现在都看不见了,都是很舒展的,现在是杂技艺术,是美的享受。)
(片尾------慢动作垫乐)
(2010年10月29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