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蚯蚓”方言考——losasa

(2016-06-25 23:04:35)
标签:

对外汉语

学外语

语言学

分类: 学习研究tudies

“蚯蚓”的对应词方言考

losasa

 

摘要:“蚯蚓”的方言词可谓丰富,尤其在北方方言中,又有着相近而不相同的各种变体,在金华方言这样的南方方言区也有着一些不同于北方方言的对应词。下文将先举出一系列“蚯蚓”的方言对应词,再进行语音比较和地理比较,从而探究词源并进行不同方言的语音、词汇比较。

关键词:方言,蚯蚓,语言地理学

 

 

一 “蚯蚓”的方言对应词

蚯蚓有许多对应词,我们常见的有“蛐蟮,蜿蟺、蜷舮、蟮面。”而这些词是属于不同地区的,同时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称呼。

河北承德/河北阳原/山东淄川:蛐蟮

山东招远/河南信阳/陕西山阳:曲伸

湖北长阳:蛐蟮子

北京/河南延津:曲串

山东聊城:蛐穿

山东单县:曲窜

河南大治:出串

山西临汾:出

陕西扶风:赤蟮

甘肃武威:蛐蚬

贵州遵义:曲蟮儿

河南杞县:蛐蜒

山东寿光:曲蜷

云南曲靖:缺蟮

浙江金华洋埠: 蟮面

浙江金华汤溪: 食面

浙江金华: 水面

湖北鄂州:触虫

广东客家话:从跣

 

 

二 “蚯蚓”方言对应词的分类和分析

在这些众多的对应词中,我们看到大多都与“蛐蟮”这个词有关,近的可以是完全相同的读音,稍远一点可以是含有一个字“蛐”或者“蟮”,但也有完全无关的。按照这样的标准,大致又可以分为下面几类:

1、完全包含“蛐蟮”语音因素的:河北承德、河北阳原、山东淄川、湖北长阳、贵州遵义;

2、由“蛐蟮”语音韵部改变产生的:山东招远、河南信阳、陕西山阳、云南曲靖;

3、含有“蛐”读音的:北京、河南延津、山东聊城、山东单县、甘肃武威、河南杞县、山东寿光;

4、含有“蟮”读音的:山西临汾、陕西扶风、浙江金华洋埠、浙江金华汤溪;

5、完全与“蛐蟮”无关的:河南大治、浙江金华、湖北鄂州、广东客家话。

而我们查阅《中国语言地图集》会发现,这5类的分布也有着地缘关系。

 

 http://s14/mw690/001ToBSezy72LuP2mK19d&690

 

图一 中国汉语方言图

 

我们从图一能看出第一类词主要是分布在河北北部,山东中部和湖北北部和贵州北部。前三者是比较靠近的区域,在方言上也会更有相似点。但贵州遵义的叫法,根据西南官话区的历史研究,我们是否可以猜测是从前三个区域传到贵州的呢?

第二类词和第二类词的分布很靠近,只是在韵部上稍有变动,所以应该同属“蛐蟮”一词;

第三类词较之第一类词的区域分布更靠东,靠南一些,也就是说在第一类词的东部和南部的演变具有相似的方式,更多的保存了“蛐”的读音。

第四类词较之第一类词分布更靠西,靠南一些,也就是在第一类词区域的西部和南部的蚯蚓方言演变有着相似的方式,更多额保存了“蟮”的读音。

第五类词就离第一类词的区域远得太多了,但有些区域如河南大治、浙江金华这些处在第一类词涵盖区域的边缘地区,其方言“出串”,“水面”又与第二、三、四类词有着语音相似,所以是否可猜测“出串”,“水面”又是从第二、三、四类词中演变出来的呢?但湖北鄂州、广东客家话这样的与前四类完全无关的方言词,应该就没有“亲属”关系了。

通过地理区域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测这些方言词中大部分出现的先后顺序,或者称为他们传播至今的传播强度。“蛐蟮”这类词,无疑是可以作为“最早出现”的“蚯蚓”方言词的猜测焦点。但更显而易见的是,这个词的“传播强度”也是最大的,即使它不是最早的“蚯蚓”的方言称呼,那它也一定是“传播强度”最大的。分析原因的话,可以从人口、社会等方面深入,因为笔者知识能力,目前暂未得出原因。除了了解到“蛐蟮”的广泛影响力,我们也可以看到第二、三、四类词的读音演变的有趣现象,有变换韵部的从“蛐蟮”变成了“曲伸”,也有加字的“蛐蟮”变成了“蛐蟮子”,还有与蚯蚓移动状态相关的改变“蛐蟮”变为“曲窜”,当然在一度变化上还有二度变化的产生“蛐蟮”到“曲窜”再到“曲串”到“出串”。尽管不能说这样的演变的先后顺序是正确的,但至少一层一层的变化能够说明:虽然“蛐蟮”和“出串”相距很远,但确实存在联系。

而浙江金华汤溪从“蛐蟮”称为“食面”的称呼,甚至可以推究出浊入声归阳上、 浊上归阳上、 咸山摄开口三等知章组字都读齐齿呼的变化原因来,有如下演变过程:蟮(阳上)→蟮 = 食(阳上)←食(阳入)。也即“蟮” 与“食” 本来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声调和韵母上, 但是在这些方言里发生了阳入归阳上、咸山摄开口三等知章组字读齐齿呼的变化,这样“蟮”与“食”的区别只有韵母的不同了,在本地人的语感中,十分接近,而且蚯蚓是鱼的食物,与“食” 建立起了联系, 因此“蟮面” 被说成“食面”。从语音上看,“蟮” 的韵母的主要元音央化了。

 

三 结论

从地域分布,分类分析中观察到蚯蚓诸多对应词的通俗词源考和历史词源考猜测。一方面结合各地的演变,得出共时背景下的本地因素,另一方面从历史背景下做出词源猜测,猜测同归“蛐蟮”词源。不禁发现方言蚯蚓的说法的演变是由于语音近似、语义联想而导致的变化,这也是世界语言通俗词源产生的一个主要途径。

这也启示我们语言地理学通过密集的调查能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方言信息, 对考释方言词源有重要的方法价值。同时,方言考要避免传统考求词源的局限,传统考求词源的方法是根据音义对应关系从古书中寻找词源,这种方法在很多情况下是有效的,但是容易忽视语言中词语创新的问题和语言共时背景下的变化。如果能结合地理语言学和经典的词源考求方法,一定能得出合适的当代方言考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俞敏 1950 释蚯蚓名义兼辨朐忍二字形声 [M] 《俞敏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

2. 刘涌泉等 中国语言地图集 [M]《中国语言地图集》,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8.

3.太田斋 北方方言“蚯蚓”的对应词 [M] 《汉语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

4. 孙宜志 2013 金华方言“蚯蚓” 的称谓 [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9月第5期.

5. 俞敏 1947 古汉语里面连音变读现象 [J] 《燕京学报》第35期。

6.百度贴吧 蚯蚓各地怎么说 http://tieba.baidu.com/p/4425674377

 

微信关注珞珈汉语,获取更多干货!

http://s13/mw690/001ToBSezy72LuUfcYccc&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