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不能不涉及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了更好地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化,对外汉语人必须具备在认知心理学和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知识修养,这无论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是很有帮助的。
言语的知觉和理解:三只老鼠的迷宫游戏
易维
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语言的重点之一,言语的知觉和理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为了避免讲解的枯燥无味,提升大家的兴趣,我们不妨借用一下Wittgenstein关于语言游戏的说法和《谁动了我的奶酪》的讲述方式,将本将内容设计为一个极富趣味的迷宫游戏。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迷宫游戏中,迷宫的入口和出口分别是言语知觉与理解任务的开端和言语知觉与理解任务的完成。在入口和出口之间是看起来繁琐无绪的纵横交错的线路,而这些线路是由言语知觉与理解过程之中的言语单位(音素等)组成的,并且我们设定一种规则,即迷宫游戏中每完成对一个言语单位的知觉理解,游戏者就向出口前进了一步,也就是说,只有游戏者完成对言语流中所有言语单元的知觉和理解,这个迷宫游戏才算顺利完成。基于言语知觉和理解过程中的三种参与因素,即音素、抽象规则和语境的考虑,我们的迷宫游戏将由三只小老鼠参与,而本讲的内容也将以它们的迷宫经历展开。
http://s3/bmiddle/67655f46t8704cbda2522&690
一、音素鼠的迷宫表现
三只小老鼠,音素鼠、规则鼠和语境鼠,组成了一支迷宫探险队,它们将在此次迷宫之行中协同合作,共同完成迷宫游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它们始终是协同合作的,而为了观察和讲解的方便,我们不得不采取个别讲述的方式。我们首先来看的是音素鼠的迷宫表现。
音素鼠(之所以称之为“音素鼠”是因为它在我们的迷宫游戏中发挥着自己的特长:从音素角度试图带领大家走出迷宫,完成言语知觉和理解的任务。)的表现如何呢?首先,我们看到音素鼠能够大体上实现对言语流中各音素单元音响特征的区分。言语活动的过程是一个言语单元线性流动的过程,也就是说,音素鼠能够把这个过程中接收到的音响信号映现于它所存储的语音知识之上,并判定出该信号指示的是哪个音素,从而进一步贮存这一表象,把检测到的下一个音素加上去。这样,音素鼠在听觉阶段就实现了对言语单元的神经知觉,通过特征检测和模式识别完成了对大多数音素的认知。
那么,音素鼠能否独立完成迷宫游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必须看到,在取得上述成效的同时,它还遇到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受语流音变影响而造成的音素误判。在言语流中,各音素并不是孤立而是连续发出的,因而往往存在着音素同化、异化、换位、弱化、脱落等现象。比如汉语普通话中的轻声、儿化、变调等。同时,也正是语流音变的影响,使得原本看来简单的音素单位的集合(在音素鼠的工作方法下,认知和理解言语不外乎是逐个音素单元的认知、理解任务的总和,即:言语知觉和理解=音素a的知觉和理解+音素b的知觉和理解+……+音素n的知觉和理解)变得复杂了,因为各音素之间的边界实际上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反而是模糊不清、难于界定的了。音素鼠不能根据音素的音响特征完成所有的识别任务,甚至可能出现误判。其次,由于音素鼠主要依靠音素的区别特征来实现音素的识别,因而也必然会由于音素间区别特征的不足(一般为一项以下)而产生知觉错误。
Chomsky和Halle对英语的言语声音进行了特征分析,并且归纳出所有元音和辅音的13项区分特征。而在Shepard等人的实验中也发现物理上比较接近的辅音,比如/k/和/p/比较容易误认。如果我们在Chomsky和Halle的特征表格中对它们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两者之所以容易被误认也正是在于它们只存在一项可区分特征。又如,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这些同音语素如果单纯依赖于音素音响特征的识别的话,显然是根本不起作用的。再次,根本上来说,言语的知觉和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音素,单纯从音素角度出发是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的。
http://s13/small/67655f46t8704cee9363c&690
二、规则鼠的迷宫表现
上面说到,音素鼠是不能独立完成这个迷宫游戏的。那么我们可以看看另外一只小老鼠——规则鼠的迷宫表现。规则鼠是在音素鼠的工作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它的特点是能够把言语流中的音响码映现于一系列抽象规则之上,运用它所存储的抽象规则对音素鼠的误判加以纠正,为言语的知觉和理解提供一系列的规则辅助。针对音素鼠遇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观察一下规则鼠是怎样发挥它的补充、辅助作用的。
音素鼠在对音素的特征检测和模式识别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语流音变的影响可能出现音素误判,这时,规则鼠就可以提供它所存储的抽象规则,以纠正这些错误。比如,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例,当音素鼠听到“
花园儿
”中的[yar]这个音时,,显然,它找不到与它的预存相匹配的这么一个音,而只有当规则鼠提供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相应的儿化音规则时,才能知觉和理解出这个特殊音素来,从而完成对“花园儿”的认知和理解。又如,当音素鼠听到“飞机“这个词,而由于说者受方言影响,“飞”发出来成的却是]/fi/时(这种情况显然在言语交际中是可能的),显然,音素鼠也是不能完成识别任务的。而规则鼠却能够根据现代汉语普通话中f/
等音位不能出现在
/i/的前面、而某些方言中却能够,并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fei/相对应的音位规则,从而顺利实现知觉与理解的任务。总之,规则鼠能够运用抽象规则,弥补音素鼠的一些不足,发挥补充或纠正的作用。
三、语境鼠的迷宫表
到目前为止,前面两只小老鼠是不是就能走出迷宫了呢?答案还是否定的,因为它们的工作看起来似乎周全,但却忽视了言语知觉与理解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语境。而这项工作有赖于我们的第三只老鼠——语境鼠的工作。它主要负责捕获言语环境中的语境信息,并且通过对语境信息的把握使整个言语的知觉和理解获得全局性的方向,实现对知觉和理解过程中认知的及时调整。
语境对言语理解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在理解“你来得真早啊”这句话时,如果不考虑语境因素的作用,结果很可能是理解为正面的,即对自己来得早的肯定。但一旦结合具体语境,其结果却往往是负面的,是完全相反的。这种理解往往是在你迟到的具体情景中出现的,也只有考虑到这一特殊语境,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另外,假如听到的是“She
did really well on the test__ in fact she got the highest grade in
the whole
_.”这个句子,我们也能够很顺利地猜出缺失的单词是class或者section等类似意义的单词。这是因为,我们已经把握了这句话的整体语境,实际上,这同样也正是语境鼠的工作机制。而且,到这里,我们认为,经过音素鼠、规则鼠和语境鼠的协同合作,它们已经顺利地走出了迷宫,也就是是说,在音素、抽象规则和语境三方面因素的参与下,言语的知觉和=理解任务也就顺利地实现了。
http://s15/small/67655f46t8704d72be4ae&690
四、两种认知加工:作为旁观者的分析
通过上面三只小老鼠在言语知觉和理解的迷宫中的表现,我们认识到了音素、抽象规则和语境三者在言语的知觉和理解过程中的作用。作为整个过程的旁观者,我们有必要从认知加工的角度作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揭开认知心理学中两种认知加工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自下而上的认知加工在言语的知觉和理解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对言语流中各音素的知觉和理解上。这包括基于神经层的对语音的听觉接收和再编码,进而通过特征检测和模式识别完成对各言语信的标签操作。而自上而下的认知加工所所包括的是整体意义上的对语境的考虑,从而使言语的知觉和理解过程中获得全局性的方向把握。
那么这两种认知加工在言语的知觉和理解接过程之中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从历史上来看,曾有过平行加工、序列加工等不同的看法,目前在认知心理学的其它领域,认知心理家们一般倾向于认为,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是从两个方向上同时进行的。我们可以引用一个面部特征识别的例子来说明。在这个实验中,面部特征可以从完整的人脸中别识别出来,而缺少其中的组成部分(如眼睛,鼻子、嘴巴等)时,识别度降低;当组成部分的细节更加完整和真实时,特征的识别度又提高了(《认知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第106页)。这个实验确实可以证明,两种认知加工是同时进行的。
回过头来,我们认为,在言语的知觉和理解过程中,这两种认知加工也应该是同时进行、相互作用的。Hall
&Stevens共同提出的“综合分析模型”也认为:操作音响信号的自下而上的加工不能独立完成言语知觉的全部任务,通过分析还没有得到完全确认的言语信号所出现的语境,我们内心推断出一个对缺失语音段可能的候选段,由此产出的缺失语音段再进一步得到核实,从而确定它是否能符合音位的、句法的和语义的规则。综上,在言语的知觉和理解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加工对音响特征进行基础性的识别,同时自上而下的加工通过语境的捕捉、抽象规则的核实和内心的预设对前者的工作进行全局性的把握和局部性的调整、补充,从而共同完成了言语的知觉和理解工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