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孤独的美食家》:和赵文瑄吃饭

(2015-05-28 20:57:24)
标签:

杂谈

  文/公元1874 

   
  日剧《深夜食堂》和《孤独的美食家》已经走红多年,囊括了不止日本在内的大量亚洲粉丝,而且还接二连三的推出剧场版,以电影形式和观众见面。这套饮食题材的影视剧抓住了“深夜”、“孤独”等关键词,将“吃东西”这件人和食品亲密接触的事情,带给了观众一种疏离感。一桌丰盛可口的食物背后,是有故事的;而一个人去品尝一碟小吃,他孤独的背影里,或许又有着不为人知的往事。 
   
  于是乎,将人文关怀与美食美景联系起来,这种制作模式能赢得大众的欢迎,并不奇怪。而且,这一招我们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做过了。90年代我们华语电影其实也已经有过三套影响颇深的美食题材电影,分别是徐克的《金玉满堂》(内地片名《满汉全席》)、周星驰的《食神》以及李安的《饮食男女》。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三部电影都有混合其他元素,并非单纯的美食电影。《金玉满堂》有环保、黑帮、内地香港的文化冲突等等;《食神》则在糅合都市商战、市井文化、少林功夫和周星驰个人星途的反思同时,还把天神、算卦等“封建迷信”给加了进去,“人人都可以是食神”这句现在被用滥的经典句式也从那个时候开始了。李安的《饮食男女》是这几部电影里元素比较简单的,吃东西 中国传统家庭矛盾展现,但就是这么简单,艺术成就却是三部电影里最高的。因为在用吃饭做菜来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不但让国内观众感同身受,还能让国外观众在当年一片功夫片的猎奇中,用最接近中国人真实生活的方式,了解中华文化。而十多年后那部没多少人知道的《饮食男女2》跟李安没关系,属于狗尾续貂,不值一提。 
   
  巧的是,当年出演《饮食男女》的赵文瑄,在这次《孤独的美食家》里,担当成为男主角。这部电视剧根据日版改编,但完全本土化,并且按照每一季来进行饮食的地域划分。第一季的副标题是“台湾篇”,显而易见的告诉观众,这次要介绍的,是台湾美食。于是乎,在剧集里,我们可以跟随赵文瑄扮演的伍郎,去见识台湾的古早味、正菜以及夜市文化,了解台湾的美食,绝非内地满大街的“台湾大鸡排”或者“台湾手抓饼”那么简单粗暴。 
   
  不知道为什么,近年来我们搞美食题材,总是喜欢弄得比较煽情。《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还挺正常,第二季就开始花大量篇幅描述主角们的艰辛生活,美食成了配角;《孤独的美食家》也没能逃脱这个宿命,赵文瑄的角色在片中吃东西,总会感叹许许多多。有的话的确算得上是至理名言,例如那句“有的人肚子已经饱了,但心里却一直无法得到满足”;但有的就是没什么营养的心灵鸡汤,而有的则是纯粹杀时间了……感觉主创还是不太自信,一定要把想告诉观众的道理事无巨细的说出来。其实画公仔不用画出肠,吃东西这回事,大众还是能够理解的。 

   
  标题的“孤独”二字,是整部剧集的核心元素。我们跟随赵文瑄的脚步,看着这位微博上卖萌无限的逗比大叔深沉下来,在吃各种美食里感悟人生,揭开他生活的点点滴滴,即便知道是演戏,但是还是有点意思的。毕竟伍郎所经历的一些人和事,我们在生活里或多或少都能找到投射。而像他一样一个人孤独吃饭的,其实社会里已经越来越多了。从前在我家乡里,饭馆根本没有“盖饭”这个类别,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群人去点个四菜一汤来吃;而现在大城市里,盖饭几乎成了每家小饭馆的标配,因为节奏太快,上班族们大多数时候都是点一个盖饭,匆匆吃完,然后继续奔波。见见朋友也只能是周末时分。所以从这个角度,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孤独的美食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