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国展”评审观察笔记
(2024-06-19 14:50:10)分类: 竹堂书论 |
“十三届国展”评审观察笔记
孟会祥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十三届国展”,中国书协要全力打造“书家聚力艺术创作的舞台,大众感受书法文化的盛会”,着力“改革组织模式,突出目标导向”“优化评审方式,突出效果导向”“创新展览形式,突出需求导向”。
一、改革组织模式
“上下联动、协同运行、赋能基层、服务书家”“全国书协一盘棋”,辐射全社会是“十三届国展”的组织特色。主要亮点措施是分省区初评,提高地方书协的参与度。从实施的情况看,调动了地方书协的积极性,投稿发动比较充分。相较“第十二届国展”,会员投稿数量有所提高,达8350件。另外,初评过滤了低质量稿件,俗称的“老干体”“江湖体”稿件基本绝迹。
二、优化评选方式
评审程序设计严密科学,执行严谨准确,是评审圆满成功的前提和保障。评审委员会主任孙晓云,审议委员会主任李昕、副主任李刚田,主要负责人张潇羽、杨伟华等全程参加评审的各个节点,统筹掌控全局,敬事而信;王彦、史知元、郑培亮等相关负责人的执行力和忘我精神,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次评审的亮点措施是电子化评审。
评审的流程基本上是:全部投稿作品拍照糊名、重新编号——通过电子终端进行复评、复评审议,约按“三取一”的比例得到初步结果——复评通过作品取消编号,代之以二维码,大体按取法风格、字形大小等分类悬挂,进入终评——终评初步结果进入文字审读、审读陈述、审读投票——选出入选作品——在入选作品中选中进京展作品。
运用新技术,进行电子化复评,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是评审发展的大趋势。经过磨合之后,运转流畅,说明这种办法是科学的、可行的,也是必然的。
其优点是增加了公平性。公平性的前提,乍一看全在评委,其实更在评审机制和技术。相信评委的公平公正,相信评委的艺术眼光,是“德”;以机制和技术杜绝评审过程中的非艺术因素干扰,是“法”。德和法是应该有机结合的,但以德治评,不如以法治评。每人一台平板电脑,座位间有较大空间,在监委监督下独立完成评审,客观上杜绝了评委相互交流的现象;作品糊名和重新编号,则把评委与关系人的联系基本消除。即便评委能够识别关系人作品图像,也无法影响到其他评委的判断;即便受委托评委事先记忆关系人作品图像,在数千件作品中牢固记忆若干幅作品的可能性也很小。终评阶段以二维码代替编号,也增加了请托、交代的难度。当然,艺术评审的主观性是客观存在的,再严谨的程序和技术手段,也不可能完全杜绝种种因素的模糊性,所以“法”必须与“德”相结合。艺术评审不可能做到绝对的量化,艺术的尺度总是存在弹性,否则也便不是艺术,所以绝对的公平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尽管如此,以技术力量和严密的程序来保障评审的公正性,是评审发展的必然趋势。书坛的风清气正,是书法健康发展、不断繁荣的前提。
这里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原作与图片的差异问题。首先,作品照片与电子屏幕显示之间,肯定有差别,特别是大尺幅、大字作品,原作与照片之间给人的感受不一样。相对而言,小字失真会少一些,但过小的字又存在图片不清的问题。如果小字的局部放大后图片发虚,更影响观感。篆刻作品经过放大后,可能与原大的视觉效果差异更大。二、“上相”的问题。有些作品原作好,照片不一定好,甚至有些风格的作品,往往会出现优秀作品反而照片效果不佳的情况。这两个问题确实存在,但也不是绝对的障碍。为什么古人的作品经得起放大,也经得起缩小?全局好,局部甚至细节也好?古代尺牍喷绘到建筑物墙面,王铎、傅山的作品缩成小图,仍然有龙跳虎卧的姿态。根本原因,在于精准。笔法细腻精微,小字放大就不会空怯;结字骨气洞达,大字缩小也仍能元气鼓荡;整幅浑然一体,细节又准确生动,有鲜活之感。经不起放大,本质上是技术不到位的表现。这也为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这一评审技术的改新,今后可能为作者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经受照片的图像检验。写出作品后,可以先拍照片自检。拍照自检无疑对整体章法、色彩等视觉因素,以及笔法、字法等功力因素,提出更高要求。电子评审也可能会得到进一步推广。
平板复评也给电脑操作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体、局部的显示,要适合大部分评委的心理要求,就需要操作员具有书法鉴赏的水平。
三、创新展览形式
主体展览以及进京展的展陈情况,现在还只能预期。目前已发布的主要措施为与“十三届国展”同步进行“学术精品特展”,令人期待,是创新展览形式的亮点。
承办方河南(隶书、楷书展区)将举办“汉字中原——汉三阙暨豫地汉碑特展”“文明的微笑——龙门二十品特展”“从法度到意趣——唐宋墓志精粹展”和“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现场学术考察活动。山西(行书、草书展区)将举办“魏碑溯源——平城时期魏碑书法拓片展”“真山正源——傅山书法精品展”“晋书墨源——侯马盟书文字艺术精品展”。浙江(篆书、篆刻、刻字展区)将举办“大匠运斤——近现代浙江篆书篆刻名家作品展”。这些特展必将在展示内容、学术品位、展陈方式上,各有精彩呈现。
系列精品展的举办可谓创举,意义深远。其一,沟通了“圈内”与“圈外”。“国展”不只是书法界的内部活动,通过与地域文化资源的结合,势必引起全社会更广泛的关注,从而成为文化热点,也在无形中,提升社会对书法的认识水平、欣赏水平。其二,进一步把地域文化资源推向全国、全世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当然不为地方所独有,而为天下所共有。通过全国性的书法活动,更隆重、更深刻、更广泛的展示活动,可以促进相互的认同,也在客观上提升书法界的学术素养,同时有些书法文化资源的文旅属性也得到加强。其三,联系当下与历史。辉煌的文化史、书法史,基于历代先贤的层层累积,也召唤当代的创造与赓续。书法,作为“艺中之艺”,最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精神的艺术,应当承担更重大的社会使命,在建立、促进文化自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创作进展与预期
展览的成就,首先要体现在作品上,创作是展览的主题和要义,所以也是观察的重点所在。
一、整体创作水平有所提高
有两点需要认识到。其一,评选过程中考察作品,与实际展览中考察是有误差的,就像看戏,实际演出的效果,一般好于彩排效果。其二,“国展”虽然反映当代创作水平,但并不意味着“国展”作品必须尽善尽美。“国展”是竞赛型展览,不是总结性展览。在这样的背景下考察“十三届国展”作品,我认为创作整体水平较以往是有提高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继承性方面,学有本源、技术积累深厚、作品意识增强等,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浮躁狂怪的作品已经绝迹,而徒具其表的作品也难获侥幸。“国展”的门槛越来越高,其作品水平基准线越来越高,也就是最值得肯定的进步。
当然,因为“国展”的“国字头”,人们总是有理由抱有更高的期望;也因为书法进步、发展、繁荣的规律,我们也必须不断地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扎堆现象依然存在
在进入评审前通览作品,是本次评审的一个特色,十分必要,也效果明显。通览后我在行书组旁听了评委的议论。徐本一认为各类作品混杂,不便比较。工作人员解释,复评结果出来后,会按风格、取法、尺幅、字型大小等分类悬挂。刘月卯认为行书作品取法,整体倾向于唐以后,取法唐以前风格者较少。柯云瀚认为,取法扎堆现象仍然存在。陈忠康认为,整体作品体现了目前的创作现状,他认为要鼓励有特色、有新意的作品,重视稀缺品种。鄢福初认为,守正创新,要找到根源。有些作品看似取法经典,实际上是取法当代,也就是跟风。大部分评委认为,对电脑集字的准创作作品,要足够警惕。
从作品看,尽管看上去取法多元,但确实仍存在扎堆现象。独立开发经典资源,又有新意的作品比较少见。有新意的作品、有个性的作品,在当前评审机制下,未必能征服过半评委,所以有冒险性。分省初评的过程,在保险系数的作用下,也有意无意间排斥探索性、实验性的作品。
扎堆现象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当代展览的一个整体性、长期性问题。这个问题本质上在于教育、教学模式,学习、创作模式。在展览主导下,围绕创作作品去学习,最有效的途径是“拿来主义”“打造作品”,参考获奖、入展作品进行作品设计,或在教师辅导下完成作品设计,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屡试不爽,这也是一些院校、培训机构大获成功的诀窍。而传统的,围绕书体、字体的研究型学习,周期长、收效慢,也是不争的事实。之所以有些底蕴深厚的院校不过分看重展览成绩,或许就是出于鱼与熊掌的选择。
三、各书体的基本表现
篆刻中,古玺风格较多,流派印工细一路较多,汉印风格较少。印章的工艺属性有较突出的表现,边款形式多样。有些边款动辄数百字,洋洋洒洒,有“苦肉计”之嫌。
借助电脑技术起稿、过稿,甚至初步加工,应该说与书法的意义相悖,但在工艺属性较强的篆刻中,我个人认为并非洪水猛兽。面对新技术,可以选择抵制,更明智的选择是顺势而为。不论是工细印风还是写意印风,借助电脑技术,也许随机生发、意料之外的因素有所丢失,而印面、边款的形式感和成熟度进一步完善也是实在的收获。
篆书中,小篆作品学习赵之谦、吴让之者较多,学习秦小篆者较少。大篆作品中的金文较多,但具体风格指向不明;楚篆已经引起了关注,并有良好的表现,但仍有待开发;秦简属篆属隶尚有分歧,我认为这要看具体作品中的篆、隶成分,暂时视为“两栖”也无妨。小篆作品比较成熟,但同质化也较为严重,诏版、汉金等相对冷僻资源得到了初步重视。大篆作品,特别是大字作品中,存在比较稚嫩的作品,作者文字素养和功力尚有不足,文字审读过程中,尤其容易掉队。
隶书中,小字隶书趋同现象明显,类《张迁》《鲜于璜》风格、赵之谦风格、金农风格等竞争激烈。大字隶书多取摩崖一路风格,其中不乏精彩之作,但也难免有粗疏之弊。简牍类作品约占十分之一,艺术表现尚不够理想。
篆隶书有丰富的风格资源,但真正立足一碑一帖,做深入研究并开拓出新意的作品,凤毛麟角。年轻作者有形式敏感、上手快的优势,同时也缺乏耐得住寂寞的时间积累。“学成规矩,老不如少”,少者又想“成名要趁早”,这是现实的矛盾。在评审总结会上,刘颜涛着重提出,大篆代表作虽然并不丰富,但真正吃透其一,必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从而形成独特的面目。铸公回忆了蒋维崧、刘自椟、陶博吾、徐无闻等先生的治学从艺,也意在强调深入和个性。
楷书作品约可区分为小楷、中楷、大字楷书三大类。平心而论,中楷、小楷书的创作水平,超乎想象。如果撇开原创性、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说当代中楷、小楷书尽掩前代也不为过,没有哪个时代有如此丰富的字体面貌和书写水平。当代书家形式敏感,更有充足的时间练习,在相对静态书体,尤其是楷书中取得成绩是必然的,实际上,古代文人未必在楷书上投入太大的精力。中楷、小楷,乃至大字楷书中,欧阳通风格作品较多,是流行的余续。小楷作品尽管已被限定在四尺尺幅内,仍然无法避免多字“苦肉计”,字越写越小,近乎微书,简直要让人产生密集恐惧。在为楷书创作成果欢喜赞叹的同时,也不由让人想到,技术、毅力的比拼,是否是必然的、唯一的方向?“工匠精神”“绣花精神”之外,是否需要有更超逸的追求?相比之下,大字楷书精准者似过于苛细,疏放者似过于粗豪,尚不能尽得经典作品的骨血峻宕、朴茂酣畅。
行书是投稿量最多的书体,4200余件投稿作品。总体上,大字小字各占半壁江山,从类型看,以帖派为主,碑派行书分量较小。在帖派行书中,基本上以二王为根基,也是帖派行书本来的面貌。就字体风格说,米芾风格占主流,颜真卿(何绍基)、苏轼、董其昌等也占相当的比例,这与行书经典资源情况基本一致。八大山人风格有所增多,是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欧阳询行书是相对冷僻的风格,但近年有流行的表现,与楷书中欧阳通风格的流行应该有一定联系。教化主式的大宗不会改变,而小众风格势必会因时流传,不断变更。由于基数大,入展竞争激烈,书写功力成为必须突破的关口,在功力过关之后,则进入整体效果的比拼。所谓整体效果,一言以蔽之则为形式,从用纸、用印、色彩等外在形式,到章法、结字、用笔的内在形式,是作品吸引眼球的重点所在。书写是基础,构思和设计是关键。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今草又分为小草、大草。从作品看,章草作品不够丰富,简牍草书(汉草),成熟章草的表现,似乎都不充分,类《平复帖》风格较以往似乎没有大的突破。大小草作品,基本上呈现出大字多大草,小字多小草的状态。平心而论,大字大草作品是草书作品的亮点,这也是近年大草书创作活跃的反映。大字大草作品日益成熟,视觉冲击力强烈,体现了当代开放、进取、豪迈的时代气息。当然,浮飘的点画、纠缠的映带、刻意的块面、长线强拉的字眼,这一套通用技术,也会让人产生厌倦。另外,风行一时的黄庭坚,此次有式微之势,而张瑞图似乎又将热门起来。小草整体上看,匆匆不暇,沉稳不足,少了些气定神闲。
四、创作发展的预期
“国展”作为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创作展事,是当代书法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之一。
平心而论,“十三届国展”的作品水平,较之以往大展是有所提高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经典的临习水平有所提高,书写水平有所提高,有些作品如果纯粹从技法来看,已经基本上无可指摘。二是作品意识明显增强,外围装饰进一步贴近传统的、雅致的审美趣味;对形式的驾驭能力进一步增强,章法的虚实轻重对比,字法的构造变形处理,笔法的完备性与特色营造,越来越合理而有格调、有情调。三是创作思想进一步端正,任笔为体、过分装饰、虚张声势、哗众取宠的现象,已经没有空间。正因为此,观看作品时会有整体很好,但缺乏很跳、很亮眼作品的感受。
我不赞成大展有风格导向、品种导向,只要有公平的、宽容的空间,艺术自然会自由生长。因此,提供公平、宽容的空间,应该是最根本的导向。如果大展作品在兼容并包的前提下,强调真正的功力才情,则会成为一种持久的“风向标”,那么,揣度评委、揣度流行,乃至打感情牌等低层次的所谓窍门儿,就会逐渐无用武之地。评委有没有私心,我不做没有根据的揣度,即便全出于公心,鉴赏水平、风格倾向、宽容尺度等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性会在集体计票的过程中得到一定消弥,但这种消弥也有可能导致并不特别优异的作品,反而获得广泛的认可。
书法人应该有远大理想,抱定自己的经典宗师,坚持自己的主攻方向,做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和面目。“学有余者,虽盈若亏;内不足者,急于人知。”如果真做到位了,势必会被发现、被认可。我们现在常常称道的所谓技术,往往只是表层的机巧,而不是真正的技术。技进乎道,技道不二,深沉的修养、蕴藉的心性才会产生相应的技术。实事求是地说,真正耐得住细品的作品,还是太少了。如果说预期实际上是希望,我希望深入与个性。
从书法艺术角度出发,优秀的书法作品更应该是自然书写的结果。很遗憾,自然书写的作品很难看到。那种随机生发的美,在投稿作品中几乎不存在。作品既然是设计、打造的结果,主要体现的也就是设计水平、书写水平,工艺性质占比较大。自然书写的缺失,也就是境界、格调、气息的缺失,这也是大展体制下难以克服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设想,当前展览体系中,只有竞赛型展览,缺乏总结性展览,入展入会之后,如果不再参与竞赛,也便会产生“一朝入会,终生失联”的现象。如果对会员增加一个年度或双年申报作品的展事,不设形式约束,采用口碑式评选,会不会有另一番境况呢?
“中国刻字”的中国气质
刻字作品较以往以明显的进步。一是其中的书法分量明显加重,这缘于“刻字加书法套餐”的征稿要求,更深刻地来于传统的回归,纠正了只有篆书变形以及艳丽色彩的不足。二是新材料,如陶瓷、石料的引入,丰富了刻字的内涵。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刻字表现书法、甚至增强书法表现力的开拓不够。大部分作品,都还只是平面化处理,过于简单化。特别是借助电脑刻字的处理,阴刻则挖出一个平底,阳刻则留下一个平面,文字本身的质感、肌理感明显不足。也就是说,写和刻的紧密度有待加强,刀意与笔意融合是发展的方向。二是色彩及构图的美术化处理,仍然过于单调或过于俗艳,未能充分体现中国美学和现代元素。刻字作为书法、美术、雕塑和装置的综合艺术,还需作者提高全面素养。三是刻字作品的标题,大多采用篆书变形、点画分层叠加的方法处理,辨认较为困难,表现手法也较单一,离“艺文兼备”的要求,尚有距离。
刻字作品文字审读后,有问题作品过半(分为一般问题、严重问题)。对于错别字、漏字、衍字,特别是繁简转化的文字问题,仍然处于容错程度的考量中。针对有些作品,审读员也提出了内容空泛,语辞欠缺清通雅宜等问题,就更难以在短时间内突破了。
总体来看,除了增加文化艺术修养的一般要求外,刻字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可能有以下数端:一是进一步强调书法因素。评委队伍和创作队伍的书法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与刻字作品同时提供的书法作品,以及刻字本身的书法水准相应提高。二是强调中国精神、中国气质。刻字经过“义形刻字”“新古典刻字”等发展阶段后,已经迎来了“中国刻字”时代。三是刻字技术走向丰富和深化,刻与写需要相得益彰。四是材料的进一步扩展。此次评出的一件刻瓷作品,从书法水平、刻字技术、色彩构成、中国文化元素等方面,赢得一致关注和好评,这对于新材料的开发,也是一个启示。实际上,前人在刻石、刻砖、刻竹、刻铜等方面,都有丰富的遗存,足可师法借鉴。
一言难尽的文字审读
中国书协提出的“十六字方针”:“根植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其中,艺文兼备,对书法文本内容提出了要求。整体上看,作品书写内容健康向上,没有意识形态问题。而一贯提倡的自撰诗文收获不多,“书作双美”的作品几乎没有。在落款、题识类文字中,鲜有文词简洁晓畅者,而无意义抄录、胡乱拼凑者占相当的比重。有个别作品甚至正文也不是相对完整的文本,一句话未完就戛然而止。这一问题反映了书法人语言能力的不足,值得继续重视。当然,语言能力、特别是行文能力的缺乏,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书法作者,与教育教学的现状也有关联。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母语语言文学十数年,而不能写一篇通顺的小作文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值得反思。
实际上,目前的文字审读主要是对错别字、脱漏字的审读。
篆刻由于特殊的文字要求,印面文字错误较少,而边款中问题不少。
篆书作品中,小篆错误较少,大篆文字错误较多。一位文字学家兼书家在审读过程中,审读的至少十余件作品中,“没有问题”者1件,“一般问题”者1件,其余均为“严重问题”。“严重问题”,主要是用字错误,因为作者不懂文字,书写中有所出入,也便成为错字;或不了解古文字假借原则和习惯,需要假借时,从小篆逆推致错。“严重问题”在复审中落选概率很大。当然,文字学家观点与书家观点有出入,复审时也会以作品艺术水准为主要依据,但有些“不可原谅”的错误,终究会产生较大影响。
隶书作品中错别字问题较为严重,有各种原因。相对而言,隶书的“速成”可能性较大,有些作者基础积累不足,“一不小心”就会致错。有一件第一轮复审中的全票作品,因为极显眼的一处硬伤而落选,也的确令人惋惜。碑错字、碑别字问题,在审议中产生一定争论。有些碑版中的明显错字,或书手笔误,或刻手失误,是否可用于创作?除了由来已久,积非成是而被公认的字外,还是应该予以纠正。隶书作品审读执行规则较为严格,甚至不惜少用名额,应该起到警示作用。
像“里”与“裏”,“后”与“後”,“云”与 “雲”等繁简转换时义项分化的字,几十年来,被无数次强调,仍然多次出现,而且出现在显眼的地方,确实令人触目惊心。而陆游的“游”不能繁作“遊”,辛弃疾的“弃”不能繁作“棄”,则相对来说,要求作者有专业的知识和繁体文本阅读经验,如果因此而予以否决,似乎有点严苛。
我不赞成因为艺术印象而对文字错误采取不同尺度的做法。也就是说,如果写得好,对错别字就给予容忍,写得不好,就不容忍。这种做法看起来是出于对艺术的保护,但也有失公正。不过,如果书写水平不高,题跋语言又没话找话东拉西扯,又在文字中出现硬伤,即便过了第一轮初审,在文字审读后,势必面临严峻的考验。
从书法史看,书法或产生于书手匠工,往往错别字累累;或产生于文人士夫,用字考究而文辞雅宜。被文人士夫排斥的民间书法作品,现在也纳入了艺术眼光下的经典范畴。而恰恰,我们又处在文化人与艺术家分化的时期,而且有简化字读书背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不必把当代书家说得多么不堪。当然,本着“十六字方针”,我们要做什么选择,不言而喻,所以“国展”在文化、文字方面,与创作方面一样,也要求当代书法人沉下心来,下实在的功夫。我们要通过书法变得深沉厚重起来,而不是浮躁凌厉起来。
评审即将揭晓,盛事即将启幕,这将是当代书法的新起点、新征程,令人期待。
2024年3月3日,平谷
《中国书法报》2024年5月28日摘发。《书法导报》2024年6月19日发表。